中草药之土茯苓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土苓、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白葜、连饭、红土苓、山奇良。

古籍产地: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藏器曰︰草禹余粮生海畔山谷。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颂曰︰施州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彼土人用敷疮毒,殊效。时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

原形态:攀援状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茎无刺。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2厘米,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茎。

生境分部:生长于海拔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

采制: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性状鉴别:土茯苓,又名:红土苓。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气微,味甘淡。土茯苓片为长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淡棕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间略具维管束点,仔细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纵切片常见花纹。导管不规则,富粉质,微有弹性,用水润湿后,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药理作用:土茯苓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性味:甘淡;平

归经:肝,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主梅毒,淋浊,泄泻,筋骨挛痛,脚气,痈肿,疮癣,瘰疬,瘿瘤及汞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

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时珍曰︰忌茶茗。

各家论述: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2.《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5.《本草图经》:敷疮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7.《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8.《本草正》:疔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9.《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11.《陆川本草》:治脚气。

1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13.《江西草药》:杀虫解毒。治瘰疬,小儿疳积。

1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配伍:

1.配赤茯苓:清热利尿,解毒。茯苓利湿解毒,赤茯苓清利湿热,二药配伍,相得益彰,清热利尿解毒力量增强,主治湿热蕴结、小便淋浊。

2.配川芎:活血行气,清除湿热。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并兼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主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药。二药伍用,升清降浊,活血行气,清除湿热。

3.配防风:防风升发而能散,为治风通用之品,兼能胜湿止痛,土茯苓甘能解毒,缓急止痛,且有除湿利关节之效。二药相伍,补中有清,使解毒除湿止痛作用增强,功效益彰。

4.配白鲜皮:白鲜皮燥湿清热,利小便使湿热外泄;土茯苓淡渗利湿,有凉血排脓作用。二药伍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力增加,主治肝胆湿热之发黄。

5.配薏苡仁:土茯苓解毒祛湿,治筋骨挛痛;薏苡仁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痛。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主治湿热毒结所致的关节疼痛。

6.配萆薢:二药皆能泄湿浊、利关节、止痛。但土茯苓偏于解毒,萆薢偏于利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使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力增强,主治湿毒郁结的关节肿痛、小便混浊不利等。

附方:

①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④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⑥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⑦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⑧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⑨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⑩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⑾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金银花各二钱,煎服。(《浙江民间中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g/8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