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踟蹰:黄杜鹃花羊吃了,踟蹰而亡!
羊踟蹰(chíchú),看这名字,特别文艺,就是羊族们徘徊不前的意思。可是了解事实的真相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因为并不是羊族们看到这种植物,踟蹰不前,实际上是羊族们在春季千小心万小心,还是误吃了这种黄色杜鹃花,结果中毒了,造成了神经麻醉,想往前,却走不动,这种难受的踟蹰不前的困境。人们用一个文雅的羊踟蹰,掩盖了羊们中毒后的难堪状态。
或许只有经历过煤气中毒的小伙伴们,才能体会这种状态。你的小脑完全不听你的指挥,你的大脑指挥你要往前走,要抬起手臂穿衣服,可是你的双腿、手臂就是不听使唤,这时候恐怕任何一个人和动物都是绝望的。
羊踟蹰,具体长什么样呢?文章的标题中,我们说了,羊踟蹰,就是黄杜鹃花。也就是说羊踟蹰,与大家常见到的杜鹃花,映山红很像,只不过花是黄色的而已。普通人这样判断差不了太远。羊踯躅,RhododendronmolleG.Don.属于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羊踟蹰亚属落叶灌木。又称闹羊花、黄杜鹃、惊羊花、羊不食草、玉枝、羊不吃草、黄踯躅、南天竺草、黄色映山红、搜山虎、影山黄、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黄稻节柴、黄株标、大叶株标、老虎花。主要分布于国内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羊踟蹰,这种有着黄色妖冶花朵的有毒植物,早在公元年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一书就有记载“羊踯躅(即黄杜鹃),羊食其叶,踯躅而死。”而后人常常以此为羊踟蹰得名的出处,羊食其叶,踟蹰而死,故名羊踟蹰。羊踯躅全株有毒,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andromedotoxin)和石楠素(ericolin),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花和果的毒性最大。羊踟蹰毒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使人畜麻醉、步履蹒跚、丧失知觉,犹如醉酒,而且此毒素似乎与酒相合后毒性更烈。正因为还有这些有毒物质,使得羊踟蹰具有有镇痛、驱风,除湿,治疗风湿顽痹,伤折疼痛,皮肤顽癣等症,并用于手术麻醉的功效。
人中毒后一般有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严重者还有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手足麻木、运动失调和昏睡,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皮肤长期接触该植物可出现糜烂和灼痛。死后尸检可见瞳孔缩小,胃肠道出血,肺水肿和郁血,心肌、心内膜及心外膜有溢血点,唇及指甲青紫等。牛、羊和猪等中毒后,有流涎、呕吐、切齿、四肢外展、步态蹒跚;严重者腹部胀满、呼吸困难、后肢瘫痪、哀鸣不安、全身痉挛以至死亡。
羊踟蹰有毒,自古人们就注意到了,上面《本草经集注》记载了其得名的由来,说明早在这之前民间就发现了它有毒,养马牛这些牲畜误食后,会中毒身亡的情况。
历史上流传的所谓“蒙汗药”组成之一就是这种植物的花,在施耐庵书写《水浒传》的明初之际,蒙汗药已然令行走江湖的人们心中惶惶。据有心人士统计,明清“蒙汗药”作案记录几乎清一色地来自南方——主要源于原料易得,也难怪,正好南方也是羊踟蹰的主要分布区域。
《中国有毒植物》一书称:“历代流传的蒙汗药组成之一即是此花;相传此花与酒同服能使人麻醉、丧失知觉。”这与明末梅元实《药性会元》记载相合:“羊踯躅花,不可服,误则令人颤抖昏倒一昼。如用,可拌烧酒蒸三次,即无虞矣。同它罗花(即曼陀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
羊踯躅具有剧毒,犹如一把利剑,具有两面性,虽然可能对人和家禽造成危害,但是正是其自身的毒性,让羊踯躅摇身一变又成了一种有效的杀虫植物,提取其成分制成的药液用来防治蚜虫、桑蝉、蝗虫等许多害虫效果良好。因而在羊踯躅的产区,老百姓曾经把它作为土农药广泛使用。
参考资料:
中国在线植物志
中国植物图像库
晓楷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