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安位,病安从来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屡遭破坏、打击,中华文明逐渐湮没消失,“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了。现在是到给中医“招魂”的时候了。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魂飞魄散”“三魂七魄”“勾魂摄魄”“神魂颠倒”“魂不附体”“借尸还魂”"“惊心动魄”等等。人们习惯的用语有“神灵”“幽魂”“灵魂”“魄力”“鬼魂”。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屡遭破坏、打击,中华文明逐渐湮没消失,“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了。现在是到招魂的时候了。
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
魂随着无形的神气运动,魄则伴随着有形的精出入。
要解释“魂魄”,就必须先说“神”。
现代医学在二三十年前,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看心脏,有没有心跳,有没有呼吸。但是后来发现好多没有心跳、呼吸的人过了很长时间又被抢救过来了,所以就把判断死亡的标准改成脑死亡。但是被他们判断为脑死亡的人,又被很多中医给抢救过来,所以他们现在还在纳闷怎么判断人的生死。
而中医认为,当一个人失神以后,尽管他的肉身还在走,还在动,还在吃,还在喝,但是他已经死了。就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神”有天神和人神,道家认为二者是一个,二者相应、感应,故称天人合一。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个体的人以及人神是父母之精结合的瞬间诞生的。《灵枢·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新生命的“神”就诞生了。
婴儿在母体等到身体和神发育到了一定阶段就出生了。外国人以出生日期为生日,计算年龄。中国人以精卵结合瞬间为生命开始,胎儿在母体之中就已经计算年龄,故称虚岁。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藏神”,白天的时候,魂魄皆藏于心(囟)中,胸腔之内,膻中两侧有神封、灵墟、神藏三穴,颅顶有本神、百会(百神之会)两穴;到了夜间,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职,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户,肝俞旁有魂门。
把神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魂、魄,魂随着无形的神气运动,魄则伴随着有形的精出入。一阴一阳,一高一低。
阳化气,阴成形。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
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为青蛙做活体试验,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先用钢针从椎空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破坏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烧灼自己的纸片。
这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震撼。这就是典型的魂去魄在。
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七魄
七魄的具体名称是:尸狗、伏矢、雀阴、蚕贼,非毒、除秽、臭肺。
1.第一个魄主宰人的呼吸
那些睡觉打呼噜的人,就是因为这第一个魄有问题。我们经常说“这人真有魄力”,有没有魄力要看睡着之后的那个样儿。睡着了之后像个婴儿一样,呼吸均匀,不翻身,不扭动,一觉到天亮,那才叫有魄力。
呼吸有问题,不是被憋醒就是被痰堵得闷醒,或者是在睡觉的时候老是咳嗽、喘,不能平卧——有些人睡着了就得垫高,不能平卧,都是这个魄有问题。那治疗这个魄我们主要治哪儿呢?主要调整肺和大肠的系统。
2.第二个魄主宰心跳
睡眠当中,心跳突然加剧,血压突然升高,或者心动过缓,甚至干脆有间歇停跳的人,就是这第二个魄有问题了。
3.第三个魄主宰消化
假如晚上吃完饭,第二天早晨又饿了,因为吃的东西都被消化掉了。这说明主宰消化的魄没问题。那些早晨起来一刷牙就恶心、满嘴口臭、不想吃饭、昨天吃的东西都顶在嗓子眼,或者搁在心口窝的人,就是主宰消化的魄有问题了。
4.第四个魄控制水液代谢
假如晚上喝了水,第二天早晨起来撒一大泡尿,挺痛快。这说明控制水液的魄力很强,不仅能把水消掉、化掉,而且能憋得住。魄力不强的人就得起夜了,晚上喝点水就得起好几趟夜。起夜还算好,有的人干脆做梦找了个厕所,“哗哗哗”一尿,结果尿一床。这是控制水液代谢的魄有问题了。
5.第五个魄修复生殖功能
假如晚上有性生活,累了,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又“性致”勃勃。这说明主宰生殖功能修复的魄很好。假如晚上有了性生活,第二天累得腰酸腿疼起不来,“从此君王不早朝”,这说明这魄用过多或恢复能力太差。
6.第六个魄知冷知热
人睡着了之后还有觉,如果很冷的话,睡梦也会盖被子。知冷知热的魄如果出问题,很容易第二天就感冒。好多孩子都是吃多了蹬被子,第二天流稀鼻涕、着凉。
还有些人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冷的时候不冷,睡着了以后出一身汗,起来以后褥子上都是一个汗水湿透的人形。更年期后的人和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人,都容易在夜里憋出一身汗。这都是因为这个魄有了问题。
7.第七个魄具有警觉功能
魄过于警觉的人,有点风吹草动就紧张,睡觉得开着灯关着门,老公一出差就睡不着觉。还有的人因为魄过于不警觉,睡着了跟昏过去一样,小偷把家搬空了都不知道。无论太过于警觉还是太过于不警觉,都说明魄出了问题。
对于一个有魄力的人来说,比如第二天早晨要6点钟起床,住在家里不用靠闹钟叫,住在宾馆的不用叫早,只要睡前跟自己说一声:“明天6点得起。”到第二天5点55分,他就能醒了。谁在帮他看表算时间呢?谁在睡着了还在照顾他呢?那就是他的魄。
我们如果想提高自己后天的我,和先天的我的交流能力,就要从这些小事上去锻炼。
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
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梦境。
三魂中最重要的是“胎光”
胎光就是生命之光,故称神明,是人最可宝贵的。所谓黯然神伤者,就是胎光晦暗,人就会出现抑郁,满眼灰色,了无生趣,甚至求死。
丢魂若失胎光,就是所谓的行尸走肉,虽然身体仍然在活动,也有思想意识,但是在道家和中医眼里已经是死人一个。胎光也是人生命力和自愈能力的源泉,医家判断可治不可治的标准也是看有神无神。
胎光泯灭,就是司命之所属,扁鹊、华佗亦无能为力了。
决定智慧的爽灵
爽灵是人的快速灵动的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智慧。灵是沟通天地鬼神的功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直觉、第六感。"灵"繁体字写做"靈",是巫觋念动咒语、祈求下雨的意思。
人神沟通天地鬼神谓之灵应、灵验。国人说话中的“灵不灵”也是此意。
人们常说的灵魂,本义就是单指三魂之中的爽灵。小孩子聪明伶俐也就是天赋爽灵出色,弱智的孩子要么是丢了爽灵,要么就是爽灵发育不良。腧穴中有灵台、灵道、青灵三穴,是提高智力的要穴。
决定性取向的魂——幽精
幽精相对低调、冷静,是控制人体性腺、性器官、性取向、性高潮的关键。女子十四、男子十六天癸至,来月经,出现遗精,就是幽精在发号施令。它决定了人的性取向和性能力,决定人将来会爱什么人。我们常说的“被什么人勾去了魂”,这里的魂指的就是幽精。同性恋的性取向也是由它决定的。
性取向能改吗?不可能!因为幽精决定了人的性取向。很多人失恋以后痛不欲生,看谁都不顺眼,再也没有爱的欲望,那是因为幽精丢掉了,其实就是伤神了。我们说某个人“黯然销魂”、“黯然神伤”、“魂飞魄散”,这里的魂都是指幽精。
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浅睡的问题。有人整宿无眠,睁着眼睛到天亮,时间长了,就痛不欲生,但求一死。其实就是魂魄不得交替,有动无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
《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说。养魂之法全在养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护心之法要培养坚强的意志,端正生命为贵的价值观。
已经失魂者,古有招魂的仪式通过念咒语、动嘴来与天地沟通。这种仪式古代叫祝由法术,我们现在还在说“祝你生日快乐”,还在用这个“祝”字,但是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的意思了。
中医使用艾灸神阙,针刺神门、人中等办法快速回神。
伤魄之最,莫过于纵欲无度
《灵枢·本神》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将养魄。肛门又称魄门,有意识地做提肛动作也是存魄的好方法。
药物之中,人参、茯神、琥珀、龙骨、龙齿、龙眼肉、朱砂、女贞子、磁石、生铁落,等等,都有安精神、定魂魄或养魂魄的作用。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下面附上几则医案,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魂魄。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魂魄离体的记载:“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
清代鲍相敖的《重订验方新编》中也有离魂症的记载:“忽有人影,与己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己无异。用党参五钱(脉有力者用人参一钱,或用高丽参三钱亦可),辰砂、茯苓各三钱,煎服数剂,形影不见。”
清代沈源的《奇证汇》中记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案:“年十六,许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忧虑不食不寝,常卧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丝未归,女卧床上,自言曰:若许,丝止价四钱八分,不满五数。待询其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随父入市。太乙归,少游也问其丝价,太乙言其数,果符。游曰:此离魂病也。用人参、黄连、龙齿安魂等药,平复。”
杏林医术道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