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禁止转载或他用。
?
《节气与习俗》
作者:余国大
爆竹声声迎来了新春的第一缕阳光,大年初一一早,当家长把自家的大门打开的一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爆竹-俗称炮仗点燃,紧接着“嘭”的一声闷响,炮仗便直冲云霄,在半空中“啪”的一声脆响,这个过程叫做“开门炮”。
开门炮预示着新一年的好兆头,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也预示着全家人平安吉祥,健康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美满,财运亨通,长辈慈祥,子孙孝顺。
大年初一的第一餐,全家人吃汤圆。家里的主妇把第一碗汤圆要敬奉给灶王爷。她将汤圆盛入碗里,放上白糖,恭恭敬敬地端到灶王爷的神殿前,让“上天奏事”才回来“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吃到汤圆后,心中甜甜蜜蜜。
全家人在这一天穿戴整齐,换上一套新衣服,颜色最好是大红大紫的,浑身上下红艳艳、新簇簇,更增添了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就像新春的第一缕阳光一样,给新的一年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幸福的憧憬。然后端起糯米搓成的汤圆送入口中,全家人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一派安详与顺溜,洋溢着一片喜气。
一家人在家里不出家门,小孩子也只在门前的道地里玩耍。中午和晚上的膳食只在锅里蒸热一下,不能切菜、切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一天不能动刀。
水果皮和瓜子壳之类的垃圾要扔在室内,因为除夕晚上和正月初一的垃圾是“遍地黄金”,千万不能用扫帚扫出屋外,以保住全家的财气。
西边的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半空的时候,主妇就开始张罗大年初一的晚餐了。吃过晚饭,天还大亮,鸡和鸭等家禽还在露天地里斗闹觅食,人们就把它们围着往窝里赶,催促它们早早就寝,谓之曰“赶鸡上舍”。然后,一家人都早早上床安寝,熄灯。
正月初二是媳妇回娘家的一天,也是人们开始出门探亲访友的一天。亲戚朋友见面之后,互相恭贺新禧,祝福平安康健。长辈往往要给晚辈红包,也就是压岁钱。晚辈也往往给长辈奉上果品糕点之类的礼包。人们在酒足饭饱之余,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过去一年的成就使人兴高采烈,来年的期待更令人眉飞色舞。老人们得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福而陶醉其中,孩子们则为得到红包和“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的鼓励而欢蹦乱跳,到处充溢着新春的欢乐,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祥和。
正月初三及之后的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扫墓祭祀祖先。傍晚时分,人们便在自家门前祭拜天地。摆放在大门口的八仙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鱼,谓之“荤三品”,还有米饭、年糕、豆腐,称为“素三品”。点燃香火、红烛及黄纸做的元宝,跪拜、作揖,祈求天上的菩萨将幸福和安康洒满人间。点放爆竹的同时,还将壶中的酒洒在地面上,以示敬奉神灵。如此三次之后,便将“荤三品”和“素三品”端到灶王爷面前,也点上元宝,跪拜、作揖。然后是房内的床公和床母,再然后是猪栏和鸡舍的猪栏太婆和鸡舍太婆。总之,只要是人们认为有神灵庇佑的所在都要敬奉一番。
傍晚也会举行这样的仪式,叫“谢年”。
初五的早晨是迎接财神的时候,天上的财神菩萨降临人间。迎接财神的时候是越早越好,仪式和谢年差不多,但不必再到灶王爷和床公、床母、猪栏太婆、鸡舍太婆那里跪拜了,只要在大门口将财神菩萨迎到家里就万事大吉。财神菩萨是会保佑你全家人一年四季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正月初八这一天俗称“上八日”,早晨这一餐合家吃的是甜汤圆。
转眼到了正月十四。吃过晚饭后,家家户户都在锅里爆谷花,谷花用糯谷在锅里炒爆。糯谷经阳光暴晒,越干燥越好。放在锅里翻炒的时候,锅底的柴火烧的越旺越好。突然一阵噼噼啪啪的爆响后,糯谷便爆成了满锅白花花的谷花。这时要急速起锅,筛去谷壳,又香又脆的谷花,让人吃的津津有味。
可以加炒的还有红薯干、黄豆、花生、瓜子之类。炒黄豆和谷花混合在一起放入口中咀嚼,满嘴脆香,使人回味无穷。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的风俗全国各地都相差无几,大同小异,但又各有特色。人们聚集在一起,欢腾雀跃,是新年期间最热闹的一天。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节气说已是惊蛰前后,阳光和煦,春风浩荡。漫山遍野的各种花卉已是含苞待放,所以二月初二这一天又被称为“百花节日”。就里钱自然村来说,数百年来,这一天是开始唱大戏的时候,连续三天,也有五天、七天的,演的戏是越剧或绍剧。民间对这两个戏中的评价是“绍剧为天下,越剧为厨下。”因而绍剧大多以武戏为主,唱起来是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演起来是刀光剑影、龙争虎斗。越剧多以文戏为主,唱起来是清新悦耳、委婉动人,演起来是长袖广舞、莲步轻移。两个剧种都是别有风格,别有韵味,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二月初二又是里钱村开始唱大戏的日子。大戏不是年年演,但二月二第一次如果演了,则连演三年,然后又间隔数年再演。大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演戏在黑夜里,开始有了所称为汽油灯的照明,明亮的汽油灯光将戏场照的如同白昼。用木板搭成的临时戏台上,帝王将相,左出右入。戴着皇冠、身穿龙袍的天子和身着各色官服的文臣武将们,在明亮的汽油灯光芒下粉墨登场。后场有锣鼓押韵,有板有眼,锣声鼓声声震数里。武将的出场往往比文官威武许多,身着盔甲,后背插着四面帅旗,帽盔上插着两根雉鸡翎的将帅,如关云长、赵子龙、猛张飞等人一出场,便引得台下观众们的阵阵喝彩。舞弄着长枪短剑的将士捉对厮杀,身着红色背心样短衫,胸前和背后都写有大大的“兵”字或“勇”字的小卒们穿插其间,龙腾虎跃,咚咚战鼓声震耳欲聋,直催得台下观众屏声静气、双目圆睁,全神贯注于台上惊心动魄的鏖战场面。
演出的剧种以绍剧为主。绍剧的特点是以武戏为重,剧中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明清时期的小说,如《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之类,《赵匡胤下河东》(又名《龙虎斗》)、《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等帝王将相间的故事也不可或缺。这样的戏且不说龙争虎斗、枪来刀往的情节是如何的撩人心弦,单是那震天响的咚咚战鼓和铿锵锣音就会使人热血沸腾。
当邻县嵊州的笃班进入大上海而开辟了越剧这个剧种生机盎然的新时代后,里钱的演出剧种中,越剧渐趋上风。但越剧主演的剧目大多是才子佳人、儿女情长。台上的演员多为旦角,莲步轻移、长袖漫卷。婀娜多姿的少男少女唱腔婉转圆润。偶有略显武功的刀马旦出演,也远不及武戏中将帅们的摸爬滚打。后场是咚咚鼓声,嘡嘡锣音。台下的观众拼命往台前挤,如潮水般涌上退下,人群中如有同观的女子,往往少不得一些皮肉之苦,谁让她抛头露面不知趣!
“三月三,黄狗摊屁眼。”不管这句俗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人们大多戏称这一天。当人们还沉醉在大戏的锣鼓声中时,三月初三这一天已转瞬而至,这天又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了。时节已近清明,农忙已经开始,回娘家的媳妇紧迫而又匆忙。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清明节,农历则在二月下旬或三月上中旬。清明的气温已渐趋暖和,但北方仍有冷空气南下,往往会有乍暖还寒的感觉。民谚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一说。山花已经烂漫,柳条已展开叶子,柳丝依依,随风摇曳,漫山遍野的青草一片葱绿,大地一片生机。
清明最热闹的习俗是上坟扫墓。人们都挑着祭品,在野外穿行。不祭祀菩萨神仙,单就祭祀自己的祖先亲人。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往墓地去。在墓前供上祭品,点燃香火纸钱,三跪九叩,不时还嚎啕痛哭。还有不远万里,甚至从国外赶来祭祀的人们,其仪式之隆重,行为之虔诚,当数一年之最。
清明也是人们进行郊游的时候,谓之“踏青”。春光是如此明媚,春色是如此娇艳,经过一个冬天苦寒煎熬来踏青的人们心情自不必说。
清明期间家家户户还自制一种食品,叫“清明果”。“清明果”用米粉和艾叶和在一起,经手工反复搓团,做成米粉团子,再把米粉团子捏成圆饼状的薄片,加上用咸菜、肉末、葱蒜、豆腐等炒制成的馅料,也有用红豆(也叫赤豆)煮烂后加入白糖作料的,还有用炒熟的黑芝麻加入白糖作馅子的。然后捏合成菱状或饺状。“清明果”只作为点心、零食,不作正餐。俗话说的“清明果不能当夜饭”就是指此。
“清明果”分为青白两种颜色,白色的由纯米粉制作,青色的由米粉和艾叶混合制作。艾叶不能用深秋、初冬时开小黄花(也叫野菊花)的那一种。那一种叫蓬蒿青,味苦且涩,不能食用。能食用的艾叫糯米青、早米青,煮熟后捣成糊状,混合在米粉中,为保持青色不变,糯米青或早米青在沸水中煮的时候,加点石灰粉或小苏打粉。青色的“清明果”在咀嚼的时候,让人感到清香扑鼻。可替代艾叶的还有苎麻、麦叶或一种叫“黄花囡”的小草叶子。这些都没有艾叶的清香。用“黄花囡”做成的“清明果”既没有清香味,颜色也偏黄白,完全没有用艾叶做成的那么青翠。
供制作“清明果”的米粉团有不加入馅子而做成小狗形状的,叫“清明狗”。“清明狗”用线串在一起,晾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直到立夏那天,干燥的“清明狗”裂成一小块一小块,在锅内如炒花生瓜子那样炒熟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节古时又叫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三天到清明节这一天所吃的食品不做热的,就吃冷的,故名寒食节。这种习俗现在已不存在了。
清明节前后阳光明媚,轻风徐吹,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土话叫鹞子,拉着细绳或粗线在旷野中奔跑,仰看着在蓝天白云间飞翔的鹞子,或蝴蝶形或蜈蚣形,人们心中都乐开了花。不过近几十年来,由于电线网密布,这种情形已难得一见,不免令人有丝丝遗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清明那天是早稻浸种的一天,田畈里已有吆喝耕牛的声音,农夫在翻耕水田,农活开始忙碌。七十年代中期之后,用地膜保温,翻耕秧田,浸种等农活大约提前了十二、三天。妇女们也开始采桑养蚕。
人们开始进行繁忙的农事活动,整整一个农历四月,几乎没有其他活动。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由来已久,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力谏楚王改弦更张,走富国强民之路,但始终不能如愿,以致悲愤交加,于那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亡。他所著的《离骚》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古至今,脍炙人口。当年人们为打捞屈原的遗体,划船到江中,这种行为以后渐渐演变为端午赛龙舟。又为使屈大夫不致饥饿,向江中投入糯米饭团,以后逐渐演变成端午粽子。
粽子由竹箬叶包裹而成,形状分为四角形和三角形两种,叫四角棕和三角棕。纯糯米的中间放入火腿肉片或猪肉片,谓之肉粽。有豆类如黄豆、红豆或红枣拌入糯米中的则名为豆馅粽或枣馅粽。
端午节还有一种食品叫绿豆糕,由绿豆粉充以红豆加糖蒸煮而成,绿豆糕色泽葱绿,清香扑鼻,使人垂涎欲滴。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习惯吃“五黄”。所谓“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雄黄酒和加了雄黄的罗汉豆,这种豆子特称为端午罗汉豆。
女孩子和年轻姑娘,在节前手工缝成厚约一厘米或两厘米见方的小布袋,填以香气浓郁的香粉,叫“香粉袋”。赠送给亲朋好友或意中人。香粉袋挂在身上,据说可以驱虫辟邪。
端午的清晨一起床,家里的男壮年们,到池塘边拔来一些菖蒲草,做成宝剑模样,插在自家的门上、窗上。吃中饭之前,家家户户都在各自屋内燃起蒿草。蒿草不太干,点燃后没有火苗,散发出浓浓的烟雾,烟雾四处飘散,整个村庄都充满了轻烟和清香。
小孩子则在自己的脑门和自家的房门上,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端午节也是继清明节后,令他们兴高采烈的一天。
这种插菖蒲剑、燃蒿草烟和写“王”字的风俗,据说来自于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尽管成吉思汗和铁木真给以汉族为主的中华帝国带来了贝加尔湖以南的大片疆土,但当时对于炎黄子孙来说,乃是外族入侵,蒙古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不可避免地酿成了元末的农民起义。当年的方国珍在江浙一带起义时,人们纷纷响应,相约以燃烟为起义的时刻。元末时,十户为甲,实行联保。十户之中元统治者指派蒙人一名,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十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菜刀还被用铁链锁住。这些蒙古人被汉人称为“鞑子”。当端午节这天中午,轻烟弥漫,大家集合在一起,一下子就将监视他们的“鞑子”们杀掉了,这叫“端午杀鞑子”,于是也就有了“菖蒲做剑艾为旗”的说法。
“鞑子”中也有对当地人们比较和善的,起义的人们对他们也不加杀戮,给以活路,可这些“鞑子”不善农事,仅在当地人们婚姻嫁娶时吹吹打打,抬抬轿子。几百年来,“鞑子”的后代们便一直从事这种职业,称为“轿佬”。我们这里“鞑子”的后人改为吴姓,住在下章村、泰南村中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一直习惯地称之为“吴家轿佬”。
现在,“吴家”已改名为“金村”,附近的人们都互相尊重,很少有重提旧事的。民族的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这种传说和现实也是以汉族为主导的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范例之一。
“吃过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话虽这么说,可毕竟“六月荷花猛猛开”的夏天就要到了。
和端午节紧密相连的是夏至节气。人们对夏至日吃的问题也有讲究。一是夏至日吃肉,否则下辈子就不能投胎做人,而是会做“知了”。知了栖息在树枝上,人们相传它不需要吃东西,只要整天喝西北风就够了。整天喝西北风,不吃肉,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因此,夏至日吃肉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二是吃麦饼,麦饼如碗口大小,厚的有五六毫米,薄的仅二三毫米,放进锅里烤熟后,厚的两面撒上松树的花粉,叫“松花麦饼”。薄的中间卷入各类菜肴,卷成桶状,也叫“麦饼”。这两种做法的麦饼统称为“夏至麦饼”。是夏至日必不可少的食品。
“六月六,猫狗要洗浴。”约定俗成,七八岁的小孩子和十几岁的少年们会将猫狗投入水中让它们洗浴。农历的的六月,大都是小暑和大暑的节气,天气十分炎热。不像农历的五月,气温还是有些忽冷忽热。人们到池水中去洗澡的时间,往往以物候为准。山上有一种类似映山红一样的花,但花的颜色是黄的,叫“黄牯牛花”。民间有“黄牯牛花开,洗浴买棺材。黄牯牛花谢,洗浴洗到夜。”的说法。“黄牯牛花”剧毒,是不是“闹羊花”,不能确认。
“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会。”农历的七月,是立秋处暑前后,天气虽仍热,但已开始渐有凉意。七月初七的弦月下沉之后,群星更加灿烂,银河横贯天空。纳凉的人们仰天观望,年龄大的,一边摇着麦草扇,一边指点银河,教年幼年青者,“这是牛郎,正挑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那是织女。他们正等着人间的喜鹊来搭好鹊桥,好让他们鹊桥相会。”美好的传说,就这样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也就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七月初七这一天也有风起云涌的日子。白色的或灰色的云团,随风漂移,变幻着各种物体的形状。各种形状的云团叫“巧云”,民间也有“七月七,看巧云”之说。七月因而也叫“巧月”。
七月十五是鬼节。人们大多在自己家中祭奠祖先,缅怀已故的亲人。供上祭品,对着先人的灵位,三跪九叩,焚烧纸钱或经票。也有担着祭品到墓地祭扫的。夜里则很少有人出门,恐遇到孤魂野鬼,惹出是非。但这纯属一种迷信的行为。
七月中旬早稻已经进仓。人们把早米磨成米粉,调成糊状,把米粉糊倒入铁皮做的容器内,在沸水中蒸煮。米糊分摊均匀,第一层蒸熟透后,再倒上第二层米糊,第二层熟透后,第三层倒入青豆或豇豆做成的加糖的豆馅,蒸熟透后,再倒第三层米糊,再蒸熟透后,再倒上第四层米糊,蒸熟透后,起锅。然后切成菱形的小块,即可食用了。这是一种甜食,馅在中央这一层,故名“糖央”。
用这种方法只蒸熟了一层即起锅的,在阴凉处晾干,卷成筒状,再用刀切成约五六毫米长的小段,把小段摊开,便成了米粉条子,再将条子盘进大饭碗内成一团,晾干后便可做成小吃,这叫“团羹”。
还有一种特殊的小吃,叫芝麻累金团,俗语有“七月半,芝麻累金团”之说。农历七月初,芝麻成熟。收割后,在太阳下暴晒。到七月中旬,芝麻采收完毕。这段时间,繁忙的农业生产已渐入淡季。由于白天时间还很长,人们在中饭到晚饭之间,还要吃点心。早米粉经加水充分搓捏后,做成圆饼状,直径约5厘米,称作“金团”。“金团”蒸熟后,与炒熟的芝麻拌和,加入红糖或白糖。这种点心用炒熟的芝麻附在“金团”的表面,有浓郁的香气。早粳米粉经充分搓捏成饼,蒸熟后,比较坚结。较之晚粳或糯米作料,咀嚼起来更加津津有味,如加入的是红糖,则整碗点心色、香、味俱佳,较之糯米汤圆,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食品大都在七月半前后做成,俨然也成了一种民俗。
七月二十九或三十,是七月的最后一天。据说是阴间十殿阎罗的最后一殿,地藏菩萨的生日。夜里,人们点燃香火,遍插各地。此时,天上无月,地面上点点香火,恰如天上的繁星,相映生辉,好看极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农历的八月,金风送爽,气候宜人。八月十五谓之“中秋节”,更是全家人团圆的日子。之前几天,人们将月饼作为礼品,分赠给亲朋好友。晚餐后不久,人们便捧起月饼品尝。中秋晚上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特别明亮。月亮将银色的光辉照遍山山水水,给大地铺上一层银辉。人们在阖家团圆欢庆的同时,又期冀着丰硕金秋的到来。
钱塘江的潮水直溯浦阳江,能直接涌入高湖。十三和十八的潮水能使湖水抬高二三十厘米。年和年的两次秋旱,正是八月潮水给晚秋作物提供了水源。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老人节。自古以来,又有登高望远的习惯。
十月小阳春,气温与三月阳春相差无几。山上的映山红会二度开花,东一簇西一蓬的点缀在秋日的阳光下,给人们以些许春日的感觉。
十月二十日是埂头庙张老相公的生日。信奉佛教的人们在十八到二十日夜里在庙中坐夜念佛诵经。庙内是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在刻有“永远供养”的石桌上供上三牲等祭品,点燃诵过佛经的纸制元宝。
冬至的节气说到就到。此时农活比较少,在冬至前一段时间里,人们须到墓地祭拜亡故的祖先或亲人,仪式和之前的差不多。当祭拜完毕后,须给坟堆添上些新土。有需迁坟的或立碑的,也都在冬至时进行。
冬至前有舂麻糍的习惯。麻糍由纯糯米制作。糯米经水浸泡后,在蒸桶里蒸熟,放入捣臼内,将糯米饭粒捣成糊状,谓之麻糍。麻糍的表面必须撒上细干粉。细干粉用炒熟的糯米或黄豆经石磨磨细制成。黄豆粉尤佳。在将糯米饭粒捣成糊状的同时,可以加入白糖使麻糍甘甜。麻糍在舂好后便可供食用。也有阴干后切成小长方条的,彻底阴干后,放入锅内焙炒,还有放入油锅内油炸的,既香又甜,又松脆,可算上乘的休闲食品。
十二月,也叫“腊月”。年终了,要过年了,年味也渐渐浓了起来。初一、初八、十五的早晨,人们通常要吃汤圆。而初八,也有喝粥的,俗称“腊八粥”。
过年前先是掸尘。将整年积累在房梁下、墙壁上、门档间等角角落落的灰尘、垃圾、废旧物品等全都清扫干净。该换的换,该添的添,该补的补,该拆的拆。经过一番整顿之后,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然后是淘米磨粉,舂年糕。舂年糕是全家的一件大事,犹如一桩大工程,需要多人合作。二百多斤的晚米,光淘米就须请人帮忙,这是家里妇女们的专项工作。接着磨粉,推磨是繁重又得有耐性、需要沉住气的活。二百多斤的大米磨成米粉,得花两天两夜的时间。
把米粉做成年糕是一桩很复杂很费力的事情。具体的细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描述清楚的(笔者有一篇专门的文章来描写此事,详见《舂年糕》)。
腊月二十日及以后的日子,习惯上不再称日而改叫“夜”了。比如二十日称为二十夜,直至三十日除夕这天称为三十夜。农历也有大月小月之分,遇到二十九日那天是除夕的,也称三十夜。
二十夜之后,天天都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婚姻喜事不必择日,于是乎天天都能见到娶亲的队伍,天天都能听到喧闹的锣鼓声和震天的炮仗声。这段时间是农村里最热闹的。
二十三夜是灶王爷回娘家,向玉皇大帝奏报自己所在被敬奉的人家一年来的善恶得失。人们都希望在玉帝面前,灶王爷只说好的,不说差的,所以,在灶王爷临行时,要敬上一碗热气腾腾、甜蜜蜜的汤圆,然后烧红烛,点高香,再奉上三只纸做的金元宝,恭恭敬敬地跪拜着送他上天奏“善事”。这个仪式完成后,一家人才端起饭碗吃汤圆。
从二十夜开始,人们就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有些年货是需要到市场上置办的,年货主要是日用百货、南北果品之类的。街面上往往挤得人山人海,店家的伙计都扯开嗓子高声叫卖,忙不停手地称斤论两。买货的人则挑肥拣瘦、讨价还价。市场上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样的情景一直会持续到二十九或三十夜上午。
排水抓鱼、挖藕掘荸荠,这些大多是壮年男人们的活。而杀鸡宰鸭、拔毛剖腹则多是由妇女们去干。发豆芽、剥春笋、磨豆腐这些轻便活男女老幼都会参与其中。宰羊、杀年猪则要另请专门的屠工帮忙。剥葱、拔蒜、割青菜大多会放在三十夜这一天。
二十六是不能宰杀禽牲的,以示来年六畜兴旺。
二十七或二十八的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祝年福,祈请天上的菩萨过年享年福。将桌子安放在自家的大门前,摆上荤素三品,点燃红烛香火,一边三跪九叩,拜天拜地拜菩萨,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请求天神赐福赐财赐平安。再点燃黄纸做的大元宝,把酒洒向地面,以敬谢神仙菩萨,祈求来年的好运气。再拜猪栏、鸡舍、床公床母诸处神灵,烧上元宝,祈求来年六畜兴旺,家人安康。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神圣的时刻。炮仗也腾空而起,在半空“啪、啪”炸响,如滚滚春雷一般。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享尽人间烟火供奉的各路神仙,在空中,他们将庇佑人们来年获得更多的幸福。
年三十还要做一种叫“团圆果”的食品,做法与“清明果”相仿,只是形状是圆形的。也有把米粉揉成的薄片四周捏在一起,做成荸荠状的。颜色有青白两色,馅料分甜咸两种。在做完“团圆果”之后剩下的白色米粉团会被搓成汤圆,供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食用。
年三十的下午,主妇开始安排年夜饭。蒸、炒、煎、炸等十八般武艺全在灶台上施展开来,荤素各式菜肴在厨桌上排列。甜咸酸辣,各种调料一应俱全。丰盛的年夜饭已初现端倪。
在晚餐之前,还有几件事情要完成。一是大人小孩洗脚。据说洗过脚人来年会有吃不尽穿不完的享受。二是用草纸给小孩擦嘴巴,俗语戏称“擦屁股”,虽有“无禁无忌,黄金铺地”之说,但还是要提防小孩子说出脏话乱话来。“擦屁股”的意思就是如果小孩子讲了脏乱话,就如同放屁无异,是不犯禁忌的。
在团圆分岁之前,全家人要给已亡故的祖先亲人敬奉年夜饭。很少有到墓地去的,大多在家里进行,告诉他们要过年了,祈求来年保佑全家幸福健康,财运亨通。同时酹酒,烧上纸钱,仪式与之前的祭祖一样。
当最后一道菜肴准备下锅时,男主人到各个房间点燃灯火,铺好棉被,放下蚊帐,之后再准备就座入席。
年夜饭是全家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餐。等各式菜肴、酒、碗筷、杯盏等摆上桌后,全家人就座,家里主人会关上房门并插上门闩。在上闩之前,如果有外人来家,全家人邀请他一起分岁,并说“又添一丁,又添一丁。”插上门闩之后,如再有来人,则可以不闻不问。
各式菜肴也都被赋予了吉祥的名称,比如,藕叫“路路通”,年糕叫“年年高”等。鱼则要做两碗,一碗供当时食用,一碗叫“元宝鱼”,意指吉庆有余,这碗不吃。就连不想吃的菜肴,也忌讳直说“不要吃,不想吃”,而代之以“陈着,陈着,明年吃,明年吃。”
有人提前放下碗筷,不能马上拾掇,等全家人都吃完后,才能连同所有的菜肴碗筷一起收拾。主人会分发红包,谓之为“压岁钱”。之后主人拔开门闩,打开大门,一家人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主妇在锅中炒花生、瓜子、红薯干之类的零食,并陆续拿到桌上供食用。灶膛内的炭火不让它熄灭,一直红到明年,以示红红火火。
村中老学究此刻正挥笔弄墨,龙飞凤舞般地写春联,写的最多是“福”字,贴的最多的也是“福”字。求得春联的人在自家屋内或大门框上张贴,为的是大年初一能开门见“福”。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直到天亮,叫“守岁”,除夕这一夜又叫“长命夜”。
约凌晨二时许,是“上天奏善事”的灶王爷回家“下凡保平安”的时辰,家里的主人拿着红烛、香火、元宝和米饭、年糕、豆腐块等到露天去迎接,接到灶梁上的“定福殿”里。
家中整个晚上都红烛高照,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上述的以农历为基础的风俗习惯都慢慢淡化了,但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随着历史年轮的滚滚前行,新的理念,新的习惯,新的风俗都在不断出现,后人们看到这些文章的描述,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兴趣,增添很多的谈资。
作者简介:余国大,笔名“高湖野叟”。浙江诸暨人。生于年。年毕业于诸暨浣东初中。文革期间自学高中课程。年就读北京人文函授大学。长期从事农耕。身处农村,通晓乡土人情。博览群书,略知古今中外。年开始笔耕。自娱自乐,迄今未发表过任何文稿。所作拙文,抚今追昔,大都着眼于乡土文化,落墨在风俗习惯。笔耕时力求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者观后,尽可一笑了之。
中国风文学网(zgfwxw)
文学顾问:吴亚卿、方雪丽、张小红、汪志成、沈锡盛、徐志光、桑民强、谌卫军、付晓阳等。
主编:徐丽军
编委:李修鹏、王鑫
主播:何夕、幽兰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