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曼陀罗看古代麻醉的本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www.xfhjyj.com/

作者

谢决明

形色注册名“期野益智花”,自然爱好者

闲来看杂书,翻到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金疮病诸候六》,里面的描述把我深深吸引了:

“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

我把加粗的这段话翻一下:

能见到肠子断开的两端的情况,可以快速缝合,先用针线按照缝合规范将断开的肠子缝合起来,用鸡血涂在缝线处加以密封,别让缝合处漏气,然后将缝合后的肠子推回腹腔内。

稍微有点外科知识的朋友大概已经有一堆疑问了:

怎样麻醉?

如何营造无菌环境?

防感染的问题解决了吗?

这是真实的医案还是巢大夫自己编的故事?

科普的文字不同于学术讨论,如果讲得太专业,读者会跑光的,业外人士能听懂,逻辑上说得通,大家才容易接受,我试图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只讨论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点,古代人是如何实现麻醉的?

《列子·汤问》中记述了扁鹊换心的牛逼故事,(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扁鹊使用“毒药”作为麻醉,让两人“迷死”三天,为志弱气强的鲁公扈和气弱志强的赵齐婴两人互换心脏,术后用神药催醒,醒来后两人都恢复了。

连人的性格脾气是由哪个器官决定的都没搞清,这样的故事根本不值得反驳,但是有一点可以抽出来聊一聊,那就是提到用毒药作为麻醉药。说到麻醉,肯定会提到华佗(公元—年)的麻沸散(一说为麻肺散或者麻黄散),《后汉书》中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或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言之凿凿,还有药方名称。至于成份,用“失传”两字就轻轻掩过了,害得后人想破脑袋去拼凑外星穿越者华佗的神秘代码,其中的重要提示就是“毒药”,有两个相对比较靠谱的方子都是以毒药为主要成分的,被认为最接近“真相”:

配方一:羊踯躅(也叫闹羊花)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

配方二:曼陀罗花(别名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白芷、川芎、当归各4钱,天南星1钱。

在我以前的推文中已经阐述过配方一当中的主药羊踯躅(点击可跳转),今天说说另一个配方中的主要成分曼陀罗花(该配方二中的毒药实际不止这一种)。

曼陀罗正照

曼陀罗(Daturastramonium),茄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印度,大约在秦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梵文名称为mandala。意译为一切圣贤、功德的聚集之处,在佛经翻译的不同版本中还被翻译为曼荼罗、曼达、满达等不同的名字;因蒴果表面生有坚硬针刺,又被叫做曼扎、狗核桃;古人发现这种植物有麻痹作用而称之为醉心花、闹羊花、疯茄花;依据其外形还有洋金花、大喇叭花、万桃花等不同的叫法。

曼陀罗的果实

麻沸散和蒙汗药也在很多地方被混为一谈,配方也差不多,差别只是使用方式,前者是治病的,后者是害人的。古人对于植物名称的叫法经常是混乱的,所以药方和用法也混淆,譬如山茶(Camelliajaponica)也有曼陀罗的别称,而闹羊花在很多文献中指的是金黄色的杜鹃——羊踯躅(Rhododendronmolle),关于传统草药名称混乱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下谢宗万老先生的大作《中药材品种论述》,这本巨著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后来有再版的。

曼陀罗的种子、果实、叶、花都有毒,其主要成分是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等。药理作用是阻断M-胆碱反应系统,对抗和麻痹副交感神经的神经毒性。中毒早期症状是口干、吞咽困难、发烧、瞳孔散大;后期出现谵妄、烦躁、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症状,最终会导致血压下降、休克、昏迷、呼吸麻痹以至死亡。如果当年华佗用了曼陀罗让鲁公扈和赵齐婴睡了三天,那多半是去见鬼了,死人还能用“神药”救回来,扁鹊宜乎被叫为“神医”!

现代医学发展到如今还没有发明可以口服起效的局部麻醉剂,古时候不可能有注射和插管麻醉技术,麻沸散如果口服真有效的话,不可能是局部麻醉,而只能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不是简单的安眠药,让病人吃了睡觉,那样的话开刀的疼痛肯定会把病人疼醒,必须是要让患者的意识完全丧失,大脑皮层对外界的疼痛刺激不再做出反应。

再聪明的脑袋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所能想到的只能是用毒药把人整得不省人事。如果不考虑手术生化、生理、病理学方面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单纯让对象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反应是可以做到的(譬如解剖尸体),在全身失去知觉的情况下,会因为呼吸肌松弛、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如果没有插管和辅助呼吸措施的话,别说长达三天,恐怕就连三分钟都挨不过去。

我将查找到的古代关于麻醉药的资料整理成了一张表,从中可以大致看出古人对于麻醉的理解,主要就是靠口服毒药导致患者麻痹疼痛意识。绿色字体表示现代科学证明其有强烈毒性;红色符号表示确定通过口服或者被伤口或皮肤黏膜接触的途径吸收;黑色符号表示不确定外用或内服。

11种中国古代医疗典籍中麻药配方一览表

更大的问题是这种深度中毒常常是不可逆的,除非真的有起死回生的神仙提供的神药作为解药,否则扁鹊和华佗一定是在解剖活体!没有人提到神药的配方,因为那个实在已经超出古人的想象了!如果可以起死回生,唐代也就不会有五个皇帝因为吃仙丹而仙逝了!李时珍的评语是“昔华陀能刳(kū)肠涤胃,岂不有此等药耶?”

关于解药,我找到两条线索:

一条是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

漠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土人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痹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至三日,则以少药投之即活。

古时候能够麻人的药是不多的,经过考证,押不芦其实就是曼陀罗,这种外来的草药在引进中原的过程中,异域的发音影响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另一条解药线索也有类似的情况,宋朝的沈括在他的《梦溪补笔谈?药议》提到一种叫“坐拏(ná)”的药:

坐拏(ná)能懵人,食其心则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六?坐拏草》对于这种草的描述是“生江西及滁州。六月开紫花结实。”经谢宗万先生考证,这种在名字上看不出端倪的草药原植物也是曼陀罗,只不过是薄叶型的紫花曼陀罗。坐拏两字本来是外语谐音,被人们错讹为坐拿,理解为中毒麻痹的人“坐着也能被拿住”。

紫花曼陀罗

文献中提到的两种解药的解毒机理都是使用少量的毒药刺激中毒的人使其苏醒,俗语说的以毒攻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实际使用效果如何,一定也是“失传”了,这毫不奇怪,因为那样就无需自圆其说了,“曾经有过,我不是凭空捏造”撩拨得你的心痒痒的,剩下的,自己去想象吧!

但不管怎样,曼陀罗这种传说中的神奇植物没有失传,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对曼陀罗花的生化、毒理和药理的全面研究,了解它的功效极限,从而剔除故事传说中的虚幻和夸张,客观想象和窥见古人在严重缺乏医疗资源和医疗手段的情况下求索的艰难。一种使人神志不清的毒药承当了重要的角色,被寄托了无数对于伤痛、生活质量和神灵的期望。你我都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在那样的条件下成为扁鹊和华佗的病人。

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出版医院所编《中药麻醉》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应用中药麻醉剂时,均辅以氯丙嗪及杜冷丁等药物,以加深中枢抑制及镇痛效果,使手术能更平稳地进行。”

那还能叫中药麻醉吗?

不管怎样,看看还是不错的

-END-

编辑

刀刀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b/4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