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古代的麻醉发展简史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痛的良药。
另一方面,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石器工具的使用,逐渐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
据《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石"。郭璞注解说:“砭针,治痛肿者”。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灸术的萌芽。
在《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中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战国名医扁鹊以“毒酒”作麻药,为患者“剖腹探心”。
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缚以神膏,四、五日创(疮)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说明在三国时期,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了腹腔内手术。
图:扁鹊和华佗(图片来自《TheWondrousStoryofAnesthesia》
麻沸散又名麻肺散或麻肺汤,据宋人窦材说:“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如死,加以刀斧亦不知……押不芦即曼陀罗”。在公元1~2世纪左右《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种,其中就有不少具有镇痛麻醉的药,如羊踯躅、大麻、乌头、附子、莨菪子、椒等。
公元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和年王焘著《外台秘要》,都有用大麻镇痛的记载。年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草乌散。年明代朱棣等所撰《普济方》亦载有草乌散的制法和用法。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曼陀罗,羊踯躅,山莨菪(图片来自网络)
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说:“用热酒调服三,少顷昏昏欲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苦也。”年明代张景岳《资蒙医经》记有蒙汗药,用闹羊花、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磨为极细粉末,用热酒调服。年王肯堂《证治准绳》、年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及同年赵学敏所著《川雅内编》等均介绍了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药方。
图:A罂粟B古柯C毒马钱(箭毒的来源)(图片摘自《米勒麻醉学》)
关于针灸镇痛,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古典医书《黄帝内经》中,在针灸方面就已从经络穴位、针灸法到针灸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关节痛和胃痛等记载。相传为秦越人所著的《难经》论述了经络穴,~年晋黄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进一步总结了古代针灸的成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针灸专著。宋代王唯一撰成《铜人针灸穴图经》三卷,介绍了如何制成铜人模型。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十卷,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方面的成就。清代《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及其经络经穴图解》,流传很广泛。
在复苏急救方面,公元前4~5世纪,有扁鹊切脉以诊断人之生死,用针、砭石和草药进行急救复苏的记载。据史记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症,呈现假死状态,扁鹊根据太子的病情,确认患者并未死亡,用针刺热熨和汤药等使患者起死回生。
东汉末年张仲景目睹疫病流行而造成惨重的死亡,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卷。传现存的《伤寒论》载方种。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载有对自缢者的抢救方法:“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长弦弦而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说明早在2~3世纪,中国即已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复苏术。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亦有关于复苏猝死患者的详细记载:“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其发,令足去地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转,或是通气也。其举手挥人,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若活了能语,乃可置。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牵之”。这是对经口吹气法的最早记录。本法操作包括人工呼吸的基本要领:①悬发或牵发以保证呼吸道通畅;②用芦管插咽吹气,类似于今经通气管吹气;③塞鼻以防漏气,已符合经口人工呼吸的要求。其他在《普救类方》、《广惠普救方》也载有关于吹气人工呼吸的方法。
总之,在我国历代的医药著述中,有关麻醉止痛、复苏急救等方面的记载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医学发展中,麻醉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和贡献。
近代麻醉发展史一、全身麻醉的发展1吸入麻醉的发展早在年,ValeriusCordus就已合成乙醚。在Paracelsus的有关著作中也提到乙醚有消除疼痛的作用。
年,J.B.vonHelmont发现了二氧化碳,年JosephBlack将其分离出来。
年Priestley和JosephBlack发现了氧化亚氮(笑气)。
年,年仅20岁的化学家HumphryDavy证明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
年MichaelFaraday发现乙醚的麻醉作用。
年HenryHillHickman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产生麻醉作用,但未用于人体。
年分别由vonLiebig、Guthrie和Soubeiran发现氯仿。
年3月30日美国乡村医师CrawfordW.Long使用乙醚吸入麻醉给患者做颈部肿物切除手术成功,只是因为地处偏僻一直到年才给予报道。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次成功,将3月30日作为庆祝日,并延续使用下来。美国政府为他发行了一枚邮票。并且经美国国会绝对多数票通过,后由老布什总统于年签署总统令,将每年的3月30日作为国家医师节,以纪念Long的发现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设立此节日也是为了表彰医师对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在这一天,医院会张贴庆祝医师节的海报。提醒人们感谢“救治病患,富有同情之心,提供优良服务”的医师。患者也会选择在这一天给自己的医师送上一只红色康乃馨,亲切地道声“谢谢你”,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谢。
自年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也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确定为“中国麻醉周”,以增强宣传,推进科普,促进社会公众对于麻醉学科的了解。
年12月10日,化学家GardnerColton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示范氧化亚氮吸入令患者神志消失,正是这场演示引起了牙科医师HoraceWells的注意,使其萌生出使用吸入麻醉为患者拔牙的念头。次日,Wells以自己作为试验对象,请Colton为其吸入氧化亚氮,并成功拔除了智齿。随后,Wells向Colton学习了氧化亚氮的合成方法,并为多名患者实施了麻醉下拔牙。年Wells再次表演氧化亚氮麻醉时,由于所用浓度过低,患者发生躁动并发出呻吟,Wells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从此不再在公开场合展示他的方法。
年美国波士顿的牙科实习医师WilliamT.G.Morton在医学家兼化学家CharlesJackson的指导下,实验观察了牙科手术吸入乙醚蒸气的麻醉作用。同年(年)10月16日,Morton医院的一间穹顶的手术室(后人称之为乙醚大厅EtherDome)当众为一例颈部血管瘤患者施用乙醚麻醉获得成功(图1-1),因而Morton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的开创者。乙醚麻醉手术的成功,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她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着麻醉作为外科学发展的支柱,推动外科学乃至整个医学进入安全、文明、人文的时代。10月16日这一天被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定为“乙醚日(EtherDay)”,同时也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每年学术年会的举办日期,世界各地的麻醉医师会在这天举行多样的活动来庆祝并纪念这个首次公开展示的成功的乙醚麻醉。Morton因为此项贡献入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排行榜》位列第37位,后人在他的墓志铭上写到:因为他,手术的疼痛得以预防和消除。在他之前,手术极度痛苦;在他之后,科学战胜了疼痛!以纪念Morton对于开创现代麻醉学的卓越贡献。
图:WilliamT.G.Morton于年10月16日公开演示乙醚麻醉
在Morton演示实验后仅63天,英国一位著名的牙医JamesRobinson就使用乙醚为一名女孩拔除了一颗很深的臼齿。次日,RobertListon在伦敦大学医学院实施了第一例在乙醚麻醉下的截肢手术。之后短短数月,乙醚麻醉便风靡欧洲大陆。
年JohnSnow出版了《乙醚吸入麻醉》,是第一本麻醉学专著。同年MarieJeanPierreFlourens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氯仿也有麻醉作用。英国外科兼妇产科医师JamesSimpson第一次将氯仿用于分娩镇痛成功。
年发生使用氯仿死亡的病例,以后陆续有相关报道,故认为应用氯仿不能超过一定浓度。同年Heyfelder首先在人体使用氯乙烷。
年英国将氧化亚氮装入筒中使用。
年JohnSnow出版了《氯仿及其他麻醉剂》一书。
年Clover氯仿麻醉机问世,但到年才开始普遍使用。同年EdmundAndrews研究了氧和氧化亚氮的混合使用。JosephT.Clover首先将氧化亚氮应用于乙醚麻醉使患者更加舒适。
年,StanislawKlikovich使用吸入氧化亚氮和氧气缓解产妇的分娩痛,该技术随后于年被FrederickHewitt采用。
年,A.E.Guedel则使用氧化亚氮产妇自控吸入行分娩镇痛。
年,FritzEicholtz发现三溴乙醇(阿弗丁)。
年Luckhardt证明乙烯有全身麻醉作用。
年,HowardWilcoxHaggard发表重要论著《乙醚的吸收、分布和消除》。
年OttoButzengeiger将三溴乙醇应用于临床。早在年AugustvonFreund即合成环丙烷,直至年Lucas和Henderson才发现环丙烷有麻醉作用,年RalphWaters临床应用环丙烷获得满意效果。
年Gelfan和Bell发现乙烯醚有麻醉作用,可供临床使用。
年CecilStriker试用三氯乙烯作麻醉药,年LangtonHewer和CharlesFrederickHadfield将其应用于临床。
年,Guedel出版著作《吸入麻醉学》,将乙醚麻醉分为四期,后被临床广泛采用。
年就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作为惰性气体的氙气具有麻醉效应,年StuartCullen和ErwinGross将氙气用于患者的麻醉中。
年CharlesSuckling合成了氟烷,年MichaelJohnstone将其应用于临床,年报告了第一例氟烷相关性肝炎。
年RossC.Terrell合成安氟醚后经Krantz和Dobkin等动物实验后,于年由Virtue及同事应用于临床。
年RossC.Terrell合成异氟醚后经Krantz和Dobkin等动物实验后于年应用于临床。
年Regan合成七氟醚以后经临床试验观察后于年较广泛地用于临床。
年Jones首先在临床应用地氟醚。
实际上,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均是由百特(Baxster)实验室研发的,但是该实验室在七氟醚一期临床实验未通过审查后被出售。从化学结构上来讲,安氟醚、异氟醚均为五氟醚,地氟醚为六氟醚,其词头Iso,Des,Sevo分别为5、6、7之意。
2静脉麻醉的发展早在年Pierre-CyprienOré就曾用水合氯醛做静脉注射产生全身麻醉作用。
年,法国海军外科医师Forné先给患者口服水合氯醛使其入睡后,再使用氯仿麻醉。
年EmilFischer和vonMering合成巴比妥。
年HelmutWeese、Scharpff和Rheinoff开始用苯巴比妥钠静脉麻醉。
年JohnS.Lundy报告用硫喷妥钠作静脉麻醉,他也是“平衡麻醉(balancedanaesthesia)”这一概念的始创者。
年,Schaumann和Eisleb合成哌替啶。以后利眠宁()、羟丁酸钠(年)、地西泮(年)、氯胺酮(年)、依托咪酯(年)、芬太尼(年)、舒芬太尼(年)、阿芬太尼(年)、丙泊酚(年)、咪达唑仑(年)、右美托咪定(年代)、瑞芬太尼(年)等静脉麻醉药相继应用于临床,丰富了全身麻醉的用药内容。
苏格兰化学家JohnB.Glen因为发现并开发了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异丙酚而荣获年美国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即拉斯克奖)。
图:JohnB.Glen获得年Lasker奖
3肌肉松弛药的发现及应用早在年,PeterMartyrAngherius即描述过南美箭毒。
年King从筒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筒箭毒。
年HaroldRandallGriffith和G.EnidJohnson将肌松药应用于临床。
年,Barlow和Ing合成十羟季胺有类箭毒作用。
年,DanielBovet证明琥珀酰胆碱为短效肌松药,并在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年瑞典医师vonDardel和奥地利医师OttoMayerhofer将琥珀酰胆碱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以后陆续有潘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等肌松药的出现。
上世纪70年代,神经肌肉阻滞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来自美国波士顿的HassanAli发明了TOF监测技术,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J?rgenViby-Mogensen发明了监测深度肌松的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count,PTC)和监测肌松残余效应的双短强直刺激(DoubleBurstStimulation,DBS)。来自波士顿的JohnSavarese研发了超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物美维松,并且一生致力于超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物的研发。
年,AntonBom建立了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的特效拮抗药——Sugammadex(布瑞亭),标志着临床麻醉中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的使用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
图: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研发领域的四位杰出学者(图片摘自《TheWondrousStoryofAnesthesia》)
二、局部麻醉的发展年CharlesPravaz和AlexanderWood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部麻醉的应用提供了工具。
年Niemann发现了可卡因,年CarlKoller受到SigmundFreud(弗洛伊德,著名心理学家)观察到的可卡因治疗吗啡成瘾患者时出现舌头麻木的启示,证明了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从而开始用于眼部手术。在年9月的德国海丁堡眼科大会上,由其同事JosefBrettauer代为宣读了Koller的论文,这应该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可卡因具有表面麻醉与镇痛作用的报道。
年,WilliamHalsted和AlfredHall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被视为当代神经阻滞麻醉的开端。同年JamesLeonardCorning在犬身上进行脊麻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麻痹的现象,为椎管内麻醉的开端。
年,Corning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局部麻醉学的教科书。
年,法国外科医师PaulReclus主张采用可卡因浸润局部麻醉,年CarlSchleich也发表文章介绍了该方法。
年英国WalterWynter和德国HeinrichI.Quincke介绍了腰椎穿刺术。
年FrancoisFrank介绍了“神经阻滞(nerveblocking)”这一概念,而HeinrichBraun则引入了“传导麻醉(condutionanaesthesia)”的概念。
年德国外科医师AugustBier在动物及人体做蛛网膜下腔阻滞获得成功,随后,法国医师TheodoreTuffier发展并推广了该项技术。
年两位法国医师JeanEnthuseSicard和FernandCathelin分别成功地进行了骶管阻滞,并于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
年HeinrichF.Braun将肾上腺素加入可卡因以延长局部麻醉的时效。
年ErnestFourneau合成斯妥伐因(stovaine),AlfredEinhorn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n将普鲁卡因应用于临床。
年Braun出版了关于区域麻醉的教科书。
年英国医师ArthurE.Barker使用重比重的局部麻醉药溶液行脊髓麻醉,并认为注射液的比重是影响局麻药扩散的决定性因素。
年Bier使用普鲁卡因行静脉区域麻醉。
年Stoeckel将普鲁卡因阻滞用于分娩麻醉。
年Heile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
年FidelPages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年Pages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做为判定硬膜外腔穿刺成功的标志。
年GastonLabat发行《局部麻醉学》一书。
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疗法的开端。
年Janaen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
年AchilleMarioDogliotti采用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
年A.Gutierrez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
年WilliamT.Lemmon倡导用分次给药行脊椎麻醉。
年Lofgren和Lundqvist合成了利多卡因。年TorstenGordh将其用于临床。
年丹麦的麻醉科医生JensChristianSkou开展生理学研究,随后在麻醉药脂溶性的研究中,首次发现并分离了钠钾ATP酶(钠“泵”),并于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
年由ManuelMartinezCurbelo等推广应用18号Tuohy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部麻醉药有甲哌卡因(年)、丙胺卡因(年)、布比卡因(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部麻醉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三、特殊麻醉方法的进展在20世纪初开始施行全身麻醉时,是将乙醚、氯仿简单地倒在手术巾上进行吸入麻醉,以后创造出简单的麻醉工具,如Esmarch口罩,由钢丝网构成,上蒙以数层纱布,用乙醚滴瓶点滴吸入乙醚挥发气体。以后CurlSchimmelbusch作了改进,将口罩与患者面部接触部分卷边,以防止乙醚流到患者面部及眼部引起刺激而受到伤害。开放点滴吸入麻醉的缺点是麻醉药丢失较多,麻醉的深度及呼吸不易控制。以后出现了简单的可以调节乙醚气体浓度(Cauobehko)的口罩。
年Morton公开展示了乙醚麻醉,其吸入用的玻璃器皿成为最初的气体挥发装置。
年JohnSnow发明了可以持续挥发乙醚的病人吸入麻醉装置。
年JosephClover和AlfredColeman分别使用了经鼻氧化亚氮吸入器。
年Clover展示了其发明的便携式可调节挥发量的乙醚吸入器。
年伦敦麻醉医师FrederickHewitt设计出第一台使用氧气和N2O的麻醉机。
年美国医师RudolfMatas采用风箱为接受胸科手术的患者行人工呼吸。
年英国A.G.VernonHarcourt发明可调节吸入浓度的氯仿吸入器。
年法国医师LouisOmbrédanne设计出乙醚-空气吸入器。
年美国麻醉医师、发明家ElmerIraMckesson设计出第一台断续流的麻醉机,可以设定两种气体的百分比。
年DennisJackson将二氧化碳吸收剂试用于动物实验,为紧闭法吸入麻醉之前导。
年FrancisE.Shipway发明乙醚加温挥发罐。
年RalphWaters设计往复式CO2吸收装置,年又出现循环紧闭式吸入麻醉装置,目前已发展出精密复杂的各种类型的麻醉机。
气管内麻醉方法的出现意义尤为重大。
年AndreasVesalius曾给动物实施气管内插管。
年RobertHooke于动物实验用气管切开插入导管的方法进行麻醉。
年JamesCurry首先在人体进行了气管内插管。
年FriederichTrendelenburg行气管切开术,直接经气管导管吸入麻醉药。
年WilliamMacewen用手引导施行气管内插管。
年AlfredKirstein制成喉镜用作明视气管内插管。
年,ChevalierJackson展示了其发明的手持式喉镜。
年S.J.Meltzer和J.Auer为动物实施了气管内麻醉,次年,C.A.Elsberg将该技术应用于人。
年IvanW.Magill和EdgarS.Rowbotham改良气管内麻醉术,将金属导管改用橡皮导管,经鼻腔盲探插管。ArthurGuedel、RalphM.Waters倡导用带有套管的气管内插管导管。
年,美国麻醉医师FrankJ.Murphy建议在气管导管前端设置一个侧孔以避免阻塞右上肺支气管开口。
喉镜方面设计出Miller、Guedel、Flagg型及Macintosh弯型喉镜。气管内插管普遍应用于各种全身麻醉及实施复苏术的患者,并设计出各种气管内麻醉的导管和不同的技术操作方法。
年,英国医师A.J.Brain设计出第一个喉罩的雏形,年喉罩正式面世并应用于临床。
关于低温的应用。
年就有人开始试行全身降温法。
年Walta及年Simpson将乙醚麻醉动物降温至25℃,不继续施用麻醉也可进行手术。
年加拿大医师WilfredGordonBigelow及同事将控制性低温用于心脏手术。
年Delorme及Boerema行血液循环降温法。
年,JohnH.Gibbon实施了首例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以后低温及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某些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及其他手术。
年,H.W.C.Griffiths和JohnGillies采用高位脊麻的方法实施了首例术中控制性降压,随着50年代以后各种降压药的应用,控制性降压给某些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手术野,并节约了输血量。
年PaulCharpentier合成氯丙嗪,以后相继有异丙嗪、乙酰丙嗪等吩噻嗪类药问世。年Laborut及Huguenard等使用吩噻嗪类药等合剂或配合物理降温,以降低机体代谢及应激性,称为“人工冬眠”及强化麻醉。
年DeCastro及PaulMundeleer施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近年来已较普遍应用复合不同药物及不同的麻醉方法来取长补短,称为复合麻醉。此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麻醉药物及方法的效能,减少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并相应减少各种麻醉并发症。
年ErnestAmoryCodman和HarveyW.Cushing倡导使用麻醉记录单,记录术中的给药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
最低监测标准指南最早由哈佛医学院9医院组织出版。两年后,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出版了包括氧合、通气、循环、体温在内的监测标准。电子监护仪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麻醉实践的安全性。
四、复苏及危重医学的发展年RenéeLennec发明了胸部听诊的“硬管”装置。
年Bowles利用听诊器的隔膜共振使声音加大。
年荷兰医师和生理学家WillhelmEinthoven发明了最早的心电图测量装置,并因此于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年美国医师ArthurGuedel和英国医师MichaelNosworthy共同发展和推广了控制呼吸,在随后的10年里,逐渐出现了“呼吸治疗病房”(RespiratoryCareUnits),此即为现代加强治疗病房的雏形。
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将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分级,可以作为麻醉时患者安危的参考。
年,VibiergOlofBj?rk和CarlGunnarEngstr?m将IPPV用于治疗术后呼吸衰竭的患者。
年VirginiaApgar提出用5项指标判断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Apgar评分。
年代挪威斯塔万格的麻醉科医生BjornLind和玩具制造商Laerdal开发了复苏安妮的心肺复苏模拟人。
图:复苏安妮CPR模拟人(图片摘自《TheWondrousStoryofAnesthesia》)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或循环停止,很久以来即试图用各种方法急救复苏。19世纪早期采用手法进行人工呼吸,例如应用最多的是仰卧式压胸法(Silvester法)和俯卧式压背法(Schafer法),以后经过改进出现Holger-Nielsen举臂压胸法和提髋压背法等。随着麻醉技术的进展,将气管内插管及麻醉机械应用于复苏,进一步出现各种机械的人工呼吸器,如负压型铁肺和正压呼吸器。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外提出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法进行心肺复苏(CPR),进一步发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在急救组织方面,有些国家建立了急救复苏中心,进行临床死亡复苏的研究。
从50医院患者的管理提出了分级治疗(progressivepatientcare,PPC)的概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分科界限,集中了各专科医师和设备,组织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对危重手术患者的集中治疗护理。20世纪50年代早期,丹麦麻醉学家BjornIbsen提出了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的概念,以后在很多国家推广应用。随着对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临床死亡和复苏的研究以及各种监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ICU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
五、麻醉专业组织的发展最初在英国(年)出现了伦敦麻醉医学会(LondonSocietyofAnaethertists)。
年在美国成立了麻醉学会。
年命名为美国麻醉师学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tists)。
年在PaulWood的建议下,正式改名为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麻醉专门学会。
年,第一届世界麻醉医师大会(WorldCongressofAnaesthesiologists)在荷兰召开,会上成立世界麻醉学会联合会(WorldFederationofSocietiesofAnaesthesiologists)。
从年开始每隔四年召开一次世界麻醉学大会,其他还有世界危重病监测治疗学会、世界疼痛学会等也定期召开学术会议。
年麻醉医师协会会报(TransactionsoftheSocietyofAnaesthetists)创办,随后发行多期。
年JamesTaylorGwathmey出版了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麻醉的专著《麻醉学》(ANESTHESIA)。
关于麻醉专业杂志。
年由FrancisHoefferMcMechan创办、美国麻醉师学会主编出版《麻醉与镇痛研究现状》(CurrentResearchesinAnesthesiaandAnalgesia)杂志,后改为《麻醉与镇痛》(AnesthesiaandAnalgesia)。
年出版了英国麻醉学杂志(BritishJournalofAnaesthesia)。
年《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创刊。
年《麻醉》(Anaesthesia)杂志创刊。
以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行了英、德、法、日、中等语种的麻醉、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等杂志约50种。
从乙醚等麻醉药的发现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开启了近代麻醉学的历史进程开始,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麻醉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现代麻醉学的基础,不论在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麻醉学科的建设、以至麻醉专业的发展、麻醉队伍的壮大等各个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实现了麻醉学的现代化,进入了现代化麻醉学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作者:于布为等。摘编自《现代麻醉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