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当如吴越王钱学森家族与宝箧

文/二休师父

0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超强家族,绵延千年,至今不衰。

这个家族,世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由于这个家族的贡献和福佑,直到今天,每一个国人,都在有机缘享受着盛世的安乐。

它就是被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钱氏家族。

钱氏家族有多强呢?

我们所熟悉的钱穆、钱钟书,以及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三钱”——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自然不用多说。

就光近代以来,钱家对中国和世界贡献的人才——有人曾这样总结: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位外交家,三位科学家,四位国学大师,五位政协副主席,十八位两院院士……

其余更有——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如果再往上溯,从北宋至今,光是载入史册的钱门名家,就超过千人。

光整个宋代,钱氏家族中,就有多人得中状元和进士。

宋代学者对钱氏家族也赞美不已,说:富贵文物三百年相续,前代所未见也。

连民国高僧印光大师,对钱氏祖先也推崇备至,他曾对钱家的一位后人——钱士青居士——有过三次回信,在其中一次回信里,难掩赞叹之情:

知武肃王(钱氏祖先,吴越王钱镠)之世德犹存。每羡缙绅家之世德,唯宋范文正公最久,阅贵家乘,则武肃王之德泽,超过范公远甚。窃谓贵集,当名钱武肃王世泽,则更令人景仰矣。

印光大师认为,钱世家族对后人和百姓的德泽,远远超过范仲淹家族,这个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

那么,引领钱氏家族如此兴盛的秘密何在?

02

这一切,要从一位亡国之君说起。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不得善终,历史评价也极低,或残忍暴虐,或昏庸无能,或生不逢时,或无力回天。

亡国,对末代君王而言,是一种耻辱。

可是有一个人却例外。

他就是吴越国国王:钱弘俶(音处)。

吴越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也就是唐以后、宋之前的那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江浙沪一带,国都是今天的杭州。

吴越国立国约71年(公元年~年),共历三代五王。

钱弘俶,就是最后一代君王。

作为亡国之君,钱弘俶不仅没有被历史唾弃,反而还被歌颂,被赞美,被崇敬,直到今天,还在被吴越人民怀念和祭拜。

大家如果到杭州去,一定要去西湖边上的柳浪闻莺公园走一走,因为在那里你会看到一座钱王祠,祠中供奉的正是吴越国的三代五王,那里常年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进去上上香,沾一沾德泽和福气也是不错的。

那么,吴越人民,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庙祠来纪念这位亡国之君和他的先人呢?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勇敢的国君,可能会因其武勇而被人们赞扬;而“勇于不敢”的国君,则会因其大仁大义,而被百代敬仰——钱弘俶就是这样一个“勇于不敢”的国君。

公元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一个崭新的王朝——北宋——诞生了。

接下来,赵匡胤便开启了一统中国的历史使命。

短短10余年的时间,就轻取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5个南方割据政权。

最后,只剩下吴越国一个。

可这个时候,赵匡胤意外驾崩(驾崩原因,已成为千古之谜),其弟赵光义即位。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宋乃天命所归,因此皇帝的更换,并没有影响到大宋的统一进程,因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话分两头。

此时吴越国的国君钱弘俶,正在一位老僧那里聆听开示,老僧告诉他:当舍别归总,重民轻土。

意思是,作为一个开明的仁君,在历史大势面前,应当做出明智的选择:舍弃别立一国,而归于中原一统。

钱弘俶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宋朝未发一兵一卒之际,主动归附中央。

虽然他的国家,“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据有的学者考证,当时吴越国国力雄厚,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但他仍然选择了主动纳土归宋,由此完成了大宋的和平统一。

那一天,他跪在祖宗祠堂,愧疚万分,悲不自胜,对着祖宗的灵位,做着最后的泣别,他说:

臣孙不孝不能保有疆土,既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为了域中百姓免于战苦,不孝子孙今日只能有负于列祖列宗,舍我一家之私,以保国中万民,望祖宗能知我心意——我太难了!

说完,只身前往汴京,完成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这是一次伟大的放弃。

这次放弃,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

不管是于国,于民,还是于己,于家族,都是最好的选择,也都是功德无量。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儿女,同文同语同种,自己人统一自己人,既非软弱,更不丢人。

相反,弃一己之荣贵,使百姓免于战乱,生灵免于涂炭,国家免于危难,这不仅是一种大仁大义,更是一种大智大勇——如此识大体,顾大局,更是难能可贵;

这,才是真正的大气魄,大格局,大眼光,大胸襟,大慈悲。

钱弘俶,就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仁君。

国虽亡,而民犹富。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值得被历史记住,值得被人民歌颂,值得被后世祭拜。

03

钱弘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跟他笃定的佛教信仰分不开,更跟两个人,有直接和重要的关系。

上面提到的老僧,就是其中一个,那不是别人,正是佛教法眼宗第三祖、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大师对佛教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佛教弟子常提到的“禅净双修”、“四料简”等佛教思想,就是来源于这位大师;其次,大师也留下了如《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重要的佛学著作,这些著作在佛教界,可谓影响深远。

在大师圆寂后,后世佛弟子,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生日当做阿弥陀佛的圣诞来隆重祝祷,佛教的这个“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见大师在佛教的地位有多高。

永明大师在生命的最后15年,所安住弘法的地方,就是杭州的净慈寺。

净慈寺,是杭州一座著名的宝刹,初中课本上有一首诗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这样写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一大早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朋友时,看到的西湖美景。

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著名的净慈寺,正是吴越国国君钱弘俶,为了迎请永明延寿大师来此驻锡弘法所建。

钱弘俶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也为了能使国家富强繁荣,百姓安定富足,特意建造了这座寺院,并迎请高僧来此开坛讲法,一来方便自己礼佛,二来可使百姓得佛光佑护,三来也方便自己时常请教。

于是,在天下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钱弘俶才有因缘请教并采纳了永明延寿大师“舍别归总”的睿智建议(也是临终遗嘱),直接促成了国家的和平统一。

当然,大宋皇帝感念于钱弘俶的功勋,也给予很多实际的恩惠,并且在编百家姓的时候,把“钱”姓放在了皇帝“赵”姓的后边儿,成为百家姓第2号。

吴越王造塔的视频资料

对于佛教,钱弘俶酷爱至极,他曾经自我评价说:凡于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

除了建造净慈寺外,他还对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条是,当时中国大部分的佛经由于会昌法难,而遭严重损佚,尤其是天台宗的著作,几乎全部散佚丢失。钱王弘俶命人到日本朝鲜等地,又全部求取回来,为中国佛教的传承保留了大量的火种,可谓居功至伟。

其二是,建造八万四千宝箧印塔,以保境安民,家泰国平。

(在学者界,一般都管这种塔,笼统的叫做阿育王塔,其实如果更精准的叫法儿,应该是叫“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塔”,简称“宝箧印塔”。)

这位国君的一生,有很长时间都在造塔修功德,《宝箧印陀罗尼经》说:

释迦如来能说如是广大法要,安置如是法藏,于阎浮提令诸众生受乐安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安此法要,安置此陀罗尼于塔像中者,我等十方诸佛,随其方处,恒常随逐,于一切时,以神通力,及誓愿力,加持护念。

他造的宝箧印塔,曾经结缘给日本尊,到现在日本还保存着,后来,日本又按照比例扩大,建造了很多这样的石塔。

只是这种塔,在中国大陆已经很少见了,我也只在潮州的开元寺和泉州的开元寺见过。

上面的一张截图里,我用蓝线划住的雷峰塔,也是钱弘俶所建,不过这塔跟白娘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年雷峰塔倒掉,鲁迅先生还写过一篇文章,名字是《论雷峰塔的倒掉》,出于文章的立意和时代原因,文章态度并不友好。

但从佛教和文物的角度来看,雷峰塔倒掉,却是一大损失。

而塔倒的原因,是当地的民众听说塔砖有辟邪的作用,纷纷前去盗掘,把塔基挖了,自然不稳固,时间一长也就倒了。

但是说“塔砖辟邪”,既不是迷信,也并不非空穴来风。

因为这座塔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每一块塔砖都有一个圆形的洞孔,洞孔里都藏有《宝箧印陀罗尼经》,也就是说,这砖是装藏过的砖,它是有加持力的。

年,浙江省考古界开始对雷峰塔的塔基进行发掘。

这一掘,果然掘到了宝藏。

在塔砖的砖孔内,发掘出了大量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全称是《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的开头都写着: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纪。

除此之外,在塔底的地宫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玉器、佛像。

但这些还不是重头戏,重头戏是一个重达多公斤的铁函。

那铁函里,装的当然是雷峰塔的镇塔之宝:一个精巧的银质宝箧印塔,而在塔里装藏的,正是世界罕见的佛螺髻发舍利。

把宝箧印经装在塔砖里,用砖塔来安奉一个宝箧印塔,再用宝箧印塔来供僧一颗佛舍利——这就是雷峰塔的巨大功德之所在。

为了国,为了家,为了民,钱弘俶把这塔造得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也正是因为他广造宝塔,安奉宝经,结缘十方,德泽广被,才能得“十方诸佛……于一切时,以神通力,及誓愿力,加持护念”,也才能福荫子孙,后代繁盛。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04

钱氏家族,子孙昌隆,于各朝各代都在利国利民,其中的缘由,除了他们的祖先广造佛塔所积累的阴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阳德”就是:《钱氏家训》。

这部《家训》,是钱弘俶的爷爷,也就是吴越国的开国君主钱镠(音流),留给后世子孙和全体国人的精神遗产。

钱镠也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基于佛教慈悲思想的熏陶,在政治方面,他也为后继之君,留下了这样的遗训:

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钱镠的慈悲之心和政治远见,不可谓不明智。他的孙子,第3代国君钱弘俶果然也“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这种因果,已经应验了0多年。

因此,在钱弘俶的一生里,给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永明延寿大师,另外一个就是他爷爷钱镠。

这两个人,都在塑造着他的仁慈,一个教会了他“国家天下”,一个教会了他“积功累德”,一个是横向的担当,一个是纵向的伸展——他也把这种精神力量作为家训,一代一代延续了下去。

在吴越国71年的国运里,三代国君皆爱民如子,兴修水利,疏通江湖,免征徭役,大兴佛教。

那时,中原各国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而这个小小的东南佛国,却由于祖孙三代兼修阴德阳德,又加慈悲仁政和励精图治,终于变得繁荣富强万民安乐。

苏东坡就曾评论说:其民(指吴越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而在国家最繁盛之时,国君又能看清历史大势,采纳高僧之言,依照祖宗之训,弃一家之私利,保万民之共荣,及时激流勇退,促成天下和平统一,可谓功莫大焉,德莫大焉,善莫大焉,福莫大焉。

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既有祖宗的阴阳功德,又有佛力的加持护佑,再加钱氏子孙自己的自强不息,这个家族方才树大根深,开枝散叶,血脉繁盛,百代流芳;

到了近现代,更是人才井喷,灿若繁星——

这一切都是应得的,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因缘福德诚不我欺

天下佛子宜当惕励

后记:年前的时候,由于因缘和合,我寺门口安装了一座石制“宝箧印陀罗尼塔”。这座塔从最初的设计、修改、施工,前前后后经历了七八个月,改了5版,才最终圆满。

当时造好之后,由于我这边下雪、陡坡等原因,造成了一定的安装难度,所以我当时想把它安奉在云南大理的鹤阳寺。

那是一座古老的宝刹,巨树参天,幽深寂静,里边的住持,正是我当年受戒时候的二师父。

我跟二师父一说,没想到这老和尚不讲武德,开口要俩,一尊拒收。

所以最终那座塔,就在雪化了之后,找了吊车、叉车,安放在了我的寺院门口。

目前,我跟二师父承诺的那两座塔,已经处在施工的收尾阶段;不出意外,5月中下旬就可以交付供奉。

感恩大家此前的护持。造这座塔,供这座塔,功德可说是不可穷尽,现摘取《宝箧印陀罗尼经》中的一小部分,感受一下:

大家明白了吧?

难怪钱王弘俶,不遗余力的造此塔来利益众生。

大塔和小塔,不论是造还是供,功德都是一样的。

塔像即是佛像,塔身即是佛身,供在家里,奉在佛堂,那就是一个吉祥之场,殊胜之地。

我也设想过,造这样的小塔,来结缘众生,以普利十方。

但是财力有限,恐难以施行。

也许,团请(团购)更合适。

如果有意团请,可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b/8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