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胆囊息肉,到底要不要保胆取息,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作一下概述,希望对胆囊息肉一无所知的人,看过后能对囊肿息肉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息肉的分类
胆囊息肉,主要包含胆固醇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症性息肉;
其中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症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也就是说这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情况很罕见(但好像有资料中也提及这两种息肉也可能有癌变风险,具体待查)。
而对于胆固醇型息肉、腺瘤型息肉是最为多见的,因此,此处主要讨论这两种息肉。
胆固醇型息肉,其实就是胆固醇的结晶体(属于无机物,类似于胆结石),又称为假性息肉,因此,不会发生癌变;
腺瘤型息肉,又称真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即可能发生癌变,统计数据显示个腺瘤型息肉中,不论其体积大小,其中发生癌变的约占20~30个左右;
尤其当腺瘤型息肉的体积(直径)越大时,则癌变概率越高,尤其对于体积(直径)大于1.5厘米的腺瘤型息肉,癌变的概率是较大的。并且,一旦癌变,则将会很棘手,因为目前的放化疗等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很差,因此其恶性程度是排在前列的(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极低)。
目前大多数医生的思路
?
由上可知,如果能判断出胆囊息肉是胆固醇型息肉,那么就可以断定是没有癌变风险,因此,可以选择不进行手术;
而如果能判断出胆囊息肉是腺瘤型息肉,考虑到既然它可能发生癌变,那么就应当及早进行手术切除息肉,即及早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或者进行保胆取息手术。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目前任何术前检查都不能%的判断出胆囊息肉的类型,即任何术前检查无法%的判断出到底是胆固醇型息肉还是腺瘤型息肉;
因此,目前医生通常选择的做法是:医生的思路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胆囊息肉采取定期检查,如果生长速度较快,或者长到大于1厘米时,说明此时的胆囊息肉可能是腺瘤型息肉,则此时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手术(胆囊切除手术)。
而对于直径大于1厘米胆囊息肉则建议直接进行手术(胆囊切除手术)
而这其中,直径大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中既有腺瘤型息肉,也必然存在着胆固醇型息肉!而实际上这其中的胆固醇型息肉是可以不进行手术(胆囊切除手术)的,但由于目前的任何术前检查都无法判断出胆囊息肉的类型。因此,医生只能选择“即使错杀一万也不能放走一个”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就是说通常一旦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及结合其它指标),则医生通常都选择建议直接进行手术(胆囊切除手术)。保胆取息的手术依据和思路
目前任何术前检查,都无法%的确定出胆囊息肉的类型,只有术中作快速病理检查或者术后作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定出胆囊息肉的类型;
而保胆取息手术,是依据于术中作快速病理检查,即如果术中经快速病理检查,确定出胆囊息肉是胆固醇型息肉,此时医生可采取保胆取息手术,保留患者胆囊而仅切取胆固醇型息肉;
如果术中经快速病理检查,确定出胆囊息肉是腺瘤型息肉,此时因腺瘤型息肉存在癌变风险,因此,此时医生采取胆囊切除手术,即不再保留患者胆囊。
但是!医院未开展术中病理快速检查的项目
而此时如果采用了保胆取息手术,一旦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是腺瘤型息肉,那么就相当于保胆取息手术只是切除了可见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的根依然存在,而且一旦复发,由于保胆取息手术中对腺瘤型息肉的刺激,可能会促使腺瘤型息肉(的“根”)发生变异性改变,即有可能很小时就会发生癌变,这相当于在体内埋伏了一个定时炸弹!
不赞同保胆取息
目前绝大多数医生或专家,不建议采取保胆取息手术。即使胆囊息肉是胆固醇型息肉,也不建议采取保胆取息手术
原因有以下几点:
医院未开展术中病理快速检查的项目,如果是腺瘤息肉。没切干净会复发甚至有概率癌变
即使是胆固醇型息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复发的可能,一旦复发,那么二次手术(即再次保胆取息手术及胆囊切除手术)时的难度则可能大大增加(可能因为粘连等问题)
因为胆固醇型息肉(无其它症状时)是完全可以不进行手术,采取观察,或者中医保守方式治疗
保胆取息手术后,由于胆囊将存在手术切口和手术疤痕,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并且胆囊伤口处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胆囊炎(或胆结石)。
有保胆取息打算的朋友还望慎重考虑。
这篇文章希望能对胆囊息肉患者有所帮助,节省一点查阅资料和理解的时间,但还是那句话,由于个体差异,具体的治疗方案每个人都不一样。
此文仅针对保胆取息手术的一些常规问题做出总结
祝所有读者身体健康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