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肉食考舌尖上的古代肉食十九

豹是大型猛兽,在中国曾经分布范围又很广,是猫科豹亚科豹属豹种哺乳动物,按目前最新的遗传学分类,把一些与豹子很像或接近的一些猫科动物排除在外(如猎豹、云豹等),按DNA亲缘关系的远近,豹种分为九个亚种。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少数变异品种可产生全黑的豹子(黑豹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种)。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豹保持平衡。它可生存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包括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等,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环境的猫科动物。

豹是形声字,从豸,从勺,勺亦声。“豸”指长脊兽。“勺”意为“专取一物”。“豸”与“勺”联合起来表示“一种长脊兽,它在一群猎物中只捕捉它看准的那一只。这个字非常形象的表述了豹这种动物的习性,这也说明了古人对豹子的生活观察仔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豹子是能进入古人生活之中的平常之物。豹子古代称为豹,亦称程。北宋沈括《梦溪笔淡》里面有“虎豹为程”的考证。现在因为生活环境的破坏、猎杀,豹数量急剧减少。至年,它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发现有人杀害、贩卖豹子,请及时报警。

因华南豹活体样本缺失,故此分类国际上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物种不存在;也有学者认为该物种曾经存在,现已灭绝。

波斯豹是体型最大的豹子。

豹子世界分布的变迁示意图。

豹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易经·革卦》文中有云: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小人只改变皮毛,君子改变自我,大人改变大势。”豹子在古代指代君子。在明清朝以前豹子的地位在老虎之下。到了明清以后,虎豹的文化地位发生逆转,明清武官补服绣豹图案为三品,绣虎图案为四品。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

曾侯乙尊盘采用失蜡法、镂空法、铸范法、焊接、铆接等工艺繁多,结构复杂,制作精美。

四尊豹子立在曾侯乙尊盘,造型生动。

年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错金银镶嵌铜豹席镇。

箕水豹又称箕宿,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第七宿。《封神演义》中原名杨讳真,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正神,在水部执事。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属水,为豹。为东方最后一宿,为龙尾摆动所引发之旋风。故箕宿好风,一旦特别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因此又代表好调弄是非的人物、主口舌之象,故多凶。

中国境内的豹子分布范围。

养生美食文化符号

在长期把老虎连吃带用弄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后,被中医认为效果较差但同样具有祛风通络、强筋健骨之效的,还有豹。医书说将豹子捕杀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皮毛,再剔净残肉,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结果豹子同样步了老虎的后尘,终于也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关于豹子入药,最早见于南朝梁(公元—年)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品·卷第二·豹肉》有载:味酸,平,无毒。主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久服,利人。中医认为豹肉补五脏;益气血;强筋骨。主气虚体弱;筋骨痿软;胆怯神衰。

清代年汪绂《医林纂要》对豹骨的描述为:功用略同虎骨。这是目前发现对豹骨入药最早的记载。中医认为豹骨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豹骨通常作为虎骨的替代品。

豹骨入药是全身骨骼。

豹骨蜂窝或丝瓜络的结构。

文革时期的豹骨酒

改革开放初期的豹骨酒。当然其它含有豹骨成分的中成药还有丸、膏等。

豹胎是山八珍之一,就是豹子的胎盘。现因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美食的“豹胎”多用羊胎来仿制,故称仿豹胎。

文玩器物符号

豹子在文玩界是一种多样把玩的动物来源:骨头、牙齿、爪子、趾甲、皮毛等等。

豹牙上下犬牙。

豹牙挂件。

豹骨镇尺雕件。

豹骨手链。

豹骨直骨环。

豹爪也是少数文玩爱好者喜欢把玩的。

豹子爪子上的趾甲也是文玩爱好者非常喜欢的品种之一。

豹的趾甲制作为饰品挂件配饰等的文玩。

豹骨铜烟锅

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主要组成部分,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贵重裘皮来源

产于中国南方的豹皮毛绒细柔平齐,斑纹清晰,色泽鲜明,多制成反穿裘衣和服饰镶边。产于中国北方的皮毛绒较细,斑纹散乱,多制作褥垫及装饰品。

豹子的哲学文化符号

在汉语汗牛充栋的动植物典籍里,豹往往被一笔带过,成为虎的附庸,一如它飘忽、谨慎、独立、阴性的气质。这恰是豹比天子之龙与王道之虎更接近老庄哲学的一个被忽略的文化现象。豹是极静而动的东方哲学的具象。

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豹隐南山——典出《列女传》卷二《贤明传·陶荅子妻》。南山有一种黑色的豹,为了使自己的身上长出花纹,可以在连续七天的雾雨天气里而不吃东西,躲避天敌。后因以“豹隐”比喻隐居伏处,爱惜其身。亦作“玄豹”、“豹雾”、“豹雾隐”、“隐豹”、“隐豹愁雨”、“隐雾”等等。典出大意:周朝陶答子做官三年名声不好,但家产增加了三倍,出行非常喜欢讲排场,妻子多次规劝不听,在讲了林中黑豹的故事之后,就带着小孩离家出走了。后来陶答子果然被治罪杀害,妻小离家得以保命。后世多有文章用典“豹隐南山”的故事:

南齐谢朓《之宣城新林浦向版桥》诗:“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唐朝骆宾王《秋日别侯四》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唐朝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笼禽放高翥,雾豹得深藏。”唐朝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宋朝梅尧臣《文豹篇赠黄介夫》诗:“壮哉南山豹,不畏白额虎。”……

帝王狩猎文化符号

一般狩猎多是用狗,而豹子是为数不多的被驯养用于打猎的动物。当然,一般多见于帝王将相,平常百姓家负担不起。在元朝,我们就有中外典籍文章记载——王恽《秋涧集?飞豹行》序言记录了忽必烈纵豹捕猎的场面:既集,取道居庸,合围于汤山之东,遂飞豹取兽,获焉。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记载了元世祖在上都等地飞纵猎豹捕猎的情况:“大汗豢有豹子以供行猎捕取野兽之用”。“汗每周亲往视笼中之禽,有时骑一马,置一豹于鞍后。若见欲捕之兽,则遣豹往取,取得之后,以供笼中禽鸟之食,汗盖以此为乐也。”

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朝画家御衣局使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亦可为证。图中也显示了忽必烈有数名黑人侍从跟随打猎。

有时骑一马,置一豹于鞍后——画中右下所示,果然与马可波罗描述无二,古人诚不我欺也。

现在一些中东土豪还保留养豹子的爱好,中国也有极个别人养豹子做宠物。

性感狂野的符号

俗话说的形容一个人胆子很大,一般说“吃了豹子胆”,没见说“吃了老虎胆”、“吃了狮子胆”、“吃了熊胆”等等的。加上它斑驳的花纹,给人一种狂野的印象,特别是把豹子身上花纹元素在用于女孩子的穿着上,代表了性感,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共识,正如同黄金,是古今中外都能接受的一种财富符号。

西王母是中国历史典籍上大名鼎鼎的神,也称为王母娘娘。最早出现西王母的是《山海经·西山经》那一段著名的关于的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其实现在已经有学者考证,西王母是确实存在的上古部落首领。见《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卷三:天子西征,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

《竹书纪年》也有记载周天子离开西王母的国家之后的第二年西王母回访:“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

西王母有学者考证为与周朝穆天子同时代的大名鼎鼎的埃及艳后。《竹书纪年》告诉我们:次日乙丑,周穆王宴请请西王母在瑶池之上。西王母即兴唱歌一首: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和了一首: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对于这一唱一和,内容丰富,关于中国最为古老的帝王跨国绯闻从此而生。后人李商隐一首《瑶池》成为千古绝唱: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史记?赵世家》说穆王“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其年来见,宾于昭宫。此时换成周朝中国服饰的西王母。

周天子的昭宫大概也就是这样子的吧。

《三国志》的《东夷传》里引用《魏略》一段文字,如是说:“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王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脩流沙。”大秦,中国古代指罗马或是东罗马帝国,罗马西边的海那自然就是地中海,河水是底格里斯河,赤水是红海,流沙就是撒哈拉大沙漠。

西王母也许是喜欢豹皮服饰的性感女王。

豹的生存现状

豹子的生存现状与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穿山甲(点我查看)类似,豹子之所以珍贵,大部分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大自然遭到严重破坏(污染、开矿场、乱砍滥伐、火灾等),使豹子没有繁殖地;

2、毛皮艳美的珍贵动物,多为妇女的高级皮草衣料来源,因而被大量捕杀;

3、作为中医药成分被捕猎;

4、因会袭击家禽家畜被处以“害兽”的罪名被大量捕杀;

5、作为美味珍贵的养生食材而被捕杀;

6、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并且遗传性疾病造成个体自然消亡加剧;

7、作为文玩饰物或风水器物的来源而被捕杀。

形形色色的猎杀者,有些是出于枪杀的快感。

有些是出于主题旅游,只参与,不讲究得失。

有些是弓箭等运动的发烧友。

有些是专业的狩猎者。

有些是靠山吃山的土著,当然,改善生活也是其动力,凭着对土地环境和物产的熟悉,可以做到精准猎杀,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点获取合适的品种,只猎取他需要的。

海关查获的豹皮

公安部门查获的虎豹等珍贵动物的皮张。

海关在行李中查获的三张豹皮

林业公安部门查获的两张豹皮。

中东地区的旅游工艺品商贩公开贩卖的豹皮。

南亚、东南亚一些产豹区,偷猎是也半公开的,图为政府部门查获的皮张。

某地查获的豹皮,根据皮张大小与颜色有些可以猜到是母子或母女同时遇害。

触目惊心的皮张代表那些不瞑目的生灵。

非洲是狮子的产区,很多偷猎者是用来冒充或代替老虎、豹子做药。

这些狮子、豹子的骨骸作为非洲的传统出口商品,通过正规或不正规的途径,源源不断的运往亚洲。

年12月30日至年1月26日,中国会同有关方面,组织亚洲、非洲和北美有关国家,成功开展了代号为“眼镜蛇二号行动”的全球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联合行动。

关于豹骨的替代

本来豹骨是作为虎骨的替代产品,随着资源越来越少,你懂的,豹子也越来越像老虎一样变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关于虎骨豹骨的代替品,很多人就立马想到非洲的狮子,是的,这是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做法,但是长期如此以往,非洲狮子也许要步虎豹的后尘也变成国际濒危动物。

现在虎骨(豹骨)的替代品并不少:

1、塞隆骨:为仓鼠科动物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Thomas)去脑的干燥全架骨骼。而鼢鼠与兔子一样是草原的一大公害,抓它入药真是一举两得。这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药理分析的结果。

作为药用的塞隆骨制作简单。

2、其他动物骨头

经过对虎、猪、狗、牛、猫、熊、豹等七种骨头成分分析,狗骨是七种骨头里面成分较均衡且性价比最高的的近似虎骨,只是需要全骨入药,要达到同等功效剂量约为虎骨的五倍。

3、植物药物替代

独活、寄生、杜仲、淫羊藿、牛膝、秦艽、细辛、肉桂等替代虎骨(豹骨)内服;闹羊花、生川乌、生草乌、制马钱子、细辛、雷公藤等替代虎骨(豹骨)外用。尽管植物代用品的效力较虎骨(豹骨)弱,但可以用增加剂量和同时服用其它草药的方法来弥补。

4、人工虎骨粉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同仁堂药酒厂、沈阳中药厂、辽宁省药检所等7个单位协作攻关。作了虎骨中追风定痛相关成分的指纹图,采用仿生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其它非保护动物骨中也含有类似虎骨的有关成分。经反复试验,不断与真品虎骨进行对照,完整保留虎骨中的有效成分,修正天然虎骨的有害成分,制定出了与天然虎骨所含成分基本相似的人工虎骨粉配方。药理指标证明,人工虎骨粉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抗骨质疏松等作用,同剂量人工虎骨粉与天然虎骨粉的药理药效指标无明显差异,理化、生化性质及氮含量、运动粘度、旋光度等也都十分接近。

获取更多资讯,敬请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g/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