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球家园的最后屏障梵净山大量美图

年9月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跨界科考”第三季大型生态公益系列活动走进了贵州梵净山。

可以说,自然保护区是地球生物的最后天堂,是人类守护地球家园的最后屏障。而梵净山被称为“自然基因库”,其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地质奇观,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开展自然科学考察的理想胜地。

此行匆匆,不到一周的时间。以梵净山为核心,感受这里让人艳羡的生态环境。流连于亚木沟潺潺溪水之中。穿行在云舍、寨沙侗寨、漆树坪羌寨、明地村、孟家屯、张家坡古村落之间,体会着梵净山庇护的不仅是自然生态,还庇护着这里的“羌族文化”、“傩文化的祭祀与傩戏”等人文生态。

让我们走进这片梵天净土......

梵净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山体,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绿岩系“肌理”。亿万年,沧海桑田,历经无数地质和生态浩劫。至今,庇护着三千多种植物、上千种动物、两百多种鸟类,以及菌类。更有许多孑遗生物在此遗世独存,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梵净山独有的黔金丝猴!

梵净山山门,仿佛试图阻隔那世间的喧嚣!还是把凡尘俗世的喧嚣灌入了这静谧的山中呢?

梵净山,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山体,垂直高差达两千多米。因此能看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的差异性。从阔叶林带逐渐过渡到针叶林带再到高速灌丛草甸带。

索道起点为海拔米的鱼坳。

梵净山的鱼坳,是梵净山东线朝山古道的必经地,也是“万步云梯”的起点。在没有索道以前,常人需要耗费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浓荫蔽日的林中攀爬穿行攀登梵净山。八年前,索道的建成开通,让我们如今能沿着山谷飞行,从海拔米的鱼坳“飞行”至米的山顶。

索道从黑湾河上掠过,缆车靠近缆车门的一侧留有可拍照的窗口。

弥散,渐入山雾雨云中......

渐渐接近山顶,也渐渐穿越了云层。梵天净土间,高悬的缆车宛如点缀在线谱上的音符,仰望山巅、俯瞰山谷,在这乐章中世界变了模样。

从缆车上站到蘑菇石还有一千四百多台阶栈道。栈道穿过高大遒劲的百年杜鹃林。若是四、五、六月份,一簇簇的杜鹃便可满树绽放。接近顶峰的变质岩角峰群,因雨水冲刷留不住土层,所以植被是低矮的灌木草甸,完强的生命与严酷的环境在时间的长河中形成即顽强又脆弱的生态体系。梵净山金顶,又叫红云金顶,因其晨间常见红云瑞气环绕,故得其名。

正在申遗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被尊为“黔山第一”、“天下名岳之宗”,是弥勒道场更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同纬度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繁衍着几千种生物。

红云金顶的突兀堪称奇特,若有瀑布般的流云飘过可是绝美的。它与蘑菇石一样,像一本厚厚的自然史的册页层叠于此。

登顶的游览,是需要上天的眷顾的。运气好的话可看到佛光、瀑布云、禅雾、云海等等自然气象奇观。老狼我此次虽然没看到期待的瀑布云,但云雾在身边弥漫已经让人陶醉。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位于贵州铜仁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

层层叠叠的蘑菇石,是梵净山的标识。这本十四亿年自然史的册页层叠于此,也不过只是浩瀚宇宙中的这颗蔚蓝色星球自然史诗的一部分。

哺乳动物“统治”地球也不过六千五百五年,人类侥幸占据生态位的顶端也就是一万多年,而我们的文明史不过区区几千年光阴。

回顾,地球的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五次已经发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只有二叠纪末期的一次造成了昆虫的大量灭绝,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当时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以及高达96%的海中生物消失,在灭绝事件之后,陆地与海洋的生态圈花了数百万年才完全恢复。

现今由于人类活动正在造成第六次物种灭绝,其速度已经超过了恐龙灭绝时的白垩纪末期那次。相比昆虫等许多生物,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中一次次伟大复兴,您还觉得人类是这个星球的统治者吗?   

羌女服饰鲜艳多彩。头饰因区域不同,大体可分三类。包青色头帕和包白色头帕的,以及如漆树坪羌寨这种女子头顶瓦状绣花黑头帕的。每逢羌年、祭祀等节日,羌女盛装艳丽,雍容华贵。

在漆树坪羌寨,有可能看到羌族服饰的日子有:农历五月二日祭风神;农历五月五日祭土地神;六月十九日祭观音娘娘;农历腊月初八“腊八会”等,还有祭太阳神、火神、树神、寨神。当然,农历十月一日的羌年,是羌族最盛大的节日。这里的民俗有:斗牛、斗羊、对山歌、扳手力、打糍粑等。

漆树坪羌寨,羌族遗风、自然风光,特色鲜明。但这里也有不足,道路相对狭窄,住宿和卫生条件由羌族老乡的家庭状况决定。也许旅游开发会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但同时也有可能改变这里的其它风貌。

孩子们开心的吃着糍粑,彰显着节日氛围。

糍粑沾粉许多地方都不太一样,主要有:黄豆粉,白糖。或者用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

这个性情开朗的姑娘,看来人缘不错。被抹了一脸糍粑粘粉。

感觉羌寨少女的开心,似乎仍然能通过片子满溢出来似得。

有那么一瞬间,我似乎找到了儿时过年的一种快乐。

每个人都有这个年纪的金兰之交,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故事吧。愿每个人把时光铭记、把朋友铭记、把喜怒哀乐铭记。

羌族,云朵上的民族!盛装不是每天都能穿的呦。

可爱的羌族九岁小姑娘“艺儿”。

咂酒为羌族节日、婚丧嫁娶、集会议事、日常生活必备礼品。吸饮前须由长者开坛致辞,用酒杆连蘸三滴咂酒洒向空中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意,然后众人方可按辈份、年龄、主客依次饮吸。

过节,全羌寨的人汇集到羌王家,聚餐畅饮。

这里的吃饭烧水等日常生活,还都依赖柴火,所以你无法谈什么环保,什么一草一木都需要保护之类的。其实,我们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的碳排放量一点都不少。人与自然的关系,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真的要找到平衡点,绝非易事。

漆树坪羌寨,堂屋。

羌寨,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孟家屯古村落,位于梵净山东南麓,江口县东北部的怒溪镇,怒溪,古称“漏溪”,发源于梵净山,经寨英流入此段时,因河床卵石积厚,枯水时氽沙伏流,溪水从石缝中漏出,怒溪故名漏溪。

怒溪一带,曾经是通往湖南省常德的水上通道。如今这里的水上交通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一个孟家屯这样的古村落述说着过往。

梵净山孟家屯,依然存留着神秘的颇具文化魅力的傩文化祭祀活动。

傩戏,源自驱逐疫鬼与祭祀的傩文化。

中国现存的傩戏以贵州地区传承的最为丰富生动,贵州地区的傩戏又以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为代表。

梵净山孟家屯,依然存留着神秘的颇具文化魅力的傩文化祭祀活动。探知文化,就一定要把“封建迷信”搞起来。换言之:一个地域如果没有自己的“非遗文化”多可怕!

此次,有幸在铜仁市江口县的孟家屯古镇观看了一场傩戏,傩文化独特的魅力滋养出的傩戏颇有神韵,号称“戏剧的活化石”。

傩戏因其面具而著称,而傩戏面具最为著名的便是“秦童”的面具了。秦童是傩戏《甘生赶考》中的人物,秦童面具雕刻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的造型形态,于滑稽中透着五官失调的艺术夸张。

孟家屯傩戏中有上刀梯的表演,上刀梯是苗族的传统风习,而孟家屯一带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民族的融合也让上刀梯这样的表演注入了傩文化,融进祭祀和傩戏的仪式当中。

黔东北的傩戏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绝不传一般弟子。

祭祀仪式,从祭拜山神开始。

傩戏,现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祭祀中,祭师吹的牛角。牛角用的是水牛角,能吹出高吭或悲壮的嘶鸣声。

这里的面具造型多在五官部位着力渲染,常以变形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其个性。

孟家屯傩戏中裙子、法衣、牛角、司刀、牌带、马鞭、卦、令牌、令旗等一应俱全。

整个祭祀活动,有两名掌坛师,这是其中一位。

傩戏班,一般有六至十二名傩戏师傅。

表演时,演员戴上面具,边唱边跳。

通过傩戏的面具,我判断这一处傩戏大概是“甘生赶考”。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任然能以敬畏自然的力量,触及着、震撼着,我们这些沦为城市物种的人们的心扉。

秦童夫妇

掌坛法师,会通过许多手势与神灵沟通。

上刀梯不前,脚要擦药酒,而这药酒究竟是什么,是不示人的秘密。

上时脚板尽量用后脚跟最硬部分斜踩刀口,并使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反握利刃的双手上。我觉得即便如此,表演者的脚后跟接触刀刃的部位,平时也需要为此而摸出老茧。

如何捆扎祭祀中用的公鸡也是秘密的,通常在上刀梯不被众人注意时进行。

演完傩戏,上完刀梯。祭师会将两只腿被捆扎好的公鸡,进行“施法”。

然后,祭师将两只雄鸡分别置于一根木棍两端,雄鸡蹲在木棍上呆若木鸡。

上了刀山,还要下火海。

整套祭祀活动在火海献牲后,就完成了整套祭祀和傩戏。

傩戏已成为宗教文化系统的一种类型,是傩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和演变中有的正脱离宗教影响进化成一种地方剧种。

傩事活动进行的时间,一般在秋收后或春耕前。但没有固定的具体时间。

梵净山的周边散落着许多美丽的乡村。除了上述的漆树坪羌寨和孟家屯以外,此次我还探访了:云舍村、明地村、泗渡村、张家坡、寨沙侗寨。

云舍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但九十八元的门票使得有些旅人就将其放弃了。

云舍的水草与豆娘。

清澈的龙泉水环绕这云舍。

明地村的拦门酒。

拦门酒,咱喝过不少,但这种无限续杯的还真是第一次。(照片为喻添旧拍摄)

梵净山一带,许多人家都有这种“堂蜂”。

一种山李子。

篾匠,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职业,但如今已经很罕见了。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这么好的旅行纪念品我怎么就没买一个呢!

泗渡村,河边洗衣的老乡。

泗渡村,打糍粑的人已汗流浃背浸透了衣衫。

躬耕不辍的辛劳正在消失在收割机的轰鸣中。

张家坡,辛劳的汗水与收获的喜悦,点缀在这里人们简单的生活里。

那么,下一代呢?

张家坡和之前提到过的孟家屯,都属于怒溪镇的古村落群。

俯瞰张家坡。

张家坡全景,春天梯田中有水的时候一定会更美。

寨沙侗寨,距梵净山大门三公里。

江口米豆腐,原料是当地贡米和稻草灰,吃起来带有碱香。

可能是养殖的什么鱼,我忘了问了,所以不太确定。

寨沙侗寨长桌宴。

寨沙侗寨鼓楼。

寨沙侗寨,周末通常都有篝火会。

感谢为跨界科考活动辛苦付出的后勤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年轻的汗水不会白流,痛苦和骄傲这一生都要拥有。

太平河

梵净山下的植物园有圈养的黔金丝猴,我没有去看。野生的黔金丝猴仅存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遗世独存的野生黔金丝猴估计只有只左右。

物种种群过小,会带来基因漂变的瓶颈效应。因为种群小遗传多样性不够多样,就会带来此类问题。

猎豹之间的皮肤可直接移植,不会发生排异,这就是因为猎豹在一万多年前的上一个冰河期,种群过小而经历了瓶颈效应。北象海豹由于人类的长期扑杀,上世纪末的时候只剩下不足一千只,甚至有人说只剩下了一百多只。北象海豹,因此经历了瓶颈效应,如今北象海豹据说已经达到十万只,但仍存在着基因缺陷的风险。

人类的一些小种群,也都出现过基因漂变。比如:魁北克的家族性黑蒙性痴呆症、由荷兰一个家族造成的南非白人的紫质症等等。这是基因漂变的另一种效应,叫奠基者效应。

基因漂变的这两种效应本质上是一样的原因与结果。不一样的是“奠基者效应”除发生基因漂变的小种群外,还有同类的大种群存在。而“瓶颈效应”的基因漂变,就像现在的黔金丝猴一样,除了梵净山的种群别无其他。

据科学家研究,人类大概在大约十万多年前的时候也经历过瓶颈效应。愿黔金丝猴与猎豹都有美好的明天吧。

这一路走来,有幸与大家相识,我会珍惜彼此的友情,有太多我需要感谢的人,我会铭记于心!!!

(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g/9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