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闹羊花 >> 闹羊花图片 >> 药命

药命

近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和医药工业的兴起,发展了另一种医药体系,药物主要是在工厂经加工、提炼、制造(或合成)的西药,它的成分基本由与生命能力无关的有机物组成,不含或仅有很少量的活元。这与中药主要是由天然的植物、动物、潜生命体组成是完全不同的。当前,西医药处于中国医药界的主导地位,中药的生命特性的重要意义被严重忽视,并以“有效的化学成分”或无生命的“有机物”来对待和“评价”中药,以所谓的“毒性”来否定许多中药的疗效。一些人还把西药的制作思路和方法应用于中药,使中药“化学化”“去中国化”“针剂化”等。这不应是中药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医界已开始认识到:化学药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中药相对于西药来说,在某些方面见效虽不如西药快,但是中药的疗效更持久,对身体的副作用也较小。因此恢复对中药的生命特性的认识,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推进中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命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医、中药在中国已发展几千年,一些药方可应用几百年甚至更长。在21世纪,预计与生命产业密切联系的中药将会得到空前未有的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生命体),引起生命体的邪正交争,从而导致气血阴阳偏胜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不正常的结果。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各个部分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进而将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天时、地气等,皆视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体仅是其中一个部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就必须把天时、地气考虑在内。后人从《内经》中总结出来“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就是把人看为活的生命体的出发点,与西医把病人孤立起来,就病治病的基本前提存在根本不同。

  《素问·四气调神论》:“故阴阳四时,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认为人体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人体康健;阴阳乖违,遂生疾病。治疗疾病之主要原则就是以阴调阳,以阳调阴,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的治疗目的。这里的“阴阳”是指人的生命体的两种基本状态。中医以气为阳,血为阴,称气血关系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它的“气血”是生命体所特有的。中医学对人体健康是追求平和状态的。   

中药性能立足于生命体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对病人进行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生命体正常运行的目的。中药的来源有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与西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不一样。中药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沉、效能及有毒无毒等。中药以其独特的偏胜,正病人之偏胜,对症以治本,去因以除根。

  《神农本草经》序例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古人以寒、热、温、凉等四气来概括中药的基本药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指五味分别对有病的生命体发挥的主要作用。中药的四性、五味是根据药物作用于病人(生命体)所产生的反应得出的与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来说的。五味不仅表明药物的实际味道,而且从另一角度表明药物的性能。

  中华民族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优先采用植物药的。中医用药的明显特点是以植物入药为主。据对中药当前调查,中药物已有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有种,药用动物有种,药用矿物有80种。虽然中药中也有矿物药,但是它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百分之一。可见,中药以(原为)生命体、潜生命体入药为主,生命体中又以采用植物为主。由于病人是出现了问题的生命体,植物药原来也是生命体,服用植物药自然有利于病人的健康和正常生命机能的恢复,在多数情况下显然比矿物药要好。几千年来的药用实践也证明了,中药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较为有效。虽然中药也有“毒性”,但是它的毒性在整体上明显小于人为的化学药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中医方剂学,特别强调不同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充分发挥各种药物的作用,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在一个方剂中,有时增加一两味新药,便形成不同的药方。比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中介绍的主治太阳中风症的桂枝汤,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和甘草二两构成,主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如果在桂枝汤原有药物基础之上外加附子一药,便形成新的药剂,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若去芍药,则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甚至同一药方中的君臣佐使药量的增减也会导致药性的根本变化。从化学反应角度是难以理解这么复杂的关系的。

  任何一种植物药已是一个复杂生命体,多种复杂生命体掺和在一起,就变为更为复杂的整体。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古人总结、归纳出上述的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不能等闲视之

中药为何以植物入药为主

  这是因为植物和动物在生命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生命体的主要特点是“生生不息”,有能力生成潜生命体,用以延续生命。潜生命体不能像生命体那样独立地“生生不息”,但是可以在条件成熟时成长为生命体。如种子、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在合适条件下可成为生命体。

  植物的潜生命体的性质与动物的存在明显差别。动物的个体在活的时候是生命体,死了以后变成有机物(尸体),它的任何部分,虽还保留部分活元,但是已不可能具有潜生命体的功能,即已经不可能重新发展具有生命体的功能。

  植物则不同,一些植物个体的某些部分(根、茎、枝等)从活的生命体分离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成为潜生命体。如古诗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枝插地以后,可以成长为柳树,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而且它的成活率相当高。

  众所周知,许多植物的寿命也比动物长很多,经常可见到存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树木;一些植物的潜生命体的生命能力也很强。报道有:几千年前埋在土中的莲子(潜生命体)取出来以后还可发芽生长。对动物的潜生命体则没有类似报道。

  因此,一般来说,植物的生命能力要比动物强。中医就利用植物的这一生命特性,赋予中药这一天然优势。虽然植物不能类似动物那样在空间具有自由活动的能力,但是植物的许多部位具有潜生命体的功能,它在时间上的生命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远大于动物。中医在药物中尽量多采用植物的原为生命体部分、潜生命体,以及保存活元较多的有机物(动物的部分遗体)等。这可能就是自古以来中医一直主要采用以植物入药的根本原因。

药命疗效与生态环境

  来源于生命体的中药的疗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服用中药的长期实践结果表明,对与植物药、动物药生长的产地、采集和加工流程提出特殊要求。因此,对千年来形成的一套传统的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的工艺流程,也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对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保存过程中要以能保留尽量多的与生命能力有关的活元为原则之一。尽量减少人为(化学、物理等)的深加工。

  药物的采集时节需要考虑生命体的不同发育阶段。植物、动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药用部分所含的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故药材的采取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孙思邈《千金方》说:“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力,卒无裨益。”

  正如《本草蒙荃》所谓:“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又如人参皂苷以八月份含量最高;麻黄生物碱在秋季含量最高;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在七月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

  为保证药效,动物药的采集也要根据该动物的生长活动季节而定。如生活在地下的地龙等虫类,大都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于生长,是采取的最好季节。

  各种药材的产出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就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本草衍义》说:“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这是由于生命体对气候、环境的反应相当灵敏,不同的气候、水土对药材的气味的形成和疗效的影响明显。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等都是有名的道地药材。据报道,从在美国生长的青蒿中提炼的青蒿素用于治病的疗效不好,说明对中药材的地域影响不能轻视。

  中药的炮制与服用也有讲究。中药很早就有成药,在宋朝设有“和剂局”,促进了当时中成药的应用。中成药的好处是使用方便,适宜于病情不重的病人使用,应用成药的缺点是不能随着疾病不同,对药方中的药物按照需要进行加减。在宋朝以后,还是汤剂成为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方式。汤药应是比“成药”在疗效方面更为有效。这可能是因为,汤药的制作主要是在服用前把各种原为生命体、潜生命体等的药材按一定次序加工,尽量使药材能保存较多的各种各类与治疗有关的活元,使医疗成效显著。

●●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根茎类

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花蕾类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果子类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葙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楂、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诃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叶片类

叶类中药材品种宜在植株生长最旺、花未开放或花朵盛开时采收,此时植株已经完全长成,光和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如大青叶、紫苏叶、番泻叶、臭梧桐叶、艾叶等。

全草类

全草入药的中药材应在植株生长最旺盛而将要开花前采收。如薄荷、穿心莲、伸筋草、鱼腥草、淫羊藿、仙鹤草、透骨草、马鞭草、藿香、泽兰、半枝莲、白花蛇草、千里光、佩兰、蒲公荚、茵陈、淡竹叶、石斛等。但也有部分品种以开花后秋季采收,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如麻黄、细辛、垂盆草、紫花地丁、金钱草、荆芥等。

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此时植物生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如黄柏、厚朴、杜仲。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容易剥离。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集,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楝根皮。

动物药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如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季节采收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4.夏季采收:延胡索、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采药德

此外,在采收药物时还须要注意天气变化,如阴雨时采集,往往不能及时干燥,以致腐烂变质。在采集药物时,应该重视保护药源,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因此,还须要注意下列几点:1、留根保种:有些多年生植物,地上部分可以代根用的,尽量不要连根拔;必须用根或根茎的,应该注意留种。有些雌雄异株的植物如栝楼,在挖掘天花粉时,一般只应挖取雄株的块根。用全草的一年生植物,大量采集时应留下一些茁壮的植株,以备留种繁殖。用叶的药物不要把全株叶子一次采光,应尽量摘取密集部分,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2、充分利用:根、茎、叶、花都可入药的多年生植物,应多考虑用地上部分和产量较多的部分。此外,可结合环境卫生大扫除、垦地填洪和伐木修枝,随时注意将可作药用的树皮、根皮、全草等收集起来,认真地加以整理,以供药用。3、适当种植:根据实际需要,对于本地难以采集或野生较少的品种,可以适当地进行引种繁殖,以便采用。

藏药

药物在采集以后,都应采取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便贮藏。如系植物类药品,采集后应先除去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切断,除鲜用外,都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时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或烘干,分别保藏。有些含水分较多的药物如马齿苋等,可在洗净后切断,多晒几天,才能晒干。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如五味子、女贞子、莱菔子、葶苈子、白芥子等须放在密封的瓮内;植物的茎叶或根部没有芳香性的如益母草、木贼草、夏枯草、大青叶、板蓝根、首乌藤等可放在干燥阴凉处或贮于木箱内;芳香性药物及花类如菊花、金银花、月季花等,须放在石灰瓮内,以防受潮霉烂变质。种子类药物要防虫鼠。动物药及脏器组织如蕲蛇、乌梢蛇、蜈蚣、地鳖虫、胎盘等,在烘干后,应放在贮有石灰的缸中,以保持干燥;并放在冷暗干燥的地方,以防虫蛀或腐烂。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灵磁石等可放在木箱内;但其中如芒硝、硼砂等须放在瓮内盖紧,以防受潮。剧毒药物要另行贮藏保管,防止发生事故。贮藏药物的库房须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和防虫、鼠的侵蚀;药物仍须勤加翻晒,对某些易生虫蛀或容易受潮发油的药物,如前胡羌活、独活、甘遂、当归等,必须经常检查,以防霉蛀变质。

历代论述

《名医别录》:「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千金翼方》:「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碑益。」《用药法象》:「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矢其时则性味不全。」《本草蒙筌》:「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千金方》:「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暴,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暴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勿令泄气,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凡是本草,根据自己的生命特性与需求,都选择性地蓄积了宇宙精炁,积精全神,形成了每味本草独特的性炁灵,表现为气味性形色的特殊典型变化,植物类的东西,一般都是有性无命的。就是说它们虽然会生长繁育可是是没有灵魂的,怎么会成精呢?一个物件,年深日久的吸收天地精华之后,就容易吸引鬼神一类的东西过来,这些鬼神长期附着在这个物件上,就以妄为真,觉得自己和这个物件融为一体了。所以封神榜里的琵琶精,各种桃精柳怪一类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参这种高能量的储存体,年深日久肯定也会招来精灵一类的东西附着在上面和这颗人参一起修行。所以就成了人参精。这类精灵一般都很善良,还没听说有人参精害人的,一般都是人害人参精,可能与人参吸收的正能量有关吧。尊重每一味本草,感念每一味中药,因为他们也曾经是活生生的、充满了性炁灵的有生命的植物,为了人类,保持与储藏着自己独特的精华,为人类选用。感念一切为了人类健康牺牲的本草药材!感念一切本草!

文稿整理:藏曌亼

藏曌

传承亼毉藥道,守正勤善精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tp/5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