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斋针灸全书》全称为《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刊于年。该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根据本书原刊在文字校勘后者许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书中增加各种病证的针灸取穴图达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一)治伤寒针灸取穴(1)治伤寒恶寒发热:取穴合谷、外关、申脉、内庭。退阳明之热,申脉可解表退寒热(2)治伤寒发热:取穴大椎、合谷、中冲。(3)治伤寒恶风自汗:可取百劳、合谷、复溜等穴(4)治伤寒温病:取中冲、关冲、曲泽等穴《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一——治伤寒恶寒发热、伤寒发热《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二——治伤寒恶风自汗、伤寒温病(5)治伤寒咳嗽:取列缺、太渊、百劳、风门等穴(6)治伤寒汗不止:取合谷、复溜、内庭等穴(7)治伤寒头痛:取风池、合谷、解溪等穴(8)治伤寒头项强:取承浆、后溪等穴(9)治伤寒胁肋痛:取支沟、阳陵泉、足临泣等穴(10)治伤寒胸膈痛:取大陵、内关、期门等穴(11)治伤寒腹痛:取中脘(中管)、内关、阴陵泉等穴(12)治伤寒呕吐:取膻中、尺泽、气海、足三里等穴(13)治伤寒大便闭:取支沟、内庭、照海、章门等穴(14)治伤寒小便不通:取阴谷、阴陵泉、关元、绝骨等穴《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三——治伤寒咳嗽、伤寒汗不止《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四——治伤寒头痛、伤寒头项强《杨敬齐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五——治伤寒胁肋痛、伤寒胸膈痛《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六——治伤寒腹痛、伤寒呕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七——治伤寒大便闭、小便不通(二)治中风取穴 《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八——治中风不省人事、中风口噤不开(1)治中风不省人事:《杨敬斋针灸全书》治中风不省人事取人中、百会、哑门、中冲等穴(2)治中风口噤不开:取人中、承浆、颊车、合谷等穴(三)治妇女病症取穴(1)治经水断绝不行:取中极、关元、合谷、三阴交、隐白、水泉等穴治之(2)妇人血事不调:取天枢、带脉、三阴交、公孙、行间、照海等穴治之(3)治妇人胎冷无孕:取关元,中极、子户、子宫等穴治之(4)治妇人闭经:取阴交、中极、肾俞、三阴交、太冲等穴治之(5)治妇人产后恶血不下血块痛:取阴交、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治之(6)治产后胎衣不下及死胎不出:取中极、合谷、昆仑等穴治之(7)治妇人乳痈肿痛:取肩井、乳根、鱼际、合谷、少泽、太溪、足临泣等穴治之《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九——治妇人经水断绝不行、血事不调《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十——治妇人胎冷无孕、妇人闭经《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十一——治妇人产后恶血不下血块痛、胎衣不下及死胎不出(8)治妇人无乳:取合谷、少泽等穴治之《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十二——治妇人乳痈、无乳《杨敬斋针灸全书》全称为《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刊于年。该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根据本书原刊在文字校勘后者许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书中增加各种病证的针灸取穴图达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一)治伤寒针灸取穴(1)治伤寒恶寒发热:取穴合谷、外关、申脉、内庭。退阳明之热,申脉可解表退寒热(2)治伤寒发热:取穴大椎、合谷、中冲。(3)治伤寒恶风自汗:可取百劳、合谷、复溜等穴(4)治伤寒温病:取中冲、关冲、曲泽等穴《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一——治伤寒恶寒发热、伤寒发热《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二——治伤寒恶风自汗、伤寒温病(5)治伤寒咳嗽:取列缺、太渊、百劳、风门等穴(6)治伤寒汗不止:取合谷、复溜、内庭等穴(7)治伤寒头痛:取风池、合谷、解溪等穴(8)治伤寒头项强:取承浆、后溪等穴(9)治伤寒胁肋痛:取支沟、阳陵泉、足临泣等穴(10)治伤寒胸膈痛:取大陵、内关、期门等穴(11)治伤寒腹痛:取中脘(中管)、内关、阴陵泉等穴(12)治伤寒呕吐:取膻中、尺泽、气海、足三里等穴(13)治伤寒大便闭:取支沟、内庭、照海、章门等穴(14)治伤寒小便不通:取阴谷、阴陵泉、关元、绝骨等穴《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三——治伤寒咳嗽、伤寒汗不止《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四——治伤寒头痛、伤寒头项强《杨敬齐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五——治伤寒胁肋痛、伤寒胸膈痛《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六——治伤寒腹痛、伤寒呕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七——治伤寒大便闭、小便不通(二)治中风取穴 《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八——治中风不省人事、中风口噤不开(1)治中风不省人事:《杨敬斋针灸全书》治中风不省人事取人中、百会、哑门、中冲等穴(2)治中风口噤不开:取人中、承浆、颊车、合谷等穴(三)治妇女病症取穴(1)治经水断绝不行:取中极、关元、合谷、三阴交、隐白、水泉等穴治之(2)妇人血事不调:取天枢、带脉、三阴交、公孙、行间、照海等穴治之(3)治妇人胎冷无孕:取关元,中极、子户、子宫等穴治之(4)治妇人闭经:取阴交、中极、肾俞、三阴交、太冲等穴治之(5)治妇人产后恶血不下血块痛:取阴交、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治之(6)治产后胎衣不下及死胎不出:取中极、合谷、昆仑等穴治之(7)治妇人乳痈肿痛:取肩井、乳根、鱼际、合谷、少泽、太溪、足临泣等穴治之《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九——治妇人经水断绝不行、血事不调《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十——治妇人胎冷无孕、妇人闭经《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十一——治妇人产后恶血不下血块痛、胎衣不下及死胎不出(8)治妇人无乳:取合谷、少泽等穴治之《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图之十二——治妇人乳痈、无乳 脉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体现和应用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脉诊是中医一项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脉诊的方法有3种:(1)遍诊法。切脉诊又叫切脉、诊脉、按脉、持脉、号脉等,是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即切全身动 也是辨证之一,)闻、问、切望、(“四诊”中医 脉,以体察经络气血运行情况,从而推断 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疾病。切脉的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早,例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僦贷季、鬼臾区等已共九候。(2)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 经讨论了脉诊。春秋战国时期,《史记》中记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察十二经,以 载的名医扁鹊的脉诊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人迎、趺阳分察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 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溪穴)以察肾的。(3)寸口诊法。即诊察腕 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对脉诊也有许多详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 细的论述。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 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况。这种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遍诊法和三 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由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 此看来,脉学在两千多年前已成为我国古代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胃肾之气的存亡。 普遍了。从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 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 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 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因、病位和判断预后。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 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 著。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肤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 名医都精通脉学。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 在的变化。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反映脉位,“迟”、“数”反映脉搏的速率,“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也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此外,还有虚、实、濡、芤、缓、弱、结、促、紧、弦、洪、细、微等等。 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延伸阅读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就是将一根丝线系在女病人手腕的脉搏处,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严格遵循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礼法,御医为太后、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唐代名医孙思 为长孙皇后看病时就是在房外悬丝诊脉。当时,太监有意测试孙思 的诊技,把丝线先后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 腿上,结果都被孙思 一一识破,最后太监才将丝线拴在皇后的手腕上。孙思 通过悬丝诊脉,诊出皇后是滞产,开了一剂活血理气药,皇后服后顺利分娩生下皇子。事后,同行问孙思 悬丝诊脉的奥妙,孙思 笑而不答。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问世,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要早年左右。因此,华佗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 麻醉剂是古代中医外科成就之一。据《列子 汤问篇》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经给两个病人喝“毒酒”让他们在三天内都失去知觉,在这期间为他们施行剖胸手术。手术结束后,又给他们喝下“醒药”,二人苏醒后所患疾病都痊愈了,生活一如往常。由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早在多年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了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但是,关于“毒酒”“醒药”的具体成分,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人便不得而知了。 继扁鹊之后,又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尝试发明麻醉剂,他就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在战争时代,必然有许多战伤。由于缺乏麻醉药,外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十分痛苦。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华佗便苦心钻研医学古籍,并勇于实践。 传说,有一天,华佗诊所的病人出奇的多,等他把候诊的病人全部送走后,感到十分疲乏。他顺势喝了不少白酒,由于空腹下肚,酒力发作,几杯后就酩酊大醉、不知人事了,任凭家人拍打呼叫也不醒。他的夫人摸其脉搏后觉得正常才放下心来。过了几个时辰,华佗酒醉方醒。家人告诉了他酒醉后的表现,华佗深感惊奇,难道喝醉后会使人麻醉而失去知觉? 后来,华佗又做了几次试验,终于得出结论:酒有麻醉作用。从此以后,凡遇到病人需动手术时,华佗就叫病人喝酒来减轻疼痛。可是,做一些大的外科手术时,伤口仍然剧烈疼痛。华佗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有一天,华佗在外行医时突遇一个奇怪病人,只见病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手握拳头,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不管如何呼叫、拍打、针刺全无知觉。但病人的神态、脉搏、体温等全部正常。华佗就去询问病人家属,家人说:“他平时身体十分健康,并没有什么疾病,只是今天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后,才发生此症状的。”华佗让家属找些臭麻子花给他看。花拿来后,华佗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又摘了一朵放进嘴里嚼了几下,顿觉头晕目眩,满嘴发麻,针刺肌肉不痛,华佗惊叹:“这种花的麻性可真大!” 华佗帮病人解了毒后,向病人家属要了一些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准备带回去作进一步试验研究。通过无数次动物和患者的试验,他终于确定了这种草药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又将它与酒进行了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剂量试验,还进行了解毒、复苏试验,最后,终于制成了麻醉药,并取名为“麻沸散”。 麻醉剂发明后,华佗就将它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关于它的运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佗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三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合,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这里的“麻肺汤”就是全身麻醉药麻沸散。 麻沸散的药物成分是什么?至今还无定论。麻沸散的方名,出自陈寿撰《三国志》和范晔撰《后汉书》的《华佗传》。可是,麻沸散的组成,却没有具体说明。由于华佗被曹操一怒之下杀了,麻沸散的配方也就失传了,上面的故事,只是人们对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一种传说而已。所以,麻沸散的主药至今还是一个谜。 延伸阅读 对麻沸散主药的几种猜测 日本江户后期的名医华冈青洲认为:“麻沸散”是由曼陀罗1斤,生草乌、香白 、全当归、川 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制成。他用这张中药麻醉方,成功地进行了一些手术。但不少人怀疑它是否真是华的“麻沸散”。因为曼陀罗这味药最早载于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唐代以前,没有川乌、草乌之分,而是统称乌头。 近代杨华亭的《药物图考》认为麻沸散的“麻沸”,就是麻黄,即大麻的雌花,一名麻勃。杨氏认为麻沸、麻 、麻勃,字音相同或近似,都是一物。经过亲身体验,他认为麻 确实具有麻醉作用。 还有人依据闹羊花又名羊 ,有麻醉作用,而华 的家乡安徽 县产闹羊花,由此而认为“麻沸散”的主药可能就是闹羊花。 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篇》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我国古人概括总结的,所谓经络是决定人的生存与死亡,治疗各种疾病,调整人体脏腑阴阳虚实平衡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所以不可以人为的使经络堵塞。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营养全身、驱赶外邪,使人体健康无疾病。在这种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刮痧、按摩、松筋、拔罐等各种疗法,沿人体经络、经络上各穴位及脚部、手部、耳部全息反射区进行物理刺激(松筋、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便为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经”与“络”纵横交错、互相衔接,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表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联属,其中阴经为里,属脏络腑;阳经为表,属腑络脏。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十二经脉如此构成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余皆仿此。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续表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包括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1.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2.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3.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皮部也是针灸临床上重要的治疗部位。如皮肤针、刮痧法、敷贴等都是皮部理论的具体运用。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奇,“异”的意思。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则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则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经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