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道病证和温热病证

五、脉道病证

脉道有三类(1)初成脉,胚胎时期形成的“脐带三脉”;(2)依存脉,遍布全身的以心、脑、脐、生殖器为中心的无数感知脉;(3)连接脉,分“黑脉”和“白脉”,黑脉为血管、白脉为神经,形成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

脑、脊髓分支出内脉(隐匿脉)和外脉(明显脉)。内脉有十三条连接五脏六腑,外脉连接上下肢体,且通体表穴位。隐匿内脉中,4条气脉两条连心、两条连小肠;4条胆脉分别联络肺与大肠、肝与胆;4条痰脉分别联络脾与胃、肾与膀胱;1条气胆痰合脉连精血之府;支配其生理功能。

脉是气之行径,痰及黄水滋养白脉,血和胆元温润黑脉,故白脉善以气、痰、黄水为病,黑脉善以气、血、胆为病。

1.白脉病证头痛,眩晕,脊椎疼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四肢偏废,感觉异常,五官功能障碍,甚则二便失常,癫、狂、痫、昏迷等。

治疗原则:开窍通脉,兼理气、清痰、燥黄水。

2.黑脉病证头昏,胀痛,肢体酸麻,活动异常,病灶部位疼痛肿胀,瘀紫斑块,脉管曲张硬化,肌筋痉挛抽搐,甚则坏疽、溃烂等。

治疗原则:闭窍通脉,兼理气、清胆、降血热。

传统蒙医学认为,“开窍”是开通脉窍使之流畅;“闭窍”是闭锁脉窍为了止血。

六、温热病证

温热病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温、暑、湿、燥或疫疠所引发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季节性、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按病理变化分为未熟热、增盛热、寒热间期三个阶段:

1.未成熟热

恶寒喜暖,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口苦,哈欠嗜睡,肌肉骨节酸楚,傍晚时发热加重,舌苔灰白,可有细小红疹,尿黄赤稠浊,脉浮、细数。治宜解表清热。

查干汤[玛努-4汤]

土木香g,苦参g,悬钩子50g,山柰25g。

每次1.5-3.0克,每日2-3次,水煎温服,取微汗。

此方以土木香(或青木香)、苦参为主,清瘟解表,调和气血;辅以悬钩子(或钩藤)清热和气;少佐山柰(或高良姜)发汗散寒;共同促热成熟,诚为外感热病之首方。

2.增盛炽热

高热烦渴,喜用冷饮,头痛剧烈,呼吸急促,身体沉重,或汗恶臭,重者神昏谵语,舌干苔黄,尿黄赤臊臭,脉滑实、洪数。治宜泻火清热。

清热八贵散[额日赫木-8]

牛黄10g,檀香10g,竹黄10g,地丁10g,红花10g,瞿麦10g,胡黄连10g,麦门冬10g。

口服,每次1.5-3.0克,每日2-3次,冰糖做药引子。方中牛黄清五脏之热;麦门冬清六腑之热;檀香理心肺之热;竹黄清肺热;红花清肝热;地丁清胆热;瞿麦清血热;胡黄连清胆、血骚乱之热;诸药相辅相成,通治脏腑热病。

3.山川间热

“辛温助火、苦寒冰伏”由于调治之误,过凉过热导致变证。或者,婴幼儿、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寒热往来,不易清解,口干,咳喘,身热,烦躁,神昏,失眠,苔白或薄黄,尿微黄,脉细数。治宜调元清热。

三十五味沉香安神散[阿嘎日-35]

山沉香30g,沉香30g,降香30g,枫香脂10g,广枣20g,石榴20g,马钱子(制)20g,白檀香20g,紫檀香20g,天竺黄20g,北沙参20g,旋复花20g,白头翁20g,草乌(制)20g,没药20g,细辛20g,麝香0.1g,兔心20g,木香20g,木棉花20g,胡黄连20g,土木香20g,钩藤20g,白豆蔻20g,丁香20g,肉豆蔻20g,诃子20g,川楝子20g,栀子20g,苦参20g,山柰20g,瞿麦20g,紫花地丁20g,红花20g,草果20g。

口服,每次3-5克,每日1-3次。此方味辛、微苦,性平,寒热药并用,内含“三香”“二檀”等镇气宁心,“六良药”调理五脏,“克疫三圣”“镇痛四杰”清瘟疫、止刺痛,“克感七宝”清热解表,配以清心肺、凉肝胆、燥水湿等众药,用于气、热、疫三者协同的寒热间期,肺热咳嗽,干咳少痰,心烦失眠,胸肋刺痛等。

(二)按内邪病因分为创伤热、骚乱热、中毒热、瘟疫热:血偏盛者,称创伤热,宜凉血清热,六味胡黄连散(胡黄连、闹羊花、漏芦花、秦艽花、三七、茜草各等份)主之;胆偏盛者,称骚乱热,宜利胆清热,七味冰片散(冰片、檀香、牛黄、竹黄、红花、胡黄连、苦地丁各等份)主之;中毒发热者,称中毒热,宜解毒清热,解毒汤(土茯苓40g、诃子10g、甘草10g、拳参10g、文冠木15g、满山红15g、绿豆15g、没药15g、北沙参15g、香青兰15g、红花15g、藿香15g)主之;疫虫引发者,称瘟疫热,宜抗疫清热,对治五味丸(野兔心5g、制草乌5g、猪牙皂10g、旋复花15g、制狼毒15g)加减主之。

(三)按施治不当的变证,又分空虚热、隐伏热、湿浊热、陈旧热等。

气偏盛者,称空虚热,宜镇气清热,七味蒜炭散(苦参、悬钩子、小茴香、广木香、没药、沉香、蒜炭各等份)主之;痰偏盛者,称隐伏热,清痰清热,秘诀清凉散主之;

秘诀清凉散[敖必德斯-23]

檀香14g,降香8g,人工牛黄15g,沉香8g,诃子15g,菊花25g,制木鳖子20g,川楝子7g,益智10g,石膏10g,草果50g,丁香50g,红花7g,肉豆蔻7g,制炉甘石31g,制寒水石50g,甘松14g,地丁50g,连翘13g,荜茇4g,木香21g,栀子16g,石榴18g,麦门冬14g。

口服,每次1.5-3.0克,每日2-3次,各种骨髓汤调养。

此方以清痰热的寒水石为主,“六良药”:心之肉豆蔻,肺之石膏,肝之红花,脾之草果,肾之益智,命脉之丁香为辅佐;又牛黄、菊花、地丁、炉甘石清肝热;檀香、红花、栀子清血热;木鳖子、连翘、麦门冬清胆热;沉香、降香平和气血;石榴、荜茇、木香清痰;诃子调元;具有调节寒热,扶正祛邪的功效。

黄水偏盛者,称湿浊热,宜燥湿清热,九味文冠木散(文冠木膏、苦参、黄柏、枫香脂、草决明、苘麻子、三子各等份)主之;余热迁延者,称陈旧热病,宜滋补清热,清热二十五味丸主之。

清热二十五味丸[嘎布日-25]

生石膏10g,冰片2.5g,肉豆蔻15g,红花15g,白豆蔻8g,草果8g,栀子7g,川楝子7g,沉香5g,关木通5g,青皮10g,檀香7g,降香7g,菊花6g,木棉花10g,射干6g,海浮石14g,木香9g,千金子霜5g,甘松8g,卷柏7g,诃子10g,丁香15g,白苣胜9g,枳实9g。

口服,一次11-15粒,一日1-2次。

方中寒凉上品冰片领衔,石膏相辅清热泻火;“六良药”为佐调理脏腑;木棉花、沉香清心火;檀香、白苣胜清肺热;红花、菊花、枳实、青皮清肝热;关木通清腑热;川楝子清热、燥水湿;射干清痰热;海浮石、甘松、千金子霜清除陈旧热;栀子、降香、卷柏清血热;木香、诃子调体元,和气血。

温热病的临床治疗中,也要结合气、胆、痰、血和黄水等盛衰情况辨证用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具有热盛火旺,头痛发热,烦躁不安,舌干口渴,面红目赤,尿臭黄赤,舌红苔黄,脉实数等临床表现,一般发病急、扩散快、变化大、病程短、容易合并其他疾病。

具有肢冷畏寒,胃痛肠鸣,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沉迟等临床表现,一般有发病缓、扩散慢、变化少、病程长等特点。

传统蒙医学没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说,只要胃火健运、肾气充实,就无“虚证”可言,所以,调胃火、温肾气、恢复人体阳气就是补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tp/6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