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中药饮片可以按照形态、来源、功效、毒性等方面进行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中药饮片行业在近些年出现了创新产品,分类也有所变化。
按形态分类
中药饮片多为固态,有少量为液体或半流体,例如竹沥、饴糖和蜂蜜等。固态中药饮片又有片、丝、段、块、粉末等多种形式。
片:分为极薄片、薄片和厚片。
极薄片:厚度为0.5mm以下,适宜木质类及动物角类药材,如羚羊角、鹿角、苏木等。
薄片:厚度为1~2mm,适宜质地致密、坚实、切薄片不易破碎的药材,如白芍、乌药、三棱、天麻等。
厚片:厚度为2~4mm,适宜质地松泡、粘性大、切薄片易破碎的药材,如茯苓、山药、泽泻、升麻、大黄等。斜片、直片均属于厚片的范畴。
丝:有细丝(2~3mm)和宽丝(5~10mm),适宜皮类、叶类和较薄果皮药材,切细丝的品种有黄柏、厚朴、桑白皮等;切宽丝的品种有荷叶、枇杷叶等。
段(咀、节):长为10~15mm,长段称节,短段称咀,适宜全草类和形态细长、内含成分易于煎出的药材,如薄荷、荆芥等。
块:边长为8~12mm的立方块或长方块。中药饮片有时存在两种以上的形态,例如三七,既有块状,也有粉末。
值得注意的是,粉末是固态中药饮片自古至今的一种常用形态。《中国药典》版(一部)在“用法与用量”项下规定可以“碾/研粉”使用的品种,如三七、川贝母以及白及等,均可研末冲服。另外在地方炮制规范中也有可粉末入药的品种,如血竭、胡椒、鹿茸等。
按来源分类
中药饮片按来源可分为植物类饮片、动物类饮片和矿物类饮片。
植物类饮片:是中药饮片的最大来源,临床应用最广,一般是取药用植物的全草、叶枝、花朵、果实、种子、根茎、树皮等部位,例如石斛、三七、地黄、麦门冬、杏仁、陈皮、莲子等。
动物类饮片:此类饮片所占比例不大,但作用突出。动物类饮片通常取自动物的脏器、病理性物质、昆虫类等,例如虎骨、鹿茸、水蛭、全蝎、蜈蚣等。
矿物类饮片:一般皆取自天然矿石,亦有部分为加工后的矿物晶体、无机盐类或其它金属化合物等,例如雄黄、芒硝等。
按功效分类
中药饮片按功效可以分为21个大类和47个小类。21个大类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杀虫燥湿止痒药和拔毒清肿敛疮药;每大类包含若干小类,例如解表药包括辛温解表药(例如麻黄、桂枝、荆芥等)和辛凉解表药(例如薄荷、葛根、柴胡、升麻等)。
按毒性分类
由于部分中药饮片具有毒性,中药饮片也可分为普通饮片和毒性饮片。关于毒性中药的概念,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3号)中定义为: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在此管理办法中有28种中药被列为管理品种。
在临床上根据中毒症状进行分级,其中“大毒”指中毒症状十分严重、重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中毒”指中毒症状较严重、重要脏器不同程度损害、可能造成死亡者;“小毒”指有一定副作用,通常不会引起脏器损害或死亡的药物。
《中国药典》版(一部)共收载毒性中药饮片82种,其中大毒品种10种,有毒品种42种,小毒品种30种。对于大毒中药饮片: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马钱子粉、闹羊花、天仙子、巴豆、巴豆霜、红粉和斑螯,中医临床处方时受到严格限制和管理。
按创新性分类
传统饮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我国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数千年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手抓戥秤、逐一分贴、临用煎汤”的传统调配、用药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饮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满足中医临床用药需求和普通消费者保健养生消费需求,新型饮片应运而生,例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超微饮片、中药破壁饮片等。其中,中药配方颗粒借鉴了日本汉方药和台湾“科学中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的经验,是针对古老汤剂的创新产品。中药破壁饮片源于传统中药饮片粉末应用的理念,将传统中药饮片运用现代粉碎技术进行细胞破壁处理(或进一步成型)制成的新型饮片,具有提高中药均匀性、提高药物利用率、节约中药资源、应用方式便捷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