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之毒药致癌论致命论的黑锅我们不背中

斟酌许久,还是将此篇作为丁酉年的开篇之作。

中医一直在毒药里行走了数千年,毒药历来就是中医治病的妙药灵方,西医药理学却认为有毒必伤身,严用禁用。现代中医在西医药理学毒性评价影响下,中医单按西医药理学毒性论废用,把中医原有擅用毒药的传承抛得一干而净,很多病只求一个太平方,或是开点中成药,所以疗效也不如以前了,归根结底用药的水平差了,也是中医疗效衰落的重要原因。

“是药三分毒”,这句众所周知的古话是中国医家数千年来对药物的总结。只要是药,一定有偏性,疗效就在于药的偏性,药性偏正大小就是毒性的强弱,药物没有偏性就产生不了功效。正如黄帝内经中《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果畜菜均为养益之品,当有邪侵人体的时候,必用药除之。药取其偏性为之效,治病亦是以偏纠偏的一个过程,有不少药物取其毒性发挥治疗作用。《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种,按其特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其序录中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可知《本经》中指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令指毒害之有无,而主要是指药性之强弱、缓烈之别。根据经验,入骨之病,非毒药而不愈。

金代医学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对药毒的解读:“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切责医师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之非。

明代宗师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类经》论中药的“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故是药三分毒。

清代名医徐灵胎指出:“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清代《高崖尊生书》中指出:“一药之生,其得寒、热、温、凉之气,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曰药。药者,毒之谓。设不偏,则不可以救病之偏也。”

以上即是历代医家对药是偏胜之性的“毒”的共识。

那么为何现代中医药进入疗效衰落的境地?一是用药的硬性规范所导致,二是成药所导致。俗话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人的病势与兼症各不相同,这二种是在剂量上药不随病转,不重视个体差异的刻舟求剑做法,医生大都不敢跨越规范的雷池;第三是过度依赖器械的诊断,相对减少对辨证的运用。第四是中西医药物结合缺乏充分配伍理论及研究,多种中西医药物结合相互间产生冲突的副作用并不引起重视。第五是西医药理学的影响,对富有传统的有毒药物的惧用废用,根据毒理排除了原来传统用的毒药,失去有毒药物应用的良好用药传承,甚至于自毁长城。

前三点这里不作讨论了,先谈谈中西医药物结合这点。中医中药的临床时间长,用起来都有相应的医案记载和解毒历史经验。相反,如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这是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西药发明的时间短,虽然西药制程的态度十分严谨,也反复经过多年实验。第一阶段是完成毒性、毒理实验,第二阶段是动物实验,如小白鼠、兔子体外实验,与人类同属灵长类的人猿、猩猩又考虑耗费多,取得不易,所以还是以鼠、兔为主。动物实验后才进行人体体内实验。但动物的基因与人体还是有较大差别,慢性副作用的显现,也非短期内可以完全确认,而毒性、毒理实验又却却排除了很多治病的良药。另外还与人的饮食,情绪,活动密切相关,这不是动物试验可以得出完整结论,而是相对的微观结论。西药的研发是对单一症状而研发,对于难病很多人不只是患有一种疾病,在研制过程中对几种各类疾病同时用药和各类中药联用所产生副作用未作深入研究,这是西药研制中不能治疗系统性疾病的最大缺陷。实际上西药与西药的联用治疗多种疾病时,常常会产生相互间拮抗,中西药盲目合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引起中毒,甚至会导致死亡。中西药的配伍安全经验,都是从对患者直接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而取得。因时代的变化在中医古代医籍中却无法解决这类配伍问题。在当前的体制中,绝大多数医生不参与药物的研制,其主要功能仅仅是成药的应用。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用药经验和对药物慢性的副作用统计,在现有体制中,常常是缺位的,临床的副作用也不是立即能统计出来。再是患者因医学知识缺失,常常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用药配伍禁忌,无法判断其合理性和安全性。

但几十年来,看到大部分西药,宣称经十年、廿年的人力、经费投入研发实验才上市,可惜三年、五年就下架。原因是后遗症多。换言之,西药的寿命很短,目前仅存的大概只有阿斯匹灵用了上百年。

对于中西医结合用药配伍禁忌在专业医学媒体上会有一些报导和总结,但不会引起公众的关心和重视。举例如下:

1、含有机酸的中药

如乌梅、山楂、女贞子、五味子等与碱性西药碳酸氢钠、氨茶碱等同服用,会产生酸碱中和、减少吸收、加快排泄,使疗效降低。这些中药若与溶解度较低的磺胺类药同用,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损害肾功能。

2、含有钙、镁、铝、铁、铋等多价离子的中药

如石膏、海螵蛸、牡蛎、海浮石、龙骨、钟乳石、磁石、自然铜、石决明、滑石粉等,或中药牛黄解毒片(丸)、复方五味子片、陈香白露片,若与四环素类抗生素或异烟肼等药合用,则会产生络合物而影响疗效。

3、含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的中药

如甘草、鹿茸等,如与胰岛素、D降糖灵等降低血糖的西药同用,因中药具有促进糖原异生和加速蛋白质、脂肪分解等作用,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产生拮抗作用,如上药与利尿药、降压药合用,因其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排钾保钠,故可引起水、钠潴留,若与强心苷同用,则可因血钾降低,而诱发洋地黄中毒。

4、含有鞣制的中药

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大黄等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红霉素、灰黄霉素、利福平、铁剂、钙剂、地高辛等同时服用,因能产生鞣制沉淀物,而使药物失去活性。含鞣制中药与西药维生素B1永久结合而不被胃肠吸收。用维生素B1治疗脚气病时,如同时长期服用上述中药时,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可使脑组织和血液中的丙酮酸积存,出现多发性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5、含有苦杏仁苷的中药

如苦杏仁,因其苦杏仁分解后可产生氢氰酸,若与麻醉剂、安定药合用,可抑制呼吸中枢,并损害肝肾功能。

6、其他

玄参、栀子、甘草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四环素的吸收,降低四环素血液有效浓度。生姜、龙胆有促进胃酸分泌的功能,对红霉素有破坏作用,影响疗效。

水牛角、珍珠富含蛋白质,水解后产生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有拮抗黄连素的抑菌作用,影响疗效。

神曲、麦芽含有多种消化霉,在使用抗生素时,其多种消化酶活性可被抑制,削弱消化健胃功效。

硼砂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氨基苷类抗生素同用时,可增加毒性反应。硼砂与青霉素、先锋霉素、呋喃酮同时使用,可减少人体对这些药物的再吸收,影响治疗效果。

发汗解表药,诸如麻黄、桂枝、浮萍等不可与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同时服用,以防伤津大汗。

朱砂忌与溴化钾、溴化钠、三溴片等西药同用,若同时服可损伤肝肾。

含有生物碱类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乌头、附子、马钱子、洋金花、苦参、黄连等不宜与西药阿托品、士的宁、咖啡因等同用,否则可增“毒”性反应,导致中毒。

碱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酸性西药合用。如锻龙骨、锻牡蛎、硼砂及红灵散、通窍散忌与阿司匹林、水杨酸、胃蛋白合剂同时服用。因其合用可发生中和反应,降低疗效。

丹参及复方丹参注射液不宜与维生素C同瓶滴注,否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失去效用。

中药麻黄(包括麻黄素的中成药如半夏露、定喘丸等),若与西药氨茶碱合用,其效果不如单一用药,而毒性却增加1~3倍,可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头痛、心律失常。麻黄中麻黄碱对心肌有兴奋作用,与强心苷合用,可使心肌收缩增强,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

中药洋金花、曼陀罗、天仙子、华山参均含有颠茄类生物碱,与西药强心苷合用时,因此类生物碱能使胃排空和肠蠕动减弱,使强心苷吸收增加,甚至中毒。

中药牛黄制剂,如牛黄消炎丸、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不可与吗啡、苯巴比妥同用,否则可增加其毒性损及身体。

根据上述的情况,同时有多种疾病时,中西药并用时不论医生与患者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回头再看中药的毒药应用,以毒性论废用,这是西医药理学的局限性。药物是否能够以论毒性而淘汰?

在中医里用毒,内经中早就有论断。《素问·五常正大论》中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含义,病去六成,即须止药。

早在汉代,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匾要略》里曾使用各种有毒药物24种,含有毒药物的方剂共方。在他的著作中应用附子、乌头、甘遂、大戟、巴豆、水蛭、虻虫、蜂巢、蜘蛛等有毒中药如:抵当汤(丸)、附子汤、乌头汤、十枣汤、四逆汤等,由于配伍精当、煎服得法,不仅功效卓著,而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沿用。

另外名医华陀精通外科,所创的“麻沸散”,据考证也含曼佗罗花、生草乌等“有毒中药”,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用干外科手术,而被载入史册。

清代名医叶天士喜用娱蛤、全蝎、蜂房、水蛙、壁虎等有毒动物药,治疗久痛、疟母、积聚、症瘾单腹胀、痛、痉、厥等顽固性疾病。他在用附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其《临L证指南医案》记载的89病,用附子竟达余处。

清代宫廷中重要急救成药之一太乙紫金锭,含有朱砂、雄黄、山慈姑、红大戟、千金子霜等剧毒成分,却是御医们常用本品内服或外用以治帝、后之病。例如慈禧晚年久患面肌痉挛症,即试图用本品以祛痼疾;光绪帝用本品所疗疾病中,还包括皮肤病。

当代已故名家岳美中对含朱砂、雄黄、大戟、芫花、芫青、甘遂,巴豆,蜈蚣等大队毒药的,耆婆万病丸的效用十分肯定,同时也认为服用此药所引起的吐利正是祛邪的手段。所以如张子和的“汗下吐”法对治疗难病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对金希聪大剂量正确运用生南星与生半夏十分佩服,不耻下问。

众所周知的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大毒之品,用于谋杀毫无疑义是毒药,若用于治疗梅毒、白血病则为良药,其用法亦来源于古中医经验,张亭栋的发现与光大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公认。数千年的宝贝真的一书难尽。

在本草中,藤黄,斑蝥,青娘子,红娘子,干漆,闹羊花,草乌,川乌,附子,雷公藤,六轴子,芫花,芫花根,马钱子,番木鳖,甘遂,大戟,砒霜,博落回,常山,藜芦,蟾酥,朱砂、雄黄,硫黄,半夏,雪上一支蒿,关木通,三分三,吕宋果,狼毒,千金子,均为大毒之品。

在成药中如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再造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局方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紫金锭,耆婆万病丸,万病回春丹等,均含有有毒物质,可都是救人的良药。临床中发现会导致肾损害,可引起腰背酸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这都是使用不当的结果。

那么如何安全应用传统有毒中药,恢复有毒中药应用的良好传承?

1、坚持炮制必须符合规范。根据文献记载,毒药的炮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即:加热法、水漂法、制霜法及加辅料制毒法。以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搜山虎等)中药为例,这类药物都有大毒,其毒性成分主要是双醋型生物碱,如乌头碱,它容易被水解,变成毒性较弱的乌头次碱和无毒的乌头原碱。所以,古代对乌头采用水漂或蒸煮确可消减毒性。乌头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平均减少}e-.-sz%,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的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1/。

2、配伍合理,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说明了药与药之间的相互关系,因配伍不同而作用有异。“七情”有言“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如附子有毒,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伤寒论》里常见附子与甘草配伍,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等。附子有毒,配伍甘草使用,可以减轻其毒性;麻黄汤中选用加入甘草以减缓麻黄、桂枝的发汗峻烈之性。通过方剂的组方原则进行指导,合理配伍,使各种药物间互相影响,可以降低或消除毒性,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3、重视剂量与剂型应用中药时剂量需适宜,一般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有不少中药有蓄积毒性作用,如朱砂、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使用这一类药物时应适可而止,中病即止。大黄、麻黄等,虽然不是毒性中药,但在不合理应用的情况下,亦会不同程度的损伤人体,而另一部分药物,如山药、薏米仁等临床使用时虽可大剂量应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无限制投药,这同一个健康人民期暴饮暴食也会损伤脾胃的道理是相同的。起毒性反应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如肉从蓉补肾助阳药力和缓,用量宜人,少则药力不济,难以取效;药典中记载木通无毒性,但使用过量亦可导致肾中毒、肾功能衰竭。

剂型:《神农本草经》有言:“药性有宜丸药者、宜散者、宜水煎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因丸剂在体内吸收较慢,故无毒之品多用丸散剂,可缓解其毒性。草乌、雪上一枝蒿,若以酒为溶剂,服后也极易引起中毒。

4、正确的煎服方法,毒性常可因加热而被破坏,其毒性可降低或消失。如附子、乌头含乌头碱,中医认为有大毒,若生用或超剂量应用入汤剂内服时一宜久煎(生品应先煎1h以上,制品应先煎30min以上,再与他药同煎),以减其毒。但有些药物则恰恰相反,如山豆根煎煮时一间越长毒性越大,不宜久煎。全蝎如果残碎不全,煎煮时一宜包煎,防止蝎尾混入汤液中,服用时一刺入食道粘膜而引起严重的食道肿胀、疼痛。

5、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力求对症下药。《内经》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即提倡准确辩证,对症下药,如违反这些治则,均可导致各种不良反应。《本草纲目》有言:“药物,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如百合,为甘寒滑利之品,风寒痰咳,中寒便滑者忌服。痰湿内蕴,中满痞胀,肠滑泄泻者,忌服蜂密。

6、用药因人而异,古语有言“承则为治,亢则为害”,因此可推测,在符合辨证论治的状态下,中药的中毒剂量,半数致死量以及最人耐受剂量等均应为变量,即中药的毒性是随机体状态或疾病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用药前应明确中药的具体成分,哪些成分为毒性成分;其次,在患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掌握患者对所开药物是否有过敏史;再者,医者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正确施治,安全、合理的使用中药,取得应用的疗效。也要注意用药时间过长,如冠心苏合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中成药,具有宽胸理气比痛的功效,如以前生产的冠心苏合九含有青木香,是马兜铃科马兜铃的根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民期服用导致慢性中毒。

7、当然还有其他品种来源的正确认定,种植品的农药残留,用药规范重新认定等等间接原因。

总而言之,正确运用中药中的毒药,是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并非某些人嚣叫的中药无用论,致癌论,致命论。有心的中医应该充分认识中医毒药的价值和正确运用,振兴中医还是得提高疗效为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充分认识西医西药的优缺点,为己所用。中药毒药就是治难病奇病的良药。中药毒药致癌致命论的黑锅我们不背,重视并擅用毒药者皆能成一方大医。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专治医院
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zd/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