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5.html
●柳絮书香●(四)
人亦本草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近来得闲翻阅本草纲目,颇有感触。现编辑成文。与友分享——六、谷
上古时粮食匮乏,百姓茹毛饮血,神农氏尝百草而辨别草与谷,教人们耕耘;区分草与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后来轩辕氏又教人们烹煮食物,制作方剂,此后人们渐渐懂得养生之道。谷部搜集了30多种谷物,还有豆豉、豆腐、饭粥糕粽,糖酱醋酒等谷物粮食的衍生品。首先是胡麻,类似芝麻(李时珍说胡麻就是芝麻,现在看貌似两种),雁北地区多有种植。年去宁武冰洞的时候还专门去胡麻地里看了看,到底是神马东西,还买了两袋炒香的胡麻盐,回来也没吃多少,不如芝麻盐好吃,最后当了花肥。麻油,不但是调味佳品,也是很重要很常用的中药配料,本身就能治百病,润燥通便,坚筋骨、明耳目,解毒,乌须生发,去腐生肌、消炎驱虫等功效。年轻时候老上火,经常闹中耳炎,耳朵流脓水。生地黄汁、猪苦胆、西药滴耳剂都用过不少,效果不好。最后还是一位老中医跟我传授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他跟我上了一次自己配的中药,忌口各种荤腥和辛辣一个月。然后告诉我,以后不要随便掏耳朵,如果感觉上火耳朵痒,就拽拽耳垂儿,会止痒。平时尽量吃清淡点少喝酒。如果上火厉害了,就用棉签蘸点小磨香油,轻轻捻捻耳朵——果然效果不错,不用花钱,厨房就有的东西,二十多年了医院。大麻,也称黄麻、汉麻(为了区别胡麻)。分雌雄,雄麻叫牡麻;雌者为苴麻。大麻油和大麻叶均可解毒生发。小麦,《说文解字》载:天降瑞麦,如芒刺之形,似足行来,麦字又称“来”。李时珍说,北方的小麦皮薄面多,南方的则相反。中原华北一带种的是冬小麦,头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入夏后由南向北成熟后收割,“芒种三天见麦茬”;东北地区种的春小麦,春种秋收。所以那年大连文友给我的《芒种》文章下面留言:“弱弱地问一句:小麦不是秋天才收割吗?怎么夏天就割麦子啊”——地域不同,种植的品种和收获的季节也各有不同。粮食的品性也会略有不同。苏颂说,大小麦秋季播种、冬季生长、春季茂盛、夏天结实,具备四季中和之气,兼有寒热温凉,在五谷中营养最高。(东北稻米生长期长,就比南方的大米要好吃,更劲道,有嚼头。)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做汤,不去皮,去皮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小麦受四时之气,故有麦凉、曲温、麸冷、面热之说。不同的部分,入药的性味功效不同。麦田边最常见的野草是雀麦草,也叫野燕麦、杜老草。麦穗细、分叉多,子小,饥荒时也可采来充饥。还有穗更细长的节节麦。“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来种荞麦”,过去望天收,种地靠老天爷下雨,头伏二伏没啥雨,等三伏里下雨了,就只能种荞麦了。这几年,荞麦和苦荞都成了养生保健的食品。用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和在一起可做成明目枕,至老明目。
糯米,软,有黏性,用来酿酒、蒸糕,陈藏器说,长期吃令人筋骨无力。粳米,硬,早、中、晚三次收割,有水旱两种,颜色大小各有不同,其性温、凉、寒、热各异。
《尔雅?释草》中说:“稷,粟也。”古人以稷为百谷之长,因而也称谷神为稷,后用“社稷”代指国家。稷,是一种从古代就普遍种植的农作物。稷到底是黍(黍子)还是粟(谷子)一直有争论。《本草纲目》说,稷黍属于同类两个品种,不粘为黍,粘为稷。
谷部里还集有罂粟:秋种冬生,嫩苗可食用,壳入药,治疗遗精久咳,敛肺润肠,止泄、止痛。阿芙蓉,阿片、鸦片,为罂粟花的津液。罂粟结成青苞时,午后用大针刺破青皮三五处,次日收集津液,用竹刀(禁用金属刀)刮取收入罐中,阴干后用。(记得老家有祖传割癣的,也是用玻璃或瓷片做刀刃割,不用金属刀,说容易复发。)
豆豉,调和五味。黑豆做的可入药,治病的用淡豆豉。还记载有较为详细的制作方法。淡豆豉是阴中之阴,主伤寒头痛、瘴气恶毒、虚劳气喘,杀六畜胎子诸毒,治疟疾、犬咬等等。关于豆腐、酱、醋、酒和粥,也都载有较为详尽的制作方法,尤其是不同的酒、不同的粥,都有不同的功效。
酒:清者为酿,浊者为盎,厚者为醇,薄者为醴……各种酒味道浓淡不同,惟有米酒入药用。东阳酒最好。天气寒冷时,大海也会结冰,唯有酒不结冰,由此可知酒性热。药中第一是腊月里酿的酒,可数十年不坏。暖胃辟寒,发痰动火。酒能疏通经脉,有发散作用。医家用酒来助药势。但饮酒过量,伤神折寿,软筋骨,酒多令人神志不清。醉酒后睡在有风的地方会中风,酒后饮茶伤肾。酒遇碱可解除酒性,另外,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之类,因寒能制热。
李时珍说,酒是天之美禄,面曲酿的酒,少饮可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美酒微醉、好花半开。而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津、生痰助火。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吧。
古人仅用麦造曲,黍酿酒。而现在,酿酒时加入乌头、巴豆、砒霜、姜、桂、石灰、灶灰等大毒大热的药物,以此增加酒味与浓度,岂不伤身折寿?!
七、菜草木之中凡可食用的都叫作菜。归为五类:韭、薤、葵、葱、藿。《素问》中说“五谷为养,五菜为充。”育化生命,本在五味;调和五味,通脏器、气血流,骨正筋柔,腠理密,能长寿。本部搜集了40多种菜类。
韭,起阳草。《说文解字》中载,韭字像叶生地面,一年割三五次,只要不伤根,冬天盖土,来年春天照样老根发新苗。又名草钟乳,是说它的温补作用。韭,是五辛(韭、薤xiè、葱、蒜、姜)之一。李时珍说,韭,根温叶热,功用相同。生食味辛,散血;熟食味甘,则补中。韭入厥阴经,为肝之菜。《素问》说患心病宜吃韭菜;而《食鉴本草》则说韭菜归肾;说法不同,但药理一致。因为心为肝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能令子实,所以虚则补其母。五脏六腑是相辅相成的。
葱,又名菜伯、和事草、芤[kōu],因为外直中空、草中有孔也;初生的小嫩叶叫葱针,叶叫葱青,衣叫葱袍,茎叫葱白,叶中黏液涕叫葱苒。它和诸物皆宜,故称菜伯、和事。能治很多很多病。冬葱最好,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取其发散通气之功,能解毒及理血病,温中益精,养肺明目。
葫,大蒜;蒜:小蒜;与上面的韭、葱一样均属道家和佛家的五辛之物,他们认为虽形状不同,但都属于辛熏之物,生食令人烦躁,熟食发淫,有损人的精神意志,干扰人的气味和欲望,少食为好。但它们的消炎杀菌、解毒驱虫等医疗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还是那句话:凡事有度,适当、适度最好。过则有害。
薤xiè,火葱。李时珍说,叶子像葱,根像蒜,收种宜火熏。生长在海拔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地带,其实就是我们在山里常见的野葱,也有叫野蒜、野韭菜花的,算是山薤。
薤白下血散气、安胎,解毒补虚。红薤可疗金疮。
姜,御湿之菜。俗话说“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散风寒、治呕吐;萝卜(本草学名:莱菔)能消食化积、平喘下气。
菠菜:《唐会要》载,唐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像红蓝,实如蒺藜,火煮后可食用。方士隐名为波斯草。性滑利窍,通肠润燥。
蒲公英:黄花地丁,解毒化滞,消肿止痛,乌须壮骨。
木耳:树菌、树鸡、木蛾。李时珍说,木耳长于朽木,无枝叶,受湿热余气而生,其形状似耳。称鸡,是因其味。凡桑槐楮(chǔ)榆柳五种树木上的木耳且软的,都可食用,各种树木都能生木耳,其本身良毒也由木决定。陈藏器说,凡有蛇、虫从下面经过的木耳有毒,不可吃。夜间发光的、颜色有变的、赤色、仰生的、欲烂而不生虫的均有毒。
蘑菰蕈(xùn):李时珍说,把桑楮等木埋于土中,用淘米水浇灌,待菰长成即可采摘。根小顶大,白色、柔软,中空,俗名鸡腿菇。
蕈,延展隽永之意,真菌菌丝,长于桐、柳、枳(zhǐ)椇木上。香蕈为紫色,肉蕈为白色,皆因湿气熏蒸而成。《蕈谱》中载,韦羌山的合蕈,也叫台蕈,春季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土壤松动,合蕈开始发芽,表面褐色,肌理却玉洁,芬芳无比,烹煮时香飘百步之外。梦溪山的稠膏蕈,秋雨淋,秋露润,肥沃的山土稠如泥膏,树木茂密肥阔,蕈花开始生长,稠膏蕈长于高树尖上,初如蕊珠圆莹剔透像酥油上滴下的乳汁,浅黄白色,味道甘美(沸水煮过漉起放入调料特别是酒)。待其长大如手掌味道就变了。春季的稠膏蕈膏液少。松蕈,长于松林阴处,随时可采。麦蕈,溪边沙壤中,味道鲜美,像蘑菇。玉蕈,入冬时生,洁白可爱,俗名寒蒲蕈。黄蕈,丛生于山林,晋南霍山里山林里就有不少,在山西工作的几年,出去品尝当地饭店的特色菌菜,其中就有黄蕈、猴头菇之类的。赭紫色的紫蕈为下品。四季蕈生于繁林茂木,味甘肌理粗。鹅膏蕈,产于高山中,外形似鹅蛋,久则张开如伞,味道甘滑,不亚于稠膏蕈,但与杜蕈(土蕈)极其相似,需细辨。蕈类,主益气不饥,治风破血。松蕈治尿浊不禁。竹蓐,又名竹肉、竹蕈、竹菰,长于朽竹根节,与木耳相似,呈红色。《酉阳杂俎》载,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生在苦竹上的如鸡蛋、似肉块,有大毒。
八、果果部,搜集有30多种。木本植物的果实,称果,草本植物的果实称蓏。成熟后可食用,晒干可做果脯。歉收之年可充饥;生病时可做药。果蓏因土壤不同而有差异,需知其性味良毒。
李,《尔雅翼》说,李是果木中结实较多的,故从木、从子。李味酸属肝,为东方之果,在五果中属木。故得此专称。人称干李为“嘉庆子”。李子有绿、黄、紫、牛、水李,均味甘可食。近年来各地公园和街道小区美化,多种有紫叶李,花开时节,粉白色小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特别有质感。
杏,篆文形状像果实挂在树枝的样子。有沙杏、梅杏、柰[nài]杏、金杏等,我们华北一带最常见的是麦黄杏,巨鹿老家开发种植的串枝红杏、水白杏都很好吃。金杏个大如梨,色黄如橘。北方肉杏,肉厚、色红,大且扁,有金刚拳之称。老家的俗语“桃饱杏伤人,李(一说为“梨[也叫玉乳、蜜父、快果:性味冷利多事伤人]”)树底下埋死人”,说杏生吃过多伤筋骨。杏味酸性热,有小毒,小儿不宜多吃。多食生痰热、动旧疾。杏,不易存放,适合做果脯和罐头。杏仁可润肺、消食、散滞;可治疮杀虫,是取其有小毒的作用。
桃,春天开花很早,易种、结果多,故从木、兆。十亿称兆。桃仁入药最好,山桃仁不能用。李时珍说,桃树五年后用刀割树皮,让其流出汁液,可延长桃树存活期。桃花培育的品种很多,有红、紫、白、粉、千叶、二色的区别,果子也有红桃、绯桃、碧桃、乌桃、金桃、银桃等;也有按外形命名的方桃、匾桃、油桃等;按时令命名的冬桃、秋桃、霜桃、五月早桃。桃木辟邪,桃仁行血,桃花治手足疮,除水气、利大小便,下三虫,消肿胀,下恶气,美颜驻容。
梅,属于杏类,乌梅、白梅(青梅经反复盐水泡晒干后的梅子,也叫霜梅、盐梅)可入药。
枣,大的称枣,小的称棘,即酸枣。生枣多吃使人寒热,体虚之人不宜多吃,多吃拉肚子,助湿热,损脾元。干枣宜入药,补中益气,补五脏、治虚损。
山楂:别名赤爪、鼠楂、猴楂、山里果、山里红等。在山西工作的几年,每年秋后都要去捡核桃、摘山楂,核桃要捡自然脱落的,外面的绿壳成熟开裂,内里的木质硬壳表皮光洁圆润,看着都舒服。山楂,要摘个大、红色浓重的、没有虫口的,生吃或切干泡水,开胃、安眠,降血脂。
柿子,又名秭。果实初为青色,秋后变黄发红。生柿子放置后自然变红的叫烘柿;晒干的叫白柿;黄柿产自汴、洛诸州;朱柿产自华山。小而圆,皮薄可口,味更甜。用火烤干的叫乌柿;用水浸储藏的叫醂(lǎn)柿。有清热,润肺,生津,解毒之功效。父母都喜欢吃柿子。父亲在庭院里种了一棵柿子,结的柿子个大,他说叫磨盘柿子。快成熟时摘几个晒到窗台上,没几天就变红发软,每天吃一两个,他说“就像一包蜜糖水,真甜!”后来他又种了一棵嫁接的小柿子,另一种口味。
安石榴,又叫丹诺、金罂。还有甘石榴,酸石榴,功效各有不同。石榴,有多籽多福之寓意,庭院多有种植。记得曾写过一篇《石榴红》记载我家石榴树的前世今生。
荔枝,又叫丹荔、离枝,《扶南记》说,此木结果后,枝条弯曲,但果蒂牢固,不可手摘,须用刀斧劙取,因此取名劙(同“离”)枝。一旦离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所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才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颂说,岭南、巴中大多生长荔枝,福建的品质最好,巴蜀的其次,岭南的为下。这样看,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岭南荔枝其实不算最好的了,与泉州、福州、漳州、兴化的荔枝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荔枝木质坚韧,其根可做阮咸(一种长颈琵琶乐器,形似月琴)。前些年听音乐人刘星用中阮配器演奏的《远去的村庄》系列复古音乐,非常好听。
李时珍说,荔枝气味纯阳,益智健气。吃新鲜荔枝过多会牙龈肿痛、鼻出血。主治赤肿疔疮、止烦渴等。
龙眼,又名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燕卵、川弹子、木弹等。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晒成龙眼干可以远寄。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补益则以龙眼为良。因为荔枝性热,龙眼性平。能安志、治厌食,除蛊毒祛三虫(泛指蛔虫、蛲虫等体内寄生虫);开胃健脾、补虚益智。
胡椒,辛热纯阳,走气助火,昏目发疮,多食损肺。秦椒(花椒)、蜀椒、椒红,性味各有不同。
茗: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茶为南方嘉木,木似瓜芦,叶如栀子,花像白蔷薇,实如栟榈,蒂似丁香,根像胡桃,为上等。长在烂石砾土中的次之;生在黄土中的为下等。紫色的为好、绿色次之;以笋好,芽次之;卷叶的为好,舒展的次之。清明前采的最好,谷雨前的次之,以后采的就是老茗了。
葡萄:草龙珠、蒲桃。《物类相感志》说,把麝香放入葡萄树皮内,结出的葡萄香气逼人。若葡萄藤穿过枣林,果味更美。甘草削成钉状,钉在葡萄树上,树立死。而瓜类最怕麝香,如接触必减产。
甜瓜蒂,有青白两色,入药首选青瓜蒂,又名瓜丁、苦丁香。除湿热,治风热痰涎、咳逆上气,与麝香、细辛同用,治鼻不闻香臭。
莲藕,根为藕,实为莲,茎叶为荷。莲实(莲子)、藕节、藕汁、莲花、荷叶等均可入药。
(苹果即绵苹果,古称柰(nài),中国已有多年栽培史。《本草纲目》中有“水痢不止,柰半熟者10枚,水2升,煎1升并食之”)
人身上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入药,且不说器官捐赠与移植,就是发肤、唾液、乳汁也可入药。好朋友,彼此互为良药。情人间的情话都能让对方心情愉悦,彼此关爱的一举一动,都是让彼此心生感动和幸福的药。和谐夫妻,往往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易长寿。母亲的乳汁,又称奶汁、仙人酒。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摄于冲任。未受孕则下为月经,受孕后留而养胎。产后则由红变白,上成乳汁。乳汁除哺育儿女还多有妙用。——造化之妙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阴阳之气造化万物。人亦生于尘土,靠尘世的阳光雨露及万物供养,或急或缓、或早或迟,完成一个轮回,跟草木一样,最终回归尘土。也许是年龄影响,相对于都市生活,我更愿意选择接地气的乡村山野生活。真想安安静静地活成一株行走的草木,秉承本性,随季节恣意花开,自然花落,花香招蜂,授粉果成,瓜熟蒂落,叶落归根。(纯属业余,如有解读错误,希望专业人士指正。仅从文学草木人生角度理解,读后有感,择而记之。)
相关阅读链接:《石榴红》《杜仲啊杜仲》《罗望子》《刘寄奴》附注:《本草纲目》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
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解说。“释名”下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修治”阐述炮制方法;“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主治”包括功效;“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李氏学术见解;“附方”广录以该药为主的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
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大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
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辨证应用,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等。
书中对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药误为一物者,如葳蕤与女萎;一物而误为两药者,如天南星与虎掌;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变鱼等说,亦作了驳斥。
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
本书还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其中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药学以外的资料也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文图编辑
柳岸至水;音乐
网络
柳岸春秋
liu-anchunqiu
乡土丨游记丨杂文丨诗歌丨摄影
发..现..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