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
定陶马纪庄眼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崇益名中医同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亲切合影
“在我行医的半辈子中,我不计得失,把病治好了,我心里比谁都高兴!”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老中医马崇益对医学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马崇益,男,年生,祖传马纪庄眼科直系第五代传人,菏泽市中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级非遗传承人,医院院长。他自幼随祖父马年丰(鲁西南眼科名医)、伯父马俊德(医院内科主任)学习中医。于年退休医院(医院前身)。目前,医院在眼科治疗方面填补了国内单靠西医不能治疗疑难眼病的诸多空白,擅长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眼底出血、黄斑病变、眶内肿瘤等眼病。在鲁西南周边老百姓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马氏眼科祖传的马纪庄眼药于年11份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9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崇益学医以来,精勤好学,又善撷取众长。扬名后仍不断钻研医理,积累治验,医技益精,以治疗眼科著名,亦精内、外科,挽救急危重症无数。退休前,马崇益多次被评为菏泽市先进工作者;他的多篇医学论文获得了山东省科研成果奖;年,马崇益首创“泪道插管术”、不动手术无痛苦一次至于慢性泪囊炎,获得菏泽市科研成果奖,年,在全国性卫生行业报——健康报发表文章。
根植于民间的年非遗传承
已经列入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纪庄眼药制作技艺”是一项有多年历史的重要传统制作工艺。马纪庄眼药制作技艺起源于山东定陶,早在清朝嘉庆年间,马崇益的高祖父马宗学随父学医,获其真传,精心研究多年,在年总结出一套成熟、独特的制药技艺,制成膏、丹、散等眼药,称“马纪庄眼药”。马纪庄眼药以独特的组方,神奇的疗效治愈了省内外乃至全国各地眼病患者,让很多失明的患者重新看到了治愈疾病的希望,疗效极佳。现今在第五代传承人马崇益的探索创新之下,传统制药工艺已发扬光大、应用于临床,并在鲁、苏、冀、豫、皖享有盛名。马纪庄眼药作为一种中医药文化载体,延续几百年,说明马纪庄眼药的实效性普遍被社会阶层所认可,马纪庄眼药以独特的组方,神奇的疗效治愈了省内外乃至全国各地眼病患者,让很多失明的患者重新看到了治愈疾病的希望,说明“马纪庄眼药”对弥补西医治疗方面的缺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耳濡目染,立志学医
虽说如今马崇益已在中医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但是学习中医却不是他的初衷。年马崇益高中毕业之后,本打算参军报效祖国,但是由于家里成分不好,被错分为富农(年政府落实政策改为中农)。行军之路走不通了,马崇益十分沮丧,含泪回到家中。这时,菏泽柳子戏团又使他眼前一亮,但是这一线希望又很快因为家人的反对而破灭。几经周折,马崇益在祖父和伯父的指引下开始学习中医,耳濡目染下,他逐渐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被祖父治病救人的济世情怀深深感染,这时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跟随祖父好好学习中医。那时,祖父的眼科门诊门庭若市,这也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马崇益跟随祖父学习开方,研磨眼药,接触了许多病人,行医技术大有长进。
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
学医的道路并不顺畅。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看不起民间医生,对民间医术有顾虑。身边的人也并不看好马崇益学医的道路,但是马崇益内心对医学的热爱程度丝毫未减。他便将压力转换成动力,发誓要学好中医,争口气!随祖父学医两年间,马崇益十分同情被病痛折磨的百姓,于是他开始看书自学针灸。“针灸是中医第一步,为了能对穴位以及疗效更加清楚,我就往自己身上扎针”马崇仪说。他自己练习1年多之后,医院跟随名医学习,继续精炼针灸技艺。苍天不负有心人,多番学习下来,马崇益的针灸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大早,便会有方圆几里的百姓来到他的家中,马崇益免费给百姓针灸,使得很多因为贫穷治不起病的人远离了病痛。
学习针灸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了马崇益的一生的一件事,让他更加坚信中医针灸的疗效。年前后,家庭贫困,由于饮食问题,马崇益得了肠梗阻。医院医疗条件差,没有开刀条件,医生劝马崇益和他的家人放弃,回家准备后事。然而,马崇益不认命,医院针灸科,请求医生为他针灸几个肠胃穴,针灸4次之后,他完全康复。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马崇益在针灸方面有所造诣之后,免费为方圆十里的百姓们针灸治病,村中有个哑巴在马崇益的针灸治疗之下,几乎能开口讲话。
大医精诚服务患者
为了更好的服务百姓,响应毛主席的指示:“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年6月26日,马崇益成立了定陶第一家卫生室,其中,他的祖传眼药(即马纪庄眼药)从来都是免费给患者使用。当时,定陶卫生局梁延召科长还到卫生室参观,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更加激励了马崇益行医的热情和信心。“我这个人,不愿意过多地计较得失,把病看好,那就行了。”马崇益不仅是这么说,他也是这么做的。只要病人有需要,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路途远近;马崇益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里,不摆医生架子,风里来,雨里去。有些突发疾病,半夜下雪天,马崇益便医院,总共救过20多个患者。“我的命都是叔给的!”得到及时救治的刘娃感慨到。医者仁心,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自马崇益的祖父治病行医起,就秉着“穷人免费治病,富人治病拿钱”的原则。邻居马年起家庭很是困难,得了肺结核,马崇益不仅帮助治疗,还在自己生活很是拮据的情况下,将家中的粮食和存款借给他;同村的马年合得了肺癌,看病困难,他积极组织捐款近元。马万道是村里的困难户,无力承担看病的巨额费用,马崇益将这些欠款一概清零。村民马万道提及十分激动:“没有马医生,就没有我们这个家。”马崇益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痛苦中的病人。
精勤好学善撷取众长
磨难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开卫生室期间,给人看病之余,马崇益还要扛着粪机子干活,书就放在机器里,每当休息时,马崇益就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很多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但他排除杂念,遇到不会的地方,就标记下来,医院认真请教其师父王西停,这使得马崇益的行医水平逐渐提升。年,马医院实习。实习期间,马崇益精勤好学,医院里的大夫们都很支持他,愿意为他解疑答惑。年,实习结束后,马崇益开始了他十年厂医生涯,在马崇益的潜心研究之下,医术日益精湛,医名逐渐远扬。
年,国务院颁布文件招收闲散科技人员,招收名老中医。马崇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自春节起,马崇益在家苦学6个月,小麦地已由光秃秃一片到了丰收的时节,“那时候家里条件差,天气又热,浑身是汗,我写的草稿叠起来都超过了半米!”凭着一颗坚定的心和精炼的医术,马崇益考上了国家干部,医院上班,3年之后,医院,医院里的病人和医生都对他的医术和耐心赞不绝口。由于马崇益家中成分不好,医术又高超,加之每天慕名来找他看病的病人多达四五十人,马崇益经常遭到同行排斥和嫉妒。但是马崇益不顾他人的眼光,认真学习,提高医术,凭借实力证明了自己。“那时候,没有风扇,汗不断地往下流。病号很多,来不及休息,但是想到病人的病有望得到治疗,我就很高兴,其他的我都不放在心上。”淡泊宁静无怨无悔,说的就是马崇益吧!
年,马崇益退休后,经批准成立马纪庄眼科门诊部,随其规模扩大,“马纪庄眼科”已享誉鲁西南。在此基础上,年,马崇益医院,后更名为医院。医院眼科秉承祖传“眼血贵似金、脾湿则眼病”的独特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靠西医不能治愈、且患者又失去治疗信心的“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出血”、“病毒性角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等疑难眼病方面疗效明显。在马崇益的带领下,东大中医眼科在治疗疑难眼病上有了自己的一整套专业理论,也有了二十多人的医疗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
医助贫困,情暖患者
“当医生以来,我从来不知道假期是什么。”马崇益说。在他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秉着“医助贫困,情暖患者”的观念,以一个医生的绵薄之力和至美医德,勇于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悬壶济世乐意奉献,扎根基层情系百姓,乐善好施济贫救困,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无偿救助孤寡、残疾、特困患者逾千人。据不完全统计,在马崇益行医的半个世纪里,保守的估计,他无偿为各地患者治疗疾病累计支出超过50万元,免费下乡义诊余次,深受定陶区扶贫办,残联等部门领导的认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使更多病人得到医治,马崇益还利用上班之余在周围县镇坐诊:在定陶一中开设眼科门诊近10年;在曹县人民检察院院内的眼科门诊坐诊;定陶力本屯赵庄村诊所每周二看诊12年。马崇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辛而又劳苦,但他乐在其中,病人的康复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中西互参病证结合
俗话说:中西医不合。虽然马崇益是一个中医,但他并不“贬低”西医,其思想不僵化。在精进中医技艺的同时,他还博采众长,学习西医病理,只要对病人的病有帮助的,马崇益都会尝试。“对于一些西医病理,我比那些医学博士生讲的都透彻呢!”马崇益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配山药能降尿糖;苍术配玄参,薏苡仁配绿豆衣能降血糖,马崇益在临床中也常参考选用,认为中西互参,病证结合,既针对整体,又照顾局部,有利于提高疗效。他从不因循守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尊重同道,注意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马崇医院内眼CT、眼B超等先进仪器。
精勤好学医技益精
“活到老,学到老”是马崇益经常挂到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十几岁学医以来,他手不离书,床边摆满了医学方面的书,哪怕再忙,每天也会抽出时间看书。马崇益的一个徒弟李建国说:“以前外出学习,每到一个地方,马老师总是先去书店,他的学习精神,实在让人佩服。”马崇益不仅通过书本充实自己,他还多次参加国内外中西医内科眼科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曾在定陶中医协会学习,参加过菏泽地区中医协会学习班、北京爱尔眼科组织的学习活动和济南眼科西医学习班等。“所谓庸医,就是一成不变,我不甘平庸,通过不断的学习,时刻提醒我自己,不忘初心。”马崇益感慨道。
倾囊相授薪火相传
对于病人,他竭尽所能,对于前来求学的学生,他倾囊传授。马崇益将祖传秘方、技术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慕名前来的求学者,打破了禁锢中医发展的枷锁。如:医院赵辉博士、北京伤寒论传承人苗建华、菏泽市医专朱明慧教授、医院大学毕业生朱道厅、医院大学生王告义、医院程熙竣、定陶区中医医师台方等,他们将从马崇益这里学来的中医知识运用到治疗之中,取得很大的反响。无论是高中老师还是医学博士,只要他们对中医感兴趣,马崇益都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和知识。随马崇益业余学习10多年的高中老师李建国说:“马老师传方传药还传量,很少有医生能如此大度。”
艺精心诚医名远扬
众多菏泽本地和外地的疑难病患者到马纪庄眼科寻求希望,原定陶区政协委员高石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患有严重的眼疾,一只眼失明,医院治疗无果,后在马崇益1年多的中西治疗下,视力恢复正常。“看眼病,我就定点马纪庄眼科”高石山逢人便说。康复后,他赠送了一幅牌匾表示感谢:“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疑难眼病,超越省级水平!”
年3月,山东省原人大副主任84岁高龄的徐学孟,因高血压、风寒等病在济南住院,病情危急,命悬一线,其家人请马崇益前往治疗。经过中药紧急施治后,徐学孟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不几天即可下床行走,逐渐康复。事后,徐学孟医院赠送锦旗和感谢信,称马崇益是当代的“喜来乐”。年,48岁菏泽干眼病患者医院医生的医院诊治,不久,困扰她的干眼病就被治好了。
敢于冒险大胆创新
“破格用药,自己研发,自己试药,自己体会”这是马崇益多年的行医之道。马崇益虽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他对中医的传承,从来不墨守成规。痴迷于中医科研,从每一个药材开始,从每一个患者开始,亲自验药,亲自尝药,亲自试药,亲自体会。马崇益凭借几十年的从医经验总结出:经验大于学问。他打破传统,在潜心研究药书医理的同时,不被书中知识所局限,他在钻研古书药方、钻研民间经验的基础上,顶着病人家属、社会质疑破格用药,大胆创新。石膏寒性极强,在临床应用中很少,一般医生不敢尝试,马崇益便冒着巨大的风险,在自己身上试用。在不断的创新探索期间,马崇益还在配方中研究发现甘草可以替代激素,白芷可以替代麝香等,研制的“高血压一号方”、“干藻破瘤汤”、“三通汤”等剂方,医院难以治愈的患者。50年的星云斗转,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无数次的艰辛和历练,无数次的追求和创新,无数次的凤凰涅槃,马崇益的医术日益精湛,炉火纯青。
。
“作为一名中医,一生也许干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看到病人康复后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成就。”马崇益说。
请电话咨询马崇益专家现场咨询时间
菏泽华翰康国医大师韦氏养生中心
菏泽市牡丹区华翰康中医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