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兜铃谈中药之毒性下

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

最近,“马兜铃致癌”事件沸沸扬扬。致使许多人对中药的‘毒’产生了疑问。下面就让我们探讨下中药的毒在何方。

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例如,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古人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一般来说,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两方面:

1、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2、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长期以来,人们对“有毒中药”的界定一直模糊不清,这种状况已严重阻碍了中药的发展,影响了大众对中药的认识,如果仍不加以重视,势必会给传统中医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2、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3、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4、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5、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二、有毒中药的背景

有毒中药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在我国,中药一开始就被称作“毒药”。《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类经·卷十四》指出:“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古代毒药的概念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如果现在仍这样看,无疑是扩大了“有毒中药”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共收载有毒中药72种。其中大毒中药10种,有毒中药38种,小毒中药24种。列入卫生部“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有毒中药共28种,除此之外认定其为“有毒中药”都应慎重考虑。

三、我国对有毒中药的规定

我国对有毒中药的概念尚无统一规定,有毒中药的概念不明确已严重影响了中药的现代化,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其概念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以及其范围的明确。所以,明确有毒中药的定义已迫在眉睫,将有毒中药的概念明确化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医药被全世界接受所必须的。

有毒中药平台的建立,试图从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的研究中,抽取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客观全面的反映有毒中药、中药毒性、中药不良反应与后遗效应等所有相关的不良因素。

明示“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为中药应用与临床医生掌握提出合理用药指导。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毒中药大辞典》

第一篇有毒抗癌药:蟾酥、喜树、长春花、山慈姑、光慈姑

第二篇有毒止痛药:延胡索、马钱子、铁棒锤、天仙子、白屈菜

第三篇有毒麻醉药:洋金花、闹羊花、六轴子、醉乌草、茉莉根

第四篇有毒解表药:细辛、白芷、苍耳子、苍耳

第五篇有毒清热药

第六篇有毒祛风湿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花蛇、青风藤

第七篇有毒泻下药:大黄、巴豆、红大戟。

第八篇有毒渗湿利尿药:泽漆、关木通、石蒜、

第九篇有毒催吐药:藜芦、瓜蒂、胆矾

第十篇有毒抗疟药:常山、土常山、八仙花

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药接受现代化的改进是必然的趋势,不能一味的去贬低。中药也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有一个不断修正,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才能使其更加“接地气”,不神话,不夸大。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及图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编辑:朱秀秀/武云志

审核:邓沂

赞赏

长按







































白癫风北京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zz/1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