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对明瑞老师的介绍
杨明瑞,湖北枣阳人。年考入湖北省医学院本科(修业六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建国初期为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学科师资力量,他曾先后到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深造,此后长期从事流行病学工作。是湖北医学院(现为湖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组创始人,担任教研组(室)主任多年。还长期担任湖北省和武汉市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和武汉市预防医学会成立,担任两个学会的理事会理事及省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是本省知名的流行病学教授。60年代初,率先对湖北地区新发现的流行性出血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查明了该病的流行特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以及可能的传播因素,总结了灭鼠防病经验。冬季他深入疫区和水利工程工地指导现场防治工作,为预防和控制出血热流行做出贡献,发表了关于出血热的论文20多篇,编写赤脚医生丛书《流行性出血热防治》供全省农村医生参考。
年首先从湖北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一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其抗原性具有地方毒株特点,得到国内专家的复证。年又从野兔内脏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证明野兔存在自然感染,从而使流行性出血热的动物宿主范围扩大到哺乳类的兔形目,经国内知名专家鉴定,这是“国内外首次从野兔内脏组织中分离到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文革”中高等医学院校流行病学教材缺乏,教学被削弱,他与国内十所院校的同道发起并协作编写《流行病学》教材,以供教学需要。5年后又进行修订,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儿科、口腔专业使用。该教材对那一时期的流行病学教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还参加年出版的《儿童保健学》编写工作,是编委之一。他勤恳工作,团结同志,对年轻人热心培养,严格要求,培养的5名硕士研究生,现已成为本单位和外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
▲明瑞老师的科技成果
一、羊踯躅(闹羊花)叶烟雾剂对小白鼠的毒性试验及杀灭黑线姬鼠的现场观
察。
完成人员:杨明瑞 朱光奇 徐梅吉
起止时间:年1月~年3月
成果水平及获奖情况:年获湖北省科学大会一等奖。
内容提要:
羊踯躅属杜鹃科植物,通常称闹羊花,花和叶均有毒。最初用闹羊花和叶的煎剂以灌胃法给小白鼠注入0.2ml,数分钟致死。但煎剂味苦,小白鼠拒食,后改做烟雾剂熏杀试验。晒干羊踯躅叶碾成粉末(60%)与硝酸钾(40%)混匀制成烟雾剂,在一定容积玻璃缸内,分为12个剂量组对小白鼠进行熏杀试验,平均羊踯躅8mg/L于2小时左右可将小白鼠全部熏死。在野外现场鼠洞分4个剂量组对黑线姬鼠做熏杀试验,平均每洞用6-8g烟雾剂就可将洞内鼠熏死。表明羊踯躅烟剂对小白鼠和黑线姬鼠均有相当高的杀灭效果。
用小白鼠乳鼠直接从湖北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及其鉴定
任务来源:湖北省科委
完成人员:杨明瑞 朱光奇 向近敏
起止时间:年9月~年6月
主持鉴定单位及时间:湖北医学院 年9月23日
成果登记号:EK
成果水平及获奖情况:国内先进
内容摘要:
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捕获黑线姬鼠开剖取肺脏。将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证实能与EHF病人恢复期血清起特异反应的鼠肺标本,直接经脑内接种2~5日龄小白鼠,结果从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一株能在乳小白鼠体内稳定增殖传代的EHF相关因子(HA株),经血清学鉴定,单克隆抗体(McAb)检查并排除了呼肠孤病毒污染可能,证明HA株确系EHF病毒。国内同行专家鉴定认为,该病毒株在抗原性上具有湖北地方毒株的特点。这对今后疫苗研制、抗原性研究、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证明用乳小白鼠分离EHF病毒是一个经济简便的途径。
图为明瑞老师手迹,写书赠孙女,鼓励孙女追求医学之路。
二、从野兔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任务来源:自选
完成人员:杨明瑞 朱光奇 莫尤美 董传辉 陈湘宜 张黔沪 向近敏
起止时间:年6月~年6月
主持鉴定单位及时间:湖北省卫生厅 年10月16日
成果登记号:EK
成果水平及获奖情况:国内先进,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湖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内容摘要:
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湖北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野兔进行检查,发现其体内有EHF特异性抗体和抗原。将抗原阳性材料经脑内接种乳小白鼠,结果从野兔(Lepuscapensis)脏器中分离到一株能在乳小白鼠体内增殖传代的病毒(Q25株)。经系统的血清学鉴定认为,从野兔内脏组织分离到EHF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这不仅证明野兔存在自然感染,而且对出血热宿主动物范围的认识从哺乳类的啮齿目、食虫目、食肉目扩大到兔形目。此项研究在探讨出血热的传播、病毒抗原性的研究、野兔在EHF流行病学的意义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课题。
注:本成果登载于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年第6期。(未完待续)
本文由银发时代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