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调节人的生理功能,而不合理的用药却会给健康带来损害,甚至导致死亡。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不合理用药越来越多,谨遵医嘱也需校对得当。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护市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希望我们药剂科开展的《合理用药宣传专栏》,能够方便市民获取各类用药小常识,继而不断提高合理用药的依从性。朱婷君
主管中药师
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历史源远流长,民众普遍认为中草药不仅可以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保健作用,不良反应少,因此在中老年人中广受欢迎,如今甚至青年一代都开始用于养生调理。那么准妈妈们疑惑来了,宝宝多大可以服用中药?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新生儿黄疸不退时,医院可能就会给予服用“茵栀黄”等中药,宝宝积食可以来点小儿山楂丸消食开胃……可见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只要宝宝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只不过,年龄越小的宝宝,服用的中药越要平和精致。因为婴幼儿时期许多器官和组织发育尚不完善,且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极大的差别且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强。
婴幼儿禁用的中药
巴豆、芦荟、番泻叶、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瓜蒂、藜芦、闹羊花、干漆、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麝香、蟾酥、皂荚、水银、砒石、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斑蝥、雄黄、硫黄、轻粉。中药煎煮后的药量
婴幼儿的用药并非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婴幼儿的体质较弱,胃容量小,喂药困难,应少量多次的喂,煎药量要少而浓。如1周岁以下的可煎至30ml,每次一汤勺;1-3周岁可煎至40ml,分4次服用;3-6周岁可煎至45ml,分3次服用。在家煎药的方法
煎药容器尽量选择砂锅或陶瓷,忌用铁锅和铜锅。在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时,方剂中的中药材是清热发散性药物,如花、叶之品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再煎10分钟即可;在治疗虚损性疾病时,方剂中含有补益药,或含有种仁、枝梗、壳类等中药时煎煮时间要长些,煮沸后再煎20分钟。最佳服药时间
因为婴幼儿服用量小,一般一剂药煎煮一次,在服药前把煎煮好的药液稍微加热至37-40度。但要使药物充分吸收,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服药。服药一个半小时后再喝奶是可以的,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小宝宝也需在服药后隔一段时间再吃母乳。服药方法要注意
用小勺子将药液顺嘴角慢慢喂入,千万不能捏着婴幼儿的鼻子进行灌药,以免药液呛入气管。过小的婴儿服药后要将婴幼儿举到肩膀上,在背部轻拍几下,以便让药物从食管进入到胃部,避免药物滞留在食部,引起呛咳等;稍大点会走路的幼儿也要休息一段时间,让药物充分吸收,免得因活动量大而引起呕吐。不随意加糖
中药太苦,宝宝不宜接受?加糖?千万不能这样做。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都有“酸、苦、甘、辛、咸”,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糖类,特别是红糖本身也是一种温性中药,轻者影响药效,重者产生浑浊、沉淀等化学反应,危害健康。
宜佐健脾和胃之药
婴幼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药,如生山楂、炒山药、陈皮、六神曲、鸡内金、麦芽、白术等,可以帮助婴幼儿对药物的吸收。“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不建议健康婴幼儿服用中药用于滋补保健,孩子的健康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药”讲究婴幼儿服用中药,让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供稿:朱婷君
编辑:张培
副审:姚辉
主审:周智颖
往期推荐
1、药,不是你想掰就能掰!
2、“减脂”心得,“药”来说事儿!
请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