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病症详解与中药方大全

昏迷,亦称昏冒,是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的病情。

《素问经注节解》:“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一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一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是也。”

《伤寒大白》:“昏冒,即昏惯不醒也。内伤而至昏冒,则死。伤寒热病至昏冒,亦重矣。”病发或因风痰逆上,闭寒脑窍;或是邪热内陷,蒙闭心窍,终致神昏窍闭。

治宜开窍醒神为根本。

目录

一、不省人事

二、外伤昏厥,不省人事

三、陡然不省人事,周身软而不言者

四、舌不能言,口流涎沫

五、昏迷痰塞,牙紧似中风

六、高热神昏,烦躁谵语,抽搐痉厥

七、痰迷包络,心热癫痴

八、神志昏乱,语言不清

九、痰迷心窍

一、不省人事

1.至圣来复丹

来源:《幼幼新书》卷九引《养生必用》。

别名:来复丹、正一丹(《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引铁甕城八角杜先生方)、养正丹、黑锡丹(《医宗必读》卷六)、二和丹(《杂病源流犀烛》卷四)、来复丸(《饲鹤亭集方》)。

功用:补损扶虚,救阴助阳,常服和阴阳,益精神,散腰肾阴湿,止腹肋冷疼。

主治:

1.《幼幼新书》引《养生必用》:阴阳不调,冷热相制,荣卫差错,心肾不升降,水火不交养,凡丈夫、女人、老寿、稚婴危急证候,胃气尚在者。如邪热炎上烦躁;冷气攻注疼痛;膈痞寒热不可忍;肾邪攻胁注痛,不可转动;诸霍乱吐泻,水谷汤药不住;大段吐逆,手足逆冷,脚转筋;着热烦躁,昏塞旋倒,不省人事;泻痢不问赤白冷热;非时吐逆气痞,食饮不下;小儿因惊成痫,发渴多日,变成虚风,作慢惊者。

2.《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荣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不问男女老幼危急之证,但有胃气者。

3.《饲鹤亭集方》: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霍乱泄泻,中脘痞结,腹痛疝气及小儿惊风。

组成:灵脂,青皮,硫黄,消石(于瓷器内,文武火消,令匀,勿令太过,研细,慢火炒黄色),陈皮(不去白)各二两,太阴玄精石一两。

用法: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儿如麻子,看大小加减服之。每服二十粒,病甚者三十粒,轻者十五粒;童稚十粒,婴儿三五粒,新生一二粒,化破,早晨粥饮送下。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气末拌匀,以好滴醋打糊为丸,如碗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饮吞下。甚者五十粒,小儿三五粒,新生婴儿一粒。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老人伏暑迷闷,紫苏汤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抡闷绝,并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应诸疾不辨阴阳证者,并宜服之。

2.牛黄清宫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镇惊安神,止渴除烦。

主治:身热烦躁,昏迷不醒,舌赤唇干,谵语狂躁,头痛眩晕,惊悸不安,小儿急热惊风。

组成:牛黄1.7g,麦冬g,黄芩g,莲子心g,天花粉g,甘草g,大黄g,栀子g,地黄g,连翘g,郁金g,玄参70g,雄黄g,犀角g,朱砂g,冰片35g,金银花g,麝香1.7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2.2g,密封。口服,1次1丸,每日2次。

宜忌:孕妇忌服。

3.瓜蒂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六。

主治:痰涎壅塞,不省人事。

组成:西瓜蒂一两,牙皂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茶匙,白汤调灌下,以探吐痰为愈。

4.涤痰汤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

组成:竹黄,明麻,枳实,橘红,胆星,菖蒲,竹茹,甘草。

5.卧龙丹

来源:《同寿录》卷一。

功用:通窍开关。

主治:感冒风邪,头痛胀闷;中暑痧气,昏迷不醒;痰迷心窍,卒时昏倒;小儿惊风,痰塞晕死;诸凡关窍闭塞,不省人事。

组成:灯心灰(炼灯心法:用瓦坛一个,将灯心摘去根头一二寸,以净灯心作团塞满坛内,用火焚点,将砖盖定坛口,稍露缝以出烟,听其自烧成灰,时时用火箸挑拨,使火气周匀,须炼不黑不白为度,大约每灯心一斤,炼得好灰五钱几分为准)五钱,闹羊花二钱,荆芥穗,皂荚,冰片各一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收贮瓶内,勿令泄气。遇病将少许入鼻内,得嚏及涕泪并出,立即安泰。

6.透顶清神散

来源:《敖氏伤寒金镜录》。

功用:开窍苏神。

主治:伤寒热蓄于内,舌见红色,不问何经;瘟疫之家,不拘已未病人;神识昏愦,人事不知。

组成:猪牙皂角,细辛,白芷,当归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令病人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鼻内,吐出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此药吹入。

方论: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激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

二、外伤昏厥,不省人事

1.开关散

来源:《实用正骨学》。

功用:取嚏。

主治:骨伤,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凡牙紧、昏迷、喉闭、喉蛾等症病状轻者。

组成:牙皂五钱,白芷,细辛各三钱,冰片,麝香各二分,蟾酥五分。

用法:先将牙皂在新瓦上以文火焙干,同细辛、白芷共为细末,再加入冰片、蟾酥研匀,用瓷瓶或玻璃瓶收贮。每用少许吹鼻。

2.通关散

来源:《青囊全集》卷上。

主治:外伤昏厥,不省人事。

组成:白细辛一钱,牙皂一钱,石菖蒲一钱五分,生半夏三钱,生南星一钱五分(炒,研),蟾酥一钱五分,元寸八分。

用法:上为末,收贮听用。

三、陡然不省人事,周身软而不言者

1.养心安神汤

来源:《揣摩有得集》。

主治:用心过度,气血两亏,陡然不省人事,周身软而不言者。

组成:生耆一钱半,小洋参一钱半,归身一钱半,川芎二钱(炒),茯神三钱,贝母一钱(去心),麦冬一钱(去心),法夏一钱,橘红一钱,石菖蒲一钱(炒),乌梅二钱(去核),五味子五分(炒),生草二钱。

用法:竹叶、灯心为引,水煎服。

四、舌不能言,口流涎沫

1.清心饮

来源:《医醇剩义》(耕心堂本)卷一。

别名:牛黄清心饮(原书上科本)。

主治:风火上犯,神明散乱,舌不能言,口流涎沫,甚或神昏鼾睡,面色油红。

组成:牛黄五分,琥珀一钱五分,黄连五分,丹参三钱,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菖蒲八分,橘红一钱,胆星五分,麦冬一钱五分,淡竹叶二十张。

2.加味导痰汤

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主治:

1.《伤寒六书》:因内伤七情,致痰迷心窍。神不守舍,而憎寒壮热,头痛,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名曰挟痰。

2.《证治宝鉴》:痰饮而致怔忡,心中惕惕然摇动,不得安静,无时而作,头时眩,或时头痛,或吐痰,或气口大滑于人迎,其人喜暗恶明。痰证而致多卧,恶亮羞明,喜朝里睡。

3.《张氏医通》:湿热痰饮,眩晕痰室。

组成:茯苓,半夏,南星,枳实,黄芩,白术,陈皮,甘草,桔梗,黄连,瓜蒌仁,人参。

用法: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水煎服。临服捶法入竹沥、姜汁温服,年力壮盛,先用叶痰法,次服此汤。

五、昏迷痰塞,牙紧似中风

1.顺气散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七。

主治:昏迷痰塞,牙紧似中风,身冷无汗。

组成:白术,茯苓,青皮,白芷,陈皮,乌药,人参各一钱,炙草五分,香附三钱。

用法:先用苏合丸,继服此药。

六、高热神昏,烦躁谵语,抽搐痉厥

1.速效牛黄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镇惊。

主治:痰火内盛所致烦躁不安,神志昏迷及高血压引起的头目眩晕等症。

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黄连,冰片,栀子,黄芩,朱砂,珍珠母,郁金,雄黄,石菖蒲。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1次1丸,每日2次,小儿酌减。

宜忌:孕妇慎用。

2.牛黄清热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镇惊。

主治:温邪入里引起的高烧痉厥,四肢抽动,烦躁不安,痰浊壅塞。

组成:黄连g,黄芩g,栀子g,郁金g,寒水石g,牛黄g,水牛角浓缩粉40g,琥珀粉50g,玳瑁粉g,朱砂,冰片30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密封。口服,1次5粒,每日2次,小儿酌减。

3.芬芳清解汤

来源: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功用:清血络以防结闭,解毒以驱其秽。

主治:上受秽邪,逆走膻中,神躁暮昏。

组成:犀角,连翘,生地,玄参,石菖蒲,郁金,银花,金汁。

方论:《证因方论集要》:邪犯膻中,神识不清,

犀角、生地凉心血以去热;

菖蒲、郁金通心气以除秽;

连翘、玄参以清血络;

银花、金汁以解毒邪。

4.人参至宝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化痰醒神,镇痉开窍。

主治:温病高热,神昏谵语,中风卒倒,伏热呕吐,烦躁喘急。

组成:人参g,牛黄50g,琥珀g,水牛角浓缩粉g,麝香10g,天南星(制)50g,朱砂g,安息香g,天竺黄g,玳瑁(烫)g,冰片10g,雄黄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密闭,防潮。口服,1次1丸,每日1~2次,小儿酌减。

宜忌:孕妇忌服。

5.安脑丸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片剂,名“安脑片”。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镇惊熄风。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谵语,抽搐痉厥,中风窍闭,头痛眩晕,亦用于高血压及一切急性炎症伴有的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等。

组成:人工牛黄,猪胆汁粉,朱砂,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珍珠,黄芩,黄连,栀子,雄黄,郁金,石膏,赭石,珍珠母,薄荷脑。

用法:制成蜜丸,每丸重3g,密闭,防潮。口服,1次1~2丸,每日2次,或遵医嘱,小儿酌减。

6.牛黄清脑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通窍镇惊。

主治:高热不退,窍闭神昏,惊厥抽搐,咽喉肿痛。

组成:牛黄g,羚羊角60g,珍珠60g,朱砂g,冰片g,郁金g,九节菖蒲g,黄芩g,栀子g,珍珠母84g,知母g,甘草84g,龙胆g,雄黄g,葛根g,水牛角浓缩粉g,黄连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5g,密封。口服,1次1~2丸,每日2次。

宜忌:孕妇忌服。忌油腻厚味,辛辣等物。

7.安脑牛黄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安神熄风,开窍镇静。

主治:神昏谵语,高热惊厥,烦躁不安。

组成:牛黄15g,朱砂50g,冰片45g,石膏g,金银花g,连翘g,栀子g,黄芩g,知母g,郁金g,钩藤g,雄黄25g,黄连g,珍珠15g,辛夷50g,大青叶g,石菖蒲g,水牛角浓缩粉3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6~8片,每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8.牛黄宁宫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息风止痛。

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神昏,惊风抽搐,肝阳眩晕,耳鸣头痛,心烦不寐及癫痫狂躁,对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抗复发作用。

组成:牛黄6.72g,琥珀10.5g,蒲公英g,珍珠6.3g,猪胆膏8.4g,板蓝根99g,朱砂4.2g,雄黄g,连翘60g,冰片10.5g,金银花42g,甘草g,黄连10.5g,石决明21g,天花粉g,郁金81g,地黄73.5g,赭石g,黄芩g,石膏g,钩藤g,大黄73.5g,磁石(煅)42g,玄参g,栀子60g,葛根60g,麦冬g。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重0.34g,密封。口服,1次3~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

宜忌:凡属虚证及低血压者慎用,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酸辣、油腻食物。

9.牛黄清热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镇惊。

主治:湿邪入里引起的高烧痉厥,四肢抽动,烦躁不安,痰浊壅塞。

组成:黄连g,黄芩g,栀子g,郁金g,寒水石g,牛黄g,水牛角浓缩粉40g,琥珀粉50g,玳瑁粉g,朱砂50g,冰片30g。

用法:制成散剂,每瓶装3g,密闭,防潮。口服,1次1.5g,小儿酌减。

10.二仙逼痰散

来源:《点点经》卷四。

主治:痰迷心窍,人事昏迷,四肢抽掣,筋缩抖搐,恍惚痰闷,咽喉泄响,如痴似疯者。

组成:明矾,胆矾,寸香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阴阳水下。一吐如故,再下定药。

11.牛黄丸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外邪饮食,郁热生痰,或猝惊伤胆火动,痰聚迷心则昏不知人,窜经络则搐。

七、痰迷包络,心热癫痴

1.清心汤

来源:《救急选方》卷上引《医学统旨》。

别名:清神汤(《赤水玄珠全集》卷十四)。

主治:

1.《救急选方》引《医学统旨》:心热痰迷胞络。

2.《赤水玄珠全集》:痰迷包络,心热癫痴。

组成:茯神,黄连各二钱,酸枣仁,石菖蒲,远志,柏子仁各一钱,甘草五分。

方中柏子仁用量原缺,据《赤水玄珠全集》补。

用法:水煎服。

加减:痰壅,加南星、姜汁、竹沥。

2.加味茯苓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九。

主治:痰迷心胞,健忘失事,言语如痴。

组成:人参(去芦),半夏(汤洗),陈皮(去白)各一两半,白茯苓(去皮)一两,粉草五钱,益智仁(去壳),香附子(炒去毛)各一两。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乌梅半个,同煎,温服,不拘时候。

3.醒脑静注射液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肝昏迷,热人营血,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绛脉数。

组成:麝香7.5g,郁金30g,冰片1g,栀子30g。

用法:制成注射液,每支装2ml,5ml,10ml3种规格,密封,避光保存。肌肉注射,1次2~4ml,每日1~2次,或遵医嘱。

八、神志昏乱,语言不清

1.清心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心,化痰,祛风。

主治:心宫内热,痰火壅盛,神志昏乱,语言不清,烦躁不安。

组成:水牛角浓缩粉15g,冰片20g,人参50g,茯苓25g,白术(麸炒)30g,甘草g,当归30g,川芎25g,白芍30g,山药g,黄芩30g,黄柏16g,栀子(炒)20g,柴胡25g,苦杏仁(炒)35g,桔梗25g,大豆黄卷35g,防风30g,麦冬30g,白蔹15g,蒲黄(炭)50g,六神曲50g,炮姜15g,阿胶35g,肉桂35g,大枣g,朱砂15g,雄黄16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密闭,防潮。口服,1次1丸,每日2次。

宜忌:孕妇慎用。

2.醒脑再造丸

来源:《部颁标准》。

别名:醒脑再造胶囊。

功用:化痰醒脑,祛风活络。

主治:神志不清,语言謇涩,肾虚痿痹,筋骨酸痛,手足拘挛,半身不遂。

组成:黄芪60g,淫羊藿35g,石菖蒲15g,红参12.5g,当归12.5g,地龙10g,三七10g,红花10g,粉防己10g,赤芍10g,桃仁(炒)10g,石决明10g,天麻10g,仙鹤草10g,槐花(炒)10g,白术(炒)10g,胆南星10g,葛棍10g,玄参10g,黄连10g,连翘10g,泽泻10g,川芎10g,枸杞子10g,全蝎(去钩)2.5g,制何首乌15g,决明子10g,沉香5g,白附子(制)5g,细辛5g,木香5g,僵蚕(炒)2.5g,猪牙皂5g,冰片5g,珍珠(豆腐制)7.5g,大黄5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密封。口服,1次1丸,每日2~3次。

宜忌:孕妇忌服。

九、痰迷心窍

1.牛黄清心丸

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痰迷心窍。

组成:真牛黄,犀角,羚羊角,辰砂,陈胆星,天竺黄,麝香,薄荷,雄黄,防风,冰片。

2.清心化痰膏

来源:《理瀹骈文》。

主治:郁痰、惊痰、热痰、燥痰、老痰,痰迷心窍,痰结胸,痰痫怪症百出者。

3.痰迷心窍灵丹

来源:《青囊立效秘方》卷二。

主治:痰迷心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zz/6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