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说到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很多人对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中央指导组成员、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回答记者问时曾经说:中医药防治瘟疫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鉴于早期防治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和疫苗,运用中医药防治瘟疫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提高免疫的作用,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近年的抗击SARS、甲流中,都已经证明了中医药的作用。正如中医常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者仁心
▉中医“坐堂”是怎么来的?
中医药店为何称"堂"呢?这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张仲景,汉朝名医,写出了《伤寒杂病论》16卷,创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都觉得他没有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就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并且不问政事,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药铺”和"药店“有什么区别
许志壮.
以前老北京人对这药铺和药店,不光称谓上有区别,而实际上这一字之差,也是有着根本不同的。1
药铺
大多数人称卖中药的药店为“药铺”,包括驰名中外的同仁堂,还有永安堂、千芝堂等。在离他居住的胡同半里地琉璃厂西口,北柳巷就坐落着一家药铺。那是三开间、四开门,窗明几净的中药药铺。来到药铺前,店堂上方黑底金字牌匾高挂,右手立柱上书:丸散膏丹;左手同样书写:汤剂饮片。还悬挂有药铺幌子,随风飘荡。迎门前檐还油饰苏式彩画。
推门迈步进得店堂,一股浓浓的中草药气味迎面扑来。木质地板干干净净,高高木栏柜擦抹的是一尘不染,这木栏柜是老北京话,也就是柜台的意思,那在木栏柜两侧,高悬刻花玻璃镜子。栏柜后面依墙而立的,是大大小小有上百之多的中药匣子。在最里手儿一张硬木方几,笔墨纸砚一字排开,一个小棉布包是“垫枕”。慈眉善目的坐堂先生端坐桌边,专为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切诊把脉,把脉时要将病人号脉的手放在这垫枕上。
医患双方经过诉说问病,先生心中已十有八九后,便持笔蘸墨,工工整整开出药方,病人可凭药方子抓药了。交上药方,店内的售货员,当然了,旧时还有掌柜、伙计之分,不过我觉得叫他们配药员也许更合适。话说这售货员抄起小杆秤立马抓药。药铺的铜盘小杆秤,秤杆星准,秤砣定盘,精致小巧,加上长期使用,光滑锃亮,是开药铺的重要器具之一。
一服汤药吃上十服八服的,需要一次抓齐,那样的话售货员在通长的栏柜台面上手脚麻利地一次全部铺上外包装纸,再续上一层衬纸,而后套用一句话——照方抓药。如果方剂中有一味是最后放入药锅煎服的“引剂”,也就是药引子,还会另外分开小包装。一服汤药抓齐后,在包装纸上是一堆一份的独立摆放,要由老师傅再逐一过目检查,没有任何差错后才可包裹起来。而药方则被折叠整齐插别在药包显眼之处。如果服药后感觉渐好,还可以照方抓上几服以巩固疗效。说到这里啊,我得说说抓药的抓字特别形象,当时啊,这位配药员打开各种药抽屉,真的一个一种药材一种药材的抓出来,而且称重的,所以,您看抓药就是这么形象。
那时,药铺的服务可称是一丝不苟,热情周到,比如会为抓药的人准备一个高粱秸手把细纱网的笊篱,这是过滤煎好的中药用的。在这个行业中从古至今推崇“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理念。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因为药铺卖出的是攸关人命的治病中药,称量讲究准星准钱儿,各种草药片剂必须货真价实,即便是微利也要做到童叟无欺。就以名扬海内外的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为例,这家药铺始终秉承“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的店堂祖训才延续至今,他经营的的六味地黄丸、牛黄清心丸、再造丸、女金丹等,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药效显著”而赢得大众。
看到这,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当时的药铺除了同仁堂,还有乐仁堂、鹤年堂、永安堂等,药铺一般就是卖药的,无论丸散膏丹还是饮片都有。但是这就有是不是货真价实的问题,一般好的大夫都对自己的处方有指定的药铺。
我要说的这个小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说某位大夫喜欢用麻黄,一般来说麻黄在一剂药中只能使用几分,最多不过一钱。这位大夫开始开了一钱麻黄,病人吃了以后还是不发汗,大夫加大到两钱,依然不发汗,开到三钱,已经到极限,还是不行。这大夫觉得病人必须发汗,就把麻黄开到五钱,这已经超乎用量了,医院这样加大剂量用药是要双签字的。于是吃了这服药就出了医疗事故,病人出大汗不止,乃至虚脱而死。后来家属告到官府,法院就对此进行了调查,问他这药是哪儿抓的,病人家属说一钱到三钱是在某某小药铺抓的,最后五钱的方子是到同仁堂抓的药。麻黄这药,就像一根根小草棍似的,在小药铺抓的是假的,他们是将炕席绞成了小段,看上去和麻黄一样,像这种“麻黄”就是吃一两都不会发汗。而同仁堂货真价实,抓药的不愿意抓,觉得麻黄量太大了,但大夫开的方子在那儿,又有大夫的双签字,也就给抓了真的麻黄,才致病人死亡。所以这不怪同仁堂,也不怪那位大夫,最后法院把那卖假药的药铺老板抓进了大牢。
21
药店
在老北京人眼里,药店多指西药商店。同样在琉璃厂东口路南也开着家药店,挂着“人民医药商店”的牌子,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位撰文的许志壮朋友印象中是销售西药。
玻璃柜台内干干净净码放整齐的药瓶药盒,粉剂针剂和注射器,以及常用的纱布、橡皮膏、碘酒、红药水,俗称二百二。器械小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大到牙科用椅、手术器械,让人感到神秘与新奇,套用“现代”两个字形容,恰如其分。有时遇到家中有人得病急急赶往药店,买来药片让病人服用。那时,无论什么用途什么作用的药片,完全可以拆瓶零买,售货员将药片一粒一粒的数点清楚后,装入小药袋内,这是对病人的细微关怀。同时,这样的药店都开设一个夜间售药的小窗口。无论春夏秋冬,子夜五更只要敲开这扇小窗户便会买到治病的药片,十分方便。
记忆中无论药铺还是药店,都为前来抓药买药的人们准备暖水瓶、搪瓷桶,装上白开水,店堂内摆着长条木椅,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想的周全,提供方便。京城老药铺绝活儿
北京市方志馆
古都北京,绵延几个世纪以来积淀了令人瞩目的丰厚人文遗产,老字号药铺当属其一。且不说众所周知的同仁堂,著名的老药铺还有多家,而且各具“绝活儿”。文中讲述了鹤年堂的“汤剂饮片”、万全堂的“银翘解毒丸”、千芝堂的“坐堂应诊”、德寿堂的“广告印刷厂”这四个绝活,下面我也是一个一个和您说。01
鹤年堂的”汤剂饮片
早年间老北京人都流传说:“要吃丸散膏丹到同仁堂,要吃汤剂饮片到鹤年堂”,可见鹤年堂的优势。鹤年堂加工炮制的汤剂饮片,确是选用地道药材,精心除去非药用部位,讲究质量,加工精细,深受名医信赖和群众好评。鹤年堂相传始创于明嘉靖四年,地址在菜市口,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原是明代严嵩花园中一个厅堂的名字,严嵩手书的鹤年堂匾流落到民间而成为这个药店的名字。鹤年堂开业后店门外悬挂的“西鹤年堂”匾额,相传是严嵩之子严世藩所书。民国以后,鹤年堂常与同仁堂并驾齐驱,曾有《旧都文物略》记载:“同仁堂、西鹤年堂药铺,皆数百年营业,声闻全国,近虽西药林立,即同仁、鹤年二家,于平市(即北京)四城设分肆无数,而购药者不约而同趋前门及菜市口两处。”02
万全堂“银翘解毒丸”
万全堂制售的中成药多为古代名医成方、验方,其中有据清代著名的瘟病学家所著《瘟病条辨》而制成的银翘散,制成蜜丸的银翘解毒丸,疗效颇佳,深受欢迎。前店后厂是万全堂的经营特点,后边以作坊式加工饮片及中成药,前店调剂汤方饮片、销售中成药。万全堂开业于明永乐年间,约有年历史,该店挂有出于民国十五年的一幅藏头对联,上下联第一个字相连即“万全”,上联是“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下联是“全球景仰名垂五百年”。03
千芝堂的“坐堂应诊”
千芝堂是旧京城中能自立于药铺之林的药店之一,老北京时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较早在千芝堂“坐堂应诊”。这种中药业于20世纪30年代实行的医药结合的传统,既方便病人就医买药,又宣扬了药店声誉,增添了知名度,扩大了业务,是病人、医生、药店均受益的好形式,深受各界好评。千芝堂中药店创建于明朝末年,据有关部门调查,该店的门面是明、清沿袭下来中式药店至年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家。04
德寿堂的“广告印刷厂”
德寿堂药店开业于清末民初,其创始人康伯卿原从事药材行商,常走访于各地来京的药商之间,推销药材与中成药。他头脑灵活,不仅自设制药场所,自选自购优质原药材,自制丸药,而且备有专门宣传自己产品的广告印刷厂,以多种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创名牌,经常在报刊或以海报形式宣扬,还不时向剧院、书馆赠送绣有中成药宣传字样的绸缎门帘等,这东西实用啊!你得挂在门上。这帘上绣的是德寿堂的广告,这样的话,您既用了,我也宣传了我的名号。跟现在好多的小卖部的门头,都是冰激凌的品牌给你提供的。遮阳伞都是汽水品牌给你提供的一样!这广告可以说是灵活多样,所以弄的北京城从上到下妇孺皆知,从而使德寿堂中药店名声远扬,销量大增。不光这样,当年清末民国在北京有什么了?铛铛车,就是有轨电车,现在没了,就前门有那么两列,属于旅游观光的项目。以前北京城有这种有轨电车,有一大铃铛,一早“当啷当啷”,所以北京人叫铛铛车,德寿堂呢,在这车身上也投放广告。现在公交车车身广告不新鲜,各位想想清末民国的时候就往车身投放广告,就可见这个经营者的思想是多么的前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