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呼吸内科专业副主任医师刘丽娟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健康到家》栏目组邀请,对“疫情期间如何防控人畜共患的呼吸道疾病”这一热点主题进行了专题直播。
节目中,刘丽娟与听众分享了人畜共患病的概念、患病的症状和特征、感染后如何治疗等方面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下,疫情期间该如何防控人畜共患的呼吸道疾病吧!
Q:什么是“人畜共患病”?
A:是指人与人饲养的禽畜之间自然传播的一种疾病。禽畜包括:鸡、鸭、牛、羊,家养的猫、狗、鹦鹉等等。这些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就叫“人畜共患病”。一般情况下,动物先行感染,再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给人类。常见的呼吸道人畜共患病有:肺炭疽、肺鼠疫、肺结核、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
Q:人畜共患病的症状和特征是什么?
A:发烧、咳嗽、咳痰、胸疼,甚至呼吸衰竭。若出现以上症状,又恰好有动物接触史,要及时就医。
Q:如果感染了“人畜共患病”,应该怎么治疗?
A:(以禽流感为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如果养殖户出现高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医院确诊是否感染了禽流感。禽流感主要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最主要的是进行抗病毒的治疗。
目前,抗病毒治疗有两种:(1)神经氨酸的抑制剂,(2)离子通道M2阻断剂。目前,推荐使用奥司他韦,比如达菲、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的抑制剂。用药最好是在48小时内。
Q:“人畜共患病”应该怎么预防?
A:勤学人畜共患病的预防知识。要知道宠物或养殖动物应该何时接种何种疫苗;还要了解不能和动物随意的亲吻、拥抱、一块吃饭,甚至一起睡觉,这些过度亲密的行为都是不卫生而且有害的。
注意食品安全。选取经过卫生部门合格检疫的乳制品、肉、蛋,并且提倡吃熟食,避免吃生的东西。比如尽量避免吃生蛋、生鱼,醉蟹等。
不要乱食野味和病死动物。不少从深山老林中捕捉到的动物,身体中可能就潜藏着一些不知名的病毒,一旦误食了含有病毒的野味,很有可能导致一些新型传染病的流行。一些病死的动物更是人畜共患病的祸根,千万不能吃。
Q:郊游遇到野鸟就会被传染疾病?
A:这种情况一般感染的几率非常小,别和动物凑得太近就没事。目前已知的病例感染以禽类接触或活禽市场暴露为主,大家到公园和野外接触禽类的机会较少,到公园游玩,因为空气流通性很好,即使偶尔鸟类感染H7N9,只要不是密切接触,感染禽流感的风险很小。但是,在公园、野外游玩时,建议大家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尤其不要过度亲近野生鸟类,如在野外发现生病或死亡的野鸟,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林业)管理部门。Q:禽流感期间土鸡蛋、鸡肉不能吃?
A:洗干净、煮熟了,放心吃。
食用煮熟的鸡蛋、鸡肉并没有感染风险。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1分钟以上或者56℃加热30分钟就可完全灭杀。
刘丽娟医师温馨提示,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防控要求戴好口罩、勤洗手,减少与外界接触,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医院找专业医生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