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慢性胃炎不是钱能解决的事量道原

所谓“上医治未病”,无病你治什么?未病用的着“医”么?换个角度看:上医如空气一般无形无存,“上医”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个幌子,是医术不精的挡箭牌。但现实中“上医”却又存在,所以要思考其存在的意义?

基于某些群体而言,学问越高,医术或许越孬;在中医界,《黄帝内经》似乎是最高学问的代表,而愚人的看法是内经只是一本书,书是表达思想的载体,是思想就存在主观意识,有主观意识就有错误成分。要知道思想之争与军事政治之争同样激烈,君不见各网络焦点总是呈吵杂互鄙、左右对立之态?

其实与黄帝学派同时期的还有扁鹊学派,最终黄帝派胜出,一山不容二虎,扁鹊派消亡。黄帝派胜在全面布局,而非单内容,就像当今市面上的好书或许不为人知,而匿迹,而另一些“不太差”的书得益于造势宣传却为众人所知。

天下哪有会治国又会写经书的皇帝?但冠其名曰黄帝内经就已经先入为主了,黄帝写的书谁敢反驳?以人性的极端看,黄帝派与扁鹊派应该是旗鼓相当的左右两派,如同当下的中西医之争,全为思维认知的极端化、人心非黑即白的站队所致。黄扁两派之争也非朝夕之事,定是经过历史的洗淘久而见胜负,最终能传世的只有其一,为人性所趋;以此看来,中西医之争必亡其一;从现状看与趋势看西医不可能亡,除非有一股强大的新思想突破出来,才可能扭转乾坤,使中西医二者并存,阴阳互补。

心静则根慧,古人虽灵慧,但灵气的背面是空间无限制,任意想象;反之现代医学建立在“眼见为实”的意识基础上,唯物世界中没有灵魂、没有空间,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古人不是神,你可把古中医思想看成精华与糟粕同存,你所引用的古籍文字不一定是精华,会讲内经的人不一定会治病,尤其是那些涛涛不绝的“养生专家”、“至高上医”,十有八九不会治病。

倘若会读书就会治病,天下到处都是神医了,神医烂大街还叫神医?倘若1-1=0机械式的调理身体以及所谓的阴阳平衡,养生治病就像制造产品一般简单,哪里还存在病痛?

此文要讲的中心是胃炎的调治,尤其是慢性胃炎已然成为常病、难病,很多患者屡次求医无果,颇费钱财精力,忧心恐惧继续恶化,甚感不安。好在病与症二者相对明晰,因此才做相对的概论,可以适合大部分患者。

以下内容稍显难懂,请君静心阅读,细细感受

首先要理解何为炎症?身体本是众多细胞之类的微生命聚合而成的“形态”,放大的看,微生命与人体好比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假如地球某处发生了规模性人口伤亡,从而侵入柴狗秃鹰、匪患流寇,就相当于身体某处规模性的细胞伤亡,或许也因此侵入细菌病毒等外界微生命。炎症之地相当于行为剧烈的焦点地区,因而过热、自然红肿,本为常事;因此西医的应对方法是:有菌杀菌,无菌也消炎,有痛止痛;而中医的应对方法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医道的理解,多数人一见到炎症就给出清热解毒、降火去温的答案。

中医之“术”还具一定的习惯性固化认知成分,比如跌打损伤,中医的第一反应是抹油搓揉、活血化瘀,这种方法复愈速度确实快,但常造成剧烈的疼痛感,而且有可能使伤情扩散,比如崴脚后若搓揉活血过度,可能会导致肿胀扩散至小腿与脚趾,这是负面作用的体现。而西医的固化思维是见到炎症就消炎,或者冷敷肿胀处,这种做法确实能阻止伤情扩散,并减少了疼痛,但最大的坏处是复愈过程长,且易留下后遗;比如冷敷过的崴伤可能在几年后都会偶发隐痛,全因为病根未除尽,如此结果若换做其它部位或器官可形成慢性病。外伤与内伤,外部炎症与内部炎症可有本质区别?不过疼痛感知的权限不一罢了。

与炎症相近的还有过热性“非炎症”,在皮肤上的表现为红而不肿,在脏腑的表现为单纯的热症,比如心火、肝火、肾火等,“火”仅仅是过热但未造成细胞伤亡,就像今天的人类匆匆碌碌、物质至上、无节制排放,一味的追求经济,地球已然上火。对单纯的上火施以降温即可,前文所云干眼症的调治方法就是比较单纯的清热降火。(根治干眼症)

人们很容易把过热上火与炎症混淆,炎症的复愈并非机械式冷补热泄以致所谓的阴阳平衡,而是一条波动的“道”。伤亡灾区本具一定热度是生命自救的体现,救死扶伤、重建家园、驱赶外敌之类的工作使众人忙碌不歇,这个时候天下大雪必然会阻碍人口的运动速度与动力,炎症依然不除,所以治疗炎症离不开正能量的维持或输入。

抱团取暖、热胀冷缩,生命之间遇冷则聚,聚则御寒,遇热则散、散则解热。本体组织细胞的行动并非自由而是被固定在一个小范围,若过度输入能量,细胞因热而亡。冷热的控制完全在于“度”的把持,度的依据是“道”,自古医不离道,道不离医,愚人要讲的是医道的真正涵义。

道医与医道:

讲道之前须插入一个概念:“道”非可治百病,道只是提供能量,而能量的输入不认对象,宇宙间任何生命与物质都可接收能量,输送给本体的同时也输送给了细菌,由于细菌具有独立繁殖的特性,其增长速度可能会高于白细胞(吞噬并消灭细菌的运动型细胞)的增援速度,能量很可能倒向细菌这一边,感染规模因此扩大,炎症加重,这种情况下能量等于起了反作用。

而轻微的、慢性炎症中的细菌具备一定的隐蔽性,或许已经伪装渗透到了内部,抗生素已无法应对,必须依靠本体的免疫力清除,能量就是对免疫力度的调控,而力度完全受控于温度,温度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如果能量是武器的话,武器不分敌我,但抗生素是援军,援军虽认敌我,但不能识别奸细,同样援军也不适合寄生于细胞内的病毒与少数类型细菌,因此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除非连本体一起毁灭,寄生型的病完全由能量处理。

总归而言能量治病适用于寄生型的病毒以及少数寄生型细菌感染,并且适用于独立繁殖型细菌的治疗收尾阶段。西医是分子现象治病,中医是单纯的能量治病,但中药里面也有分子功效的成分,只是古人没有能力分类,今人不懂得分类,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就是分子药物,应该属于西药的范畴,如今的中药分子化研究也是西药范畴,中药分子与西药分子只是来源不同而已,纯正的中药机制就是单纯的“道”的应用。

愚人在《量道》中以微观与宏观两面论述过物性、人性、天性、道性皆同出而异名。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本性决定其行为会产生“道”的运动态,而人性由天生,性造就命,故为天命;行为过程,命为结果。

“率性”即为率直本性,每个人的本性都出奇的一致,即为:追逐。“性与道”都体现着规律,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懂物性规律者为明智,不懂规律者胡乱作为而不吉利。

“食色性也”也是本性的意思,本性中包括食与色,色的广义理解是肉眼所见的花花世界,包含现代人狭隘的认为那种“色”。

问题的核心是道性运动态的规律如何?

运动即行为,行为由意识驱使,运动态其实是意识形态波动的反馈。举个例子:人在计划旅游时心潮澎湃,启程时趁兴百倍,一路上尽是满眼风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趋热趋高,直到临近终点时旅游的进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启点到高潮是慢慢堆积起来的,因此才一路上满怀兴致,总觉充实,一天都能过出两天的感觉;当进程终结时,高潮也至,高潮之后便有回落,回落的力道通常不会如启动时缓慢,而是归心似箭,败兴而归。其中高潮点就是道的“极变点”,亦谓物极必反,事态发展到极变点后必然一泻而下,是因意识的终结所致,心里马上想结束这件事了。

当然这仅是个例子,可能举的不太恰当,因为有些短程旅游并未使人产生终结的意识,直到回程时还意犹未尽。更形象一点的行为比如说登山,人也愿意一步步爬上去,但到顶峰后却少有人愿意原路折返,更想寻找捷径“一坠而下”,没有人一开始就想放弃沿途风光而一步登顶。

“道”就是如此,在时间轴推移的过程中,行为趋上,直到高潮而后极变,极变则下坠终结。

看看这与股市K线图何其相似?而股市是众人共同推进的“道”,可见个人之道与众人之道何其雷同?人性皆如此。

请君反思:如果进程一直不入高潮,哪来的终结?如果一直冷静何来启动?在冷态下细菌永远都静静驻扎在那块,伺机还会扩散;如果对慢性细菌发起一波接一波的运动道,使其经受高潮的刺激而后终结行为,或者放弃领地、甚至放弃自我,形于自杀,死于自己。人类能驱使微生命“入道”的唯一方法便是热量的输入,此谓免疫能力,自身杀菌。

胃炎的分类与对症

胃炎中十之八九会与幽门螺杆菌相关,不是细菌先进来后造成胃炎,而是受寒或伤损炎症后细菌才趁机而入,道理很简单:军队在薄弱时也会纳入土匪共同对敌,报团取暖;健康的体魄融不进这些外来物种。

胃炎的症状表现有多种,比如餐后反酸、烧灼,是贲门(食物进入胃腔的单向阀门)破损关闭不严导致胃酸上溢,以及胃体其它部位受损而受胃酸侵蚀之痛,一般会伴随细菌感染。平时的胃寒胃胀嗳气(打嗝)如果经常发生的话,也意味着细菌入内,至于寒、胀、嗳气、呃逆基本上与经络不畅有关,也可能是服用寒药过多、食醋过量、酸食过度、饮茶过浓过量所致。关于经络可参考《量道》第八篇:中医之本,一般来说胃寒之人需要保持手足暖和。

如果胃病来的急而猛,疼痛剧烈,首先要西医治疗,该消炎就消炎,该止痛就止痛;当症状缓解后就可辅以中药调治,或者视情况单纯的中医治疗。愚人的经验与感受是:微痛、泛酸、烧灼、寒、胀、嗝可以纯中药治疗最终能痊愈,不管是单纯的炎症还是并发细菌感染其治疗理念都是:热治冷调。

热治冷调的要点:

其中热治是注入热量使局部达到道的高潮,但热量也有上限,过限则导致病情扩散,一般而言出现口腔上火、便秘后就得停止能量输入,严重时还需来点降火食物(比如醋、微寒药)对冲热量;热冷交替,一波过去不行的话再来一波,起效未痊愈者再来一波,直到调好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冷调的度不可产生寒觉与痛觉。

1、热治的药物一般就地取材,红糖干姜水可视情况调制热值浓度以免刺激肠胃,受不起刺激的可换成桂枝+甘草煮水喝,药量无需过大,煮好的水味道温热不苦即可;无刺激感的还可吃点辣菜、喝点白酒,恢复的更快。症状轻者可用干姜+蒜头+大枣+红糖煮服,也可去掉干姜,热饮之后胃子里面火热温和而舒适,这种意识会帮助治病。

2、而单纯的鲜味食物更容易激发细菌的动力,饮之便胃寒,其实是细菌受谷氨酸刺激后大量繁殖而吸收胃腔的热量所致,但混合味道中带点鲜一般问题不大。调治期间以油+盐两味食物为佳,形成香香咸咸甜甜的味觉细细品来也不错。

3、除了药补食补外还有局部热敷的方法,局部热敷至少不容易使身体上火,可与药补配套使用,一般敷至泛酸或者不舒服的感觉即可暂停。以上方法对于轻微一点症状持续一星期保温不出现寒、酸、胀、痛觉,说明已大致恢复,可以适当开放饮食范围,持续十天半月后基本痊愈;中度症状者也就是三两月的事情。

4、另有运动出汗的方法,运动可助胃腔热量,发汗是一种冷却,不知不觉中就起到了热治冷补的作用。其实常年劳作之人很少得胃炎,即便受寒入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劳作喝酒之人反而容易造成单纯的胃热症,有甚者胃出血,只要平时适当控制胃温就能避免此类现象。反而视之,胃炎的发病率与运动量有一定的关系,久坐之人更容易患胃炎,司机与白领都是高发群体。

5、有时候单以药补或热敷输入能量还不够,因为消化能力衰弱,需辅以辟食相助,一般可以晚饭为基础,酌情增减,在能量补进时期胃不容易受饥饿。另外要摸索总结的是:热补的过程中不能产生明显的痛觉,痛觉的另一面是病愈的必经之路,过痛意味着病情正欲扩散,小痛、间隙痛、隐痛则无关其碍。

6、信手拿来都是药,例如红枸杞可作为后期养治之用,黑枸杞、红茶可做微调之用,香菜萝卜等食物入胃可产生大量气体,适量而用有利于经气畅通,胃气盛实。中药的识别以其味道为主,苦、寒、酸为凉药,辛、辣为热补药,甘甜为中可微补……

更多思维敬请读我的其它文章,以及《量道I》全书链接,这是个能量互补的世界,没有单纯付出不收回报的人,除非是另有所图…….

量道I》第二篇连载原子电著免费

《量道I》第三篇连载天涯原子电著免费

原子电

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gx/8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