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研究读书心得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仰望苍穹,这位知行合一的教育家,依然是中国教育最闪亮的的星。

记得二十多年前,在步入昆明师范学校校园时,看到一栋教学楼的墙体上赫然镶嵌着醒目的两行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办公楼的楼梯两侧,悬挂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时候,对陶行知先生知之甚少,只觉得这两句话那么朴实,没想过是谁提出的,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后来,随着师范教育的学习,对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才知道,原来,这两句话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随着对陶行知先生的认知越来越丰富,对这两句话也有了更多的认知。中师毕业以后,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揣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这次培训,读了《教育家陶行知研究》,联系工作经验,我对陶行知的许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社会改变仍未使先生的教育思想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下面就感受最深的方面谈几点感悟:

一、为师者须学高身正

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要有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先生说:“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身体力行的行动,来给学生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他一生中处处以身作则,坚持做教师的楷模、学生的楷模。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们有必要引领全校老师一起,做学生的领路人,学生学习的标杆,须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人生。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陶先生的教育生涯中,“爱”占很大的比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在中国大地进行教育实践的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没有斥责、训诫和空洞的说教,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孩子有着五彩斑斓梦想,他们是一群有着天真无邪,渴求知识心灵的花朵,对他们除了教学知识,教授技能,更应该给予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郭沫若把他跟孔子并称,“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董必武有诗云:“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斯人已去,但先生的教育思想光辉长存,他的“生活教育”学说于今日的我们仍大有启发,激励今天的我们为培育真善美的一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作者:陈绍平封图:源自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gx/8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