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保护动力受损与修复
原文摘自《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灿锐高艳红
编辑:李允
导致依恋关系创伤的因素:
1,母亲的心身问题:母亲若自己患有各种心理生理问题,无力激活大母神原型力量,也不能敏锐觉察到婴儿的各种需要,并给于及时的回应。母亲无法抱持滋养婴儿,也无法帮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临床中,母亲突然去世,患有产后抑郁症,自身有严重的“消极母亲情结”,正在闹离婚等情况常常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过母亲的问题又往往是代际传递的结果,她们也深受自己父母的影响。
2,母亲的性格特点:妈妈暴躁,天生不敏感孤僻执拗的性格特点也会妨碍婴儿的安全型依恋。这里的敏感性指母亲对婴儿的状态及婴儿发出信号的准确理解和及时反应的能力。
3,缺席或过早分离。在推动婴儿与母亲建立安全依恋的作用上,自性保护动力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过了关键期再给同样的刺激就没有持久效应。过了敏感期某种发展的可能还会出现,但培育更加困难。因此养育者的缺席或者过早的分离都会阻碍婴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频繁更换养育者也会有影响。
4,家庭因素。失业,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顾的质量,从而会破坏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养育者与婴儿的性格匹配程度也是对婴儿的安全依恋有影响。
5,婴儿自身的特点。婴儿先天的身体畸形,智力缺陷,聋哑,脑瘫难养型气质都会影响依恋关系的形成。
不安全依恋类型往往和母亲与婴儿的沟通方式相关。婴儿的自性保护性动力本能的指向母亲,但母亲因自身问题而无法抱持婴儿的需要并及时回应。为减少伤害,婴儿自性被迫主动选择以其他扭曲的方式来发挥其保护自我的功能,结果却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回避型的婴儿虽然内心痛苦,却因为过往的经验让他们从妈妈那里无法获得预期安慰,所以他们抑制了跟妈妈联结的欲望。
矛盾型婴儿由于妈妈对他们所发出的信号不能给予稳定的反馈,他们无法预期妈妈的反应,所以他们通过放大各种情绪来获得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