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剂科
张锦华
谈起古装剧似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药——毒药、堕胎药、金疮药,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说起的最常出镜的“蒙汗药”。说起来,就想起“窗边戳个小洞,吹进一阵白烟”的场景。那么到底什么是“蒙汗药”呢?古代麻醉药物又是如何应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那些神奇而有趣的麻醉药物。
古代史书医书中的蒙汗药古代的蒙汗药确实存在,其实就是麻醉药的一种,但究竟是什么组成仍存在争议。早在唐代,“蒙汗药”的应用就出现在《旧唐书》之中:安禄山在酒中加“莨菪子”,使契丹人昏迷然后杀害。而宋代《宋史》也出现了“蒙汗药”的配方:置曼陀罗花酒中,饮者
皆昏醉。在《水浒传》中,蒙汗药为推动剧情出现了高达17次。在古代,“蒙汗药”更多的是在历史与小说中进行演义。
明代梅元实的《药性会元》中首次明确写出以“蒙汗药”为名的药方:“羊踯躅……同它罗花和川乌、草乌合末,即为蒙汗药。”这里的它罗花即曼陀罗花。而在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资蒙医经》中记载了蒙汗药的配方:“闹羊花(羊踯躅)、川乌、草乌等10味药,极细为末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蒙汗药的概念和组成而不断变化着。当然,无论哪种组方的蒙汗药,在古装剧中它都让无数人中招,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失去知觉。
最早的古代麻醉药应用蒙汗药作为古代麻醉药在民间被不法之徒滥用的代表而被熟知,更因为各类小说而变得神秘。莨菪与曼陀罗的药物构成及蒙汗药的服用效果上还是很有研究意义的。古代麻醉药更多的作为医疗用途使用,其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这里的毒酒就是麻醉药物,就像古装剧中的假死药,先喝毒酒陷入假死状态,再吃解药就能苏醒。
古代麻醉药中的“明星产品”古代麻醉药中最有名的当是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了。麻沸散的问世比西方医学家用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年左右,《三国志》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麻醉药进行手术的记录,可惜的是华佗被曹操所杀,所著医书也在死前被他焚毁,因而麻沸散的配方失传。孙思邈的《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了可能的麻沸散处方: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也有猜测其中使用了乌头、附子、莨菪子、曼陀罗花等成份。
那些封存在历史上的古代麻醉药从战国时期麻醉药出现,元代麻醉药的高速发展,再到清朝麻醉药的衰退,中国古代麻醉药在古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尚书·说命》中记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缪。”;《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羊踯躅、大麻、乌头等麻醉药;《五十二病方》中的“令金伤毋痛”的方子;《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大麻的麻醉作用及用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整骨药”;《扁鹊心书》记载的“睡圣散”;《世医得效方》使用的“草乌散”;《本草纲目》麻醉所用的曼陀罗花、火麻花等;收载于《外科大成》中的“整骨麻药方”等。这些众多的麻醉药流传至今,或已失传,只在古籍善本中留下寥寥几字。有些籍籍无名,有些名声显赫,但每一种的麻醉药发明创新都是麻醉药史的进步。
用“蒙汗药”将人迷倒后劫取钱财不止是小说当中的故事,近年来也时有报道。三唑仑(又名海乐神)常被称为现代版的“蒙汗药”。口服无味,能够迅速溶于水和酒精,20分钟就迅速昏迷。为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国家早已引起重视,将其升格为一类精神药品而严格管制。
虽然“蒙汗药”在古代多是与犯罪一起出现,但中药麻醉的发展史还是值得深思的。希望这些古代麻醉药在药学工作者潜心研究之下,从中创造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而用于现代的临床治疗之中。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本文版权属于上海药讯,配图来自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海药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