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命期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蓬勃发展的中国麻醉事业受到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被迫停止或转向,只有军队麻醉以及针刺、中药麻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文革结束后,中国相继引进许多国外麻醉药品和精密设备,中国麻醉学迅速复苏。
中药麻醉。中药麻醉是利用中药所具有的麻醉作用来消除患者感觉,以达到缓解、消除全身或局部疼痛的目的。中药麻醉是用于临床疾病中出现的疼痛与手术治疗中的麻醉止痛。常用麻醉中药有洋金花、川乌、茉莉根、闹羊花、细辛、蟾酥、祖师麻、花椒等。
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针刺有镇痛和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原理选择适当穴位,在患者清醒情况下实施的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他是我国针灸学的一项新发展。
针刺麻醉与外交。“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邮票,“针刺麻醉”赫然在第一位。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共四枚“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邮票,选取4个典型项目,向世人宣传和展示我国六七十年代在医疗卫生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访华后数日,《人民日报》首次公开披露中国人“创造”了针刺麻醉技术,声称这项成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光辉范例”事实上,在外国代表团访华的例行参观中,针刺麻醉赫然在列,“针麻”和“乒乓球外交”一样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文化资源。
特护重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央就把针灸麻醉作为全国卫生站线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来——如果国家有战事,针灸麻醉可以在缺乏麻醉药的情况下,减轻伤员一些手术的痛苦。因此,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针灸麻醉的开展工作非常重视。尚德延、谢荣教授等麻醉领域先贤作为中央领导的保健特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年,北京、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逐渐开始实现将危重患者集中在专门设立的区域活病房内集中管理的发展模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