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有机会与一线年轻的爸爸妈妈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发现,年轻人对于孩子的培养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而年轻妈妈的焦虑更甚。我想,原因是复杂的,我无法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去做深入的分析与解剖,也提出不了年轻家长们满意的建议,仅谈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抛砖引玉吧!焦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发展,未来人才的标准与预期无法预判。社会发展实在太快了,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哲学家去评判,非我等凡夫俗子而言之,正因为如此,凡夫俗子是绝大多数,洞察未来,把握未来的人是极少数,我们需要有对未来明确预判的人,来满足大多数人对未来的信心与期许,而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许多父母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充满了迷惑、困顿、恐惧,也在情理之中了。二是教育的复杂性导致年轻家长缺乏理性认知。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中国如此,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教育的复杂性都不可能改变,在当今乃至未来,这种复杂都是无法改变的,只要有人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都将存在,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味口,这是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是矛盾性与斗争性的必然。认识不到这一点,焦虑必然存在。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矛盾的一面、斗争的一面,无法认清本质与未来向好的一面,由此滋生焦虑,情理之中也。三是少数年轻家长定位太高,用自我期许作为对孩子的要求。部分年轻妈妈,在女权解放,自我能力实现的前提下,有一种自我放大的放大的盲目,对自我的定位出现了虚幻,由此衍生出对孩子要求也对应放大的心理现象,尤其对于职场成功、事业有成的女性,更是觉得自身的优秀,而催生出自己孩子也必须优秀的想法,在此心理促使下,他们会认为自家孩子理应就是最出色的,于是,他们把太多的想法与渴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妈妈焦虑万分。四是部分年轻妈妈把自己的没有实现的愿望转嫁给了孩子。这些妈妈对孩子的期待特别高,一旦孩子表现不好,或有不如意的行为,妈妈们就会大动肝火。这些家长往往特别要强,自尊心不可触犯,对生活有过无限憧憬与向往,曾经勾画过无法想像的理想国,而现实并不是他们梦想中的状态,于是,他们极不负气,就把这一切转嫁给了孩子,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一切可能,均在孩子身上变成可能,于是,稍有不如意,焦虑自然来。五是教育的功利化严重,导致父母们视教育为“赢”之工具。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正确的读书观、价值观,越来越被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所取代,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名校、找好工作、过好日子。入则孝,出则悌,而亲仁,泛爱众,有余力,则学文。具有这样思想、境界和笃定的人越来越少,反之,读书就是为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偏离读书的终极目标,追求的是眼前的面子、生活的光鲜、利益的既得,而一旦有不如意者,就焦虑,甚至恐慌。六是极少数家长因不懂教育规律而焦虑。少数家长对怎样培养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成长规律是什么,在什么阶段应该怎样培养,从来不研究,不思考,在父母居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在孩子表现不理想、成绩有下降等情况出现时,父母就产生不满、焦虑、担心等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传染孩子,导致恶性循环。陷入不解的困惑。
如何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让自己享受着孩子成长的快乐,见证着孩子慢慢长大,不论东西,不问南北,无条件接纳孩子,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态度和善,一切顺其自然,可能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与快乐。这方面的思考,在今后的文章里分享。
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