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植物病害生防因子
最近有朋友通过后台问小微:“在以往的课堂上,经常提到一个词汇,叫做“生防菌”,那么生防菌是不是就代表所有的病害生物防治途径呢?”其实不然,“生防菌”只是病害生物防治的一类,我们把它称为病害生物防治因子,那么为让大家更详细的了解病害生物防治,今天咱们“细细品味”一下“病害生物防治因子”。
定义
病害生物防治因子(以下简称生防因子)是指可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潜在生物资源。其主要包括:微生物资源(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病毒(弱毒株系与噬菌体)、微生物代谢产物、抑菌植物提取物、生物多样性利用。生防因子有不同生防机制,可利用一种或多种生防因子防治不同的植物病害。以上生防因子的存在并且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巨大、广泛等因素。
生防因子-微生物
就病害生物防治而言,有益微生物就是我们的“生防菌”。这类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和病毒等。其主要控病机制为抗生、重寄生、竞争、溶菌、捕食、诱导抗病性和植物微生态调控等。来源于植物气围、根围、植物体内、土壤和水域。
气围微生物中的生防因子。其指附生或寄生于植物叶部周围的微生物,它们通过生防菌的防控机制进行治病。气围生防因子主要有酵母菌、木霉菌、锈生座孢菌、芽孢菌、白粉寄生孢等。
根围和土壤微生物中的生防因子。其指根系土壤区域内的微生物种群统称为根系有益微生物,它们能够与作物根系进行良好的“共存”环境,同时抑制和杀死病原菌。根围主要生防因子有:木霉菌、芽孢杆菌、粘帚霉、寡雄腐霉等生防菌。
植物体内微生物生防因子。其指病原菌能够内生于植物体内,可以被植物外围细胞包围,在内层进行病害是防治的病原菌。内生菌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主要生防因子有: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半壳霉属、叶点霉属、链霉菌属等。
海洋微生物中的生防因子。其指通过海域环境中提取的具有生防性能的微生物菌。如海洋芽孢杆菌、海洋细菌等,这些菌类不仅有生防特性,而且抗逆能力强。
微生物代谢物的生防因子。其指由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及有毒代谢产物。如:目前市面上大量使用的农用链霉素、井冈霉素、武夷霉素、中生菌素、宁南霉素等等,都是围绕微生物代谢生防因子而展开,进行人工合成的。常见的菌代谢生防因子有:木霉菌分泌的木霉素、胶霉素、抗菌肽、抗菌木霉毒素等。
生防因子—植物源提取物
关于植物源提取物的“杀菌杀虫”从古代就有记载和研究,就像“狗吃大豆会容易拉肚子”、“除虫菊上很少有虫子”一样,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排他性的主要原因就是植物中存在生防因子,能够通过分泌物或机体组织内部物质达到杀虫杀菌的效果。大部分抑菌植物资源集中在菊科、唇形科、木兰科、马兜铃科、蓼科、木犀科、百合科等等,具有生防意义的资源产物包括萜烯类(印楝素、苦皮藤素)、生物碱类(烟碱、苦参碱)、类黄酮类(鱼藤酮)、甾体类(番荔枝内酯)、酚类(银杏白酚)、多糖类(马醉木素、闹羊花毒素)等等等等。
如有不明确的或者疑问,欢迎留言或者电话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