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莫尔达斡尔人的变迁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14/4786951.html
医院订阅哦!

◆◆◆◆◆

《嫩水达斡尔》年2期“历史文化研究”

讷莫尔达斡尔人,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17世纪中叶,消失在20世纪中叶。在这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从形成发展到消失,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书写了他们的历史。对这一段历史了解的人不多,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一群体的过去。

一、达斡尔群体概念

  达斡尔族从外兴安岭、黑龙江北岸南迁后,主要居住在嫩江流域的中上游广大地区。居住在上游的一般叫巴特罕达斡尔,居住在中游齐齐哈尔一带的一般叫齐齐哈尔达斡尔。巴特罕达斡尔又分讷莫尔达斡尔和纳文达斡尔。清朝建国初期,为了巩固和加强边防,从达斡尔族抽调大批壮丁戍边,并常年驻守,时间长了,这些戍边人的后代就分别形成了爱珲达斡尔、墨尔根(嫩江)达斡尔、海拉尔达斡尔和新疆达斡尔等。

  二、讷莫尔达斡尔人

  在明朝的时候,达斡尔人分布在西起贝加尔湖,东至牛满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南岸的广大地区。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继而开始了征服统一黑龙江流域的战争,即征服北方几个少数民族的战争。到清朝初年,达斡尔和鄂温克等族各部相继归服清廷。此时沙皇俄国几次派兵入侵达斡尔和鄂温克等民族居住地,进行烧、杀、抢、掠。达斡尔等北疆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卓绝的反侵略斗争,做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达斡尔等族的人民反抗沙俄武装侵略的斗争,是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一页。当时清政府因入住中原不久,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北顾,不得已动员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迁居内地嫩江流域,以暂保北疆安宁。达斡尔族人民为避战祸,应清政府之命,迫不得已,痛弃家园故土,扶老携幼,渡黑龙江、越兴安岭,举族南迁至嫩江流域广大地区。嫩江流域自此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的聚居地。[1]

  自年开始,达斡尔族的南迁规模和迁居地域逐渐扩大,其中一部分达斡尔族开始向讷莫尔河两岸地区迁入。最初郭布勒氏(郭姓)首领吴莫迪及德都勒氏(德姓)首领率族迁至嫩江东岸讷莫尔河流域,随后吴力斯氏(吴姓)和索都尔氏(索姓)及部分鄂温克人也迁至讷莫尔河两岸。讷莫尔河横贯德都县(今改为五大连池市)和讷河县(今改为讷河市),由东至西,在讷河城南部几公里处流入嫩江流域。这些迁来的达斡尔人,从讷河县城十几里处开始,沿讷莫尔河北岸往东方向建了乌尔西格、博日多博尔科、霍洛日丹博尔科、莽乃博尔科、孔国、哈力、那音、塔文浅、斡都胡台、莫热、阔奇、莽乃、红果尔金、霍伊热格日、托木浅、索鲁斡日和阿彦等十七个屯子。河南岸从讷河县城东华里开始往东方向建了米勒特额日、杜拉苏勒、德都勒、温察热等四个屯子。[2]德都勒屯原址在五大连池市北郊几公里处,当地老乡称该屯为老鞑子屯。这里的德都勒、温察热、阿彦三个屯为德都勒氏;霍伊热格日、托木浅、米勒特格尔三个屯为吴力斯氏;阔奇为索都尔氏。索鲁斡日和都拉苏勒为鄂温克族,分别为杜姓和萨姓,其余十一个屯均为郭布勒氏。五大连池市和讷河市的区域分界线在红果尔金和莽乃屯中间,红果尔金离五大连池市约八十华里;莽乃离讷河市一百二十多华里,两屯相距十华里。这些从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下游南迁到讷莫尔河两岸定居的达斡尔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讷莫尔达斡尔人。

  三、讷莫尔达斡尔人的生活状况

1.自然环境

  讷莫尔达斡尔人居住在讷莫尔河两岸的中下游地区,清澈透明的讷莫尔河在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上象银色的彩带。由东至西流入嫩江流域。讷莫尔河以北约三十多华里外是小兴安岭群山,当时山上森林茂密,其中红松、白桦树和杨树居多。森林深处有貂、野猪、狍子、狐狸等多种动物。东北面是闻名中外的五大连池火山群,那里有号称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风景秀丽的五大连池风景区。泉水从地下几千米处往上流出,水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十几种微量元素,这正是人们游览、疗养的好去处。讷莫尔达斡尔人的居住处,正是南濒大河,背负群山,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之地。在这块黑得透亮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了十几代讷莫尔达斡尔人的子孙,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生产生活情况

  刚搬到讷莫尔河两岸时,由于战争和迁徙带来的巨大损害,使生产停滞,生活悲惨。在地无一垄、居无定所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一边重建家园,一边开荒种地,同时贡赋繁重,兵役不断,这使达斡尔人度过了极为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然而讷莫尔达斡尔人,自古以来也与其他达斡尔人一样,勤劳勇敢、多才多艺。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耕耘放牧、农林牧副渔全面经营的生产方式,按季节张弓射箭从事猎业生产;扬鞭放牧从事牧业生产;开荒播种、春耕秋收。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辛勤劳作,很快度过了难关,过了一段自给自足的较为安宁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清末民初大规模的招垦开荒,破坏了草场、牧场和林场,极大地减少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活动区域。更为甚者,反动军阀动用武力强占达斡尔人的耕地,抢走耕牛及农具,使达斡尔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3.民族关系

  讷莫尔达斡尔人长期和索鲁斡日、杜拉苏勒等鄂温克民族相邻而居的共同生活中,互学、互帮、互济、联姻结亲,结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这正是和其他达斡尔族不同的地方。

  清末,清政府开禁招垦,大批汉族农民涌入布特哈地方,定居在条件优越的讷莫尔地区,和当地达斡尔人成了朝夕相处的邻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共同的阶级命运,使各族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反抗压迫剥削,危难时互助、互救结拜为异族兄弟。分别多年后,还走亲访友,互相拜访叙旧。

  四、讷莫尔土语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法和蒙语基本相同。达斡尔语是达斡尔族全民通用的语言,由于历史的原因,达斡尔族以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全国几个地区,故在达斡尔语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方言、土语。在年召开的达斡尔语文科学讨论会上,根据达斡尔语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把达斡尔语划分为四种方言,即布特哈方言、齐齐哈尔方言、海拉尔方言和新疆方言。各种方言在语法、词汇等方面差别不大,只是在语音上有一些差异,但不影响相互间的对话交流。操用布特哈方言的人最多,主要分布在嫩江上游两岸地区。布特哈方言又分四个土语:纳文土语,即莫旗达斡尔人所讲土语;讷莫尔土语,即讷莫尔河两岸,讷河县和德都县达斡尔人所讲土语;墨尔根土语和爱珲土语。[3]下面谈谈讷莫尔土语和纳文土语的差异:

1.发音上的差异举出三个例子

  例1:汉文的“上哪儿去”译讷莫尔土语为“卡讷依其必协”(用汉字拼出),译纳文土语为“哈讷依其必协”。

  例2:汉文的“割(地)”译讷莫尔土语为“卡得背”,译纳文土语为“哈得背”。

  例3:汉文的“黑”译成讷莫尔土语为“卡日”,译纳文土语为“哈日”。

  从上面的举例看出,一个词汇的第一个字(或叫音节),在讷莫尔土语中发“卡”的音多些,而纳文土语中发“哈”的音多些。所以有的人开玩笑说:讷莫尔人说话就是kurkar(按汉语拼音念)很生硬。

2.对某些名词有不同的叫法

  如汉文的“芍药”、“乌拉鞋”、“仓房”、“大舅(母亲的哥哥)”,讷莫尔土语分别叫“瓦尔特克常”(用汉字表达)、“都地”、“乌日额格日”、“欧克”。纳文土语分别叫“教伦库”、“郭措日”、“卡喜依格日”、“那音查”。讷莫尔达斡尔人离开故土分散到各地,已有半个多世纪啦,很少用土语对话交流,所以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还有一些名词有不同的叫法,不一一举例了。

  五、从讷莫尔河畔走出去的英雄

  被誉为“达斡尔人之巨擘”的奇三就是我们要歌颂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是在布特哈地区少数民族向清庭纳贡貂皮的过程中形成的。达斡尔族向清政府贡貂,始于后金发动征服黑龙江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战争初期。迫于军事压力,初始贡貂属于表示归顺之意。自康熙初年,贡貂成为达斡尔族向清政府纳贡(人丁税)的一种形式。布特哈地区的男丁,不论官兵还是百姓,凡是身高五尺的每年纳贡貂皮一张。最初所贡貂皮由布特哈总管衙门收齐后,派员直接呈送。至雍正年间改为由黑龙江将军衙门在齐齐哈尔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楚勒罕”集会上选取。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协领等官吏乘选貂之机大肆刁难、敲诈勒索,将合格之皮划为等外,低价强购为己有,广大达斡尔族人民苦不堪言,布特哈猎民之冤屈已到极点。为了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在上告无果的情况下,布特哈副总管奇三(讷莫尔地区倭都台人)和佐领蒙库霍图林嘎(讷莫尔红果尔金人),在总管舍尔图及其他副总管的同意下,开列出将军、副都统等凭借权势欺压牲丁、勒索貂皮、贪赃枉法等八条罪状,写好奏折,于乾隆六十年私潜热河围场,八月十六日在清高宗自避暑山庄起驾路径处拦驾递状。后清高宗派兵部大臣福绥等前往黑龙江调查审理。经查实所告大部属实,后报清高宗,做出裁决:前任将军都尔嘉、明亮革职,将军舒亮降薪留职,副都统安庆监禁,协领那音太论绞,协领叙通嘎革职、鞭八十、枷二个月。

  由于奇三的告状,同年十一月清政府下令对布特哈地方管理等事宜进行了重大改革。

  以奇三、蒙库霍图林嘎冲闯皇帝仪仗,越级上告等罪革职,发配新疆伊犁充苦役,后死于木尔色大岭。奇三不畏权势,冒死为民请命,深为人民群众所敬仰,被誉为“达斡尔人之巨擘”[4]奇三深知拦驾递状,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是为了解救百姓,冒死为民请命,表现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被发配到万里之外的新疆伊犁充苦役,艰难度日,最后死于他乡,死在何地?葬在何处?谁能知晓!他们这一去,牵连了家属,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之生活难以维持,后代难以生存。不知奇三家属及其后代情况;而蒙库霍图林嘎的家受到的冲击不小,就从红果尔金屯的家谱看,他是第六任佐领,走时有弟弟叫树生,儿子叫蒙库巴图,家谱中这二人名下空白,说明无后,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消失了!奇三事迹可歌可泣,按应树碑立传,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好在民间传颂,誉为“达斡尔人之巨擘”。现在又有莫德尔图先生出版了达斡尔语版的“奇三告状”乌钦剧本,给逝者以肯定,对后人以鞭策。达斡尔族人民是不会忘记这位英雄的!

  六、讷莫尔达斡尔人的搬迁

  讷莫尔达斡尔人的搬迁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到中华民国初年。清末,清政府开禁招垦,大批内地农民、工匠、商人涌入布特哈地方。而嫩江东岸的讷莫尔地区,因放禁较早而首当其冲。移入农户大量毁草、毁林开荒,部分达斡尔村屯的土地、牧场、林场被抢占破坏,达斡尔人传统的牧、猎、渔等农业生产受冲击。民国以后,该地区相继实行县制,捐税繁多,加之民族矛盾阶级压迫日益加剧,社会治安混乱,盗匪猖獗,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难以维持,不得不相继举村迁居莫旗、鄂温克旗等地[5]。首先迁出的有德都勒、温察热、塔文浅、哈力等屯的大部分人。德都勒一部分搬迁至讷莫尔安特额屯(后来建的屯,离塔文浅十六华里),另一部分搬到巴彦旗满都呼浅东部十几华里处建了新德都勒屯;温察热搬迁至满都呼浅等地;塔文浅搬迁至莫旗的凯阔和怪勒等地;哈力搬迁至莫旗阿尔拉屯北五华里处建了哈力新屯。随后搬迁的还有莽乃屯,一部分搬到满都呼浅东部建立了新莽乃屯,另一部分搬迁到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等地。博尔多伯尔科等三个伯尔科搬迁到莫旗的伯尔科、拉力浅等屯。

  第二个搬迁时期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时期,讷莫尔达斡尔人,在侵华日军部队的眼皮底下,深受其害。年夏,讷莫尔地区发生了恶性传染病,不到半个月就死了百余人,这就是日本侵华部队细菌屠杀的铁证。在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黑暗的法西斯统治下,田园荒芜,生产停滞,经济衰退,人丁日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逃难,讷莫尔人又继续北迁,迁到新建的巴彦旗(后并入莫旗)境内。这时北迁的有莫日屯、阔奇屯、红果尔金屯、霍依热格日屯。莫日屯搬迁至今莫旗满都呼浅屯东二十多华里处新建了莫日屯;阔奇屯搬迁到莫日屯东部建了新阔奇屯;红果尔金屯的一部分搬迁到莫旗的哈力浅屯,另一部分搬迁到新莫日屯的东南面建了新红果尔金屯;霍依热格日屯搬迁到莫日屯北面建了新屯。索鲁斡日屯搬迁到莫旗的格根台等屯;杜拉苏勒及其他村屯的达斡尔人陆续搬迁到莫旗各地安家落户。

  这些新建的屯,饮用水水质不好,严重缺碘,克山病连年突发蔓延,使当地人们家破人亡。有的年青人得大骨节病,病魔缠身,丧失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伤寒病等传染病广泛流行,难以控制,造成一家超半数死亡。就这样这几个屯的人没待几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离开那里搬迁到莫旗的开化浅、哈力、新肯屯等地。

  第三个搬迁时期是三年困难时期。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苏联逼债,政府浮夸,农民缴公粮后,口粮所剩无几,处于极度饥饿,无法维持生活。还在讷莫尔地区的达斡尔人,投亲靠友到条件较好的莫旗等地安家落户,度过灾年。到此为止,讷莫尔达斡尔人全部离开了生息三百余年的故土。

  还有一类迁出人员,即被清政府提升、重用而到北京等地供职的人员。(1)内蒙地区早期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郭道甫的先祖奎苏,于清雍正十年(年)以军中武官之职奉朝廷之命,由讷莫尔莽乃屯移戍呼伦贝尔。[6]据郭克兴著的《黑水郭氏世系录》记载,郭布勒(莽乃)家族家谱第三代人阿那保“乾隆四十年”由马甲驻京,改隶京旗,曾任都统、内大臣等。末代皇后婉容的曾祖父长顺(曾任吉林将军等职)的父亲阿勒锦是由讷莫尔莽乃屯进京,任京旗副都统等职。[7]从讷莫尔地区走出去的还有郭布勒氏红果尔金屯的人,在家谱中第六代图门巴雅尔的七个儿子和十一个孙子曾都在北京供职;还有两个分支的第八代七个人也曾在北京供职,大部分任统尉,也有任副都统等职的。[8]据乌兰察布市德久荣提供:在他们德都勒屯的家谱中,多处用红色方形框圈点出,在清代进北京、承德等地供职人员的名字,其中也有任将军等二品高官的。

  在清代,讷莫尔地区的各姓氏、各屯的人,在北京供职的人不少。由于掌握的材料有限未能全部写出。这时进京供职人员的后代,多数都还在北京,但绝大多数人已失去联系。现在讷莫尔地区找不出几个达斡尔人。年我在五大连池疗养之机,特意前往我的出生地红果尔金屯(现在叫团结大队,也叫红花基屯)回访,见到一位和汉族结婚的郭布勒氏莽乃屯女士,她有六十岁左右,达斡尔话说得很好。据她说:在讷莫尔地区很难再找出达斡尔人。

  先人已去,山河依旧。原来的屯落名多数还保留着。从讷河市到五大连池市,路过一个一个的屯落,在村牌上写着大博尔克、小博尔克、孔国、哈力、塔文浅……这些多么熟悉可亲的屯名,感谢汉族同胞的深厚民族情,给我们保留了回忆和追思的平台。作为讷莫尔达斡尔人的后人,我们不会忘记故乡故土,不会忘记祖辈,有机会定能前往给祖辈的墓地献花、敬香、敬酒,以祭拜祖先!

注释:

[1]铁林嘎主编《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简称莫旗志),年版页。

[2]《莫旗志》-页。

[3]《莫旗志》页。

[4]《莫旗志》页附录。

[5]《莫旗志》页。

[6]呼伦贝尔达斡尔学会苏勇。

[7]《达斡尔人进北京居住的历史》,毅松著。

[8]郭布勒哈拉、红果尔金屯家谱,年。

  作者简介:蒙和托布,男,达斡尔族,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德都县红果尔金屯,郭布勒哈拉,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在内蒙古一机集团从事技术工作到退休,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张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b/5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