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补骨脂素能否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103/4321516.html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助产学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主要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外周静脉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心音的产生,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3.了解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①咳嗽反射;②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熟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胆汁的性质、成分及小肠液的作用。
3.了解咀嚼的作用及吞咽反射,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近端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及其保持。排尿反射。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肾素分泌的调节。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3.了解测定清除率的意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异常。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中耳的功能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熟悉眼的折光系统与简化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脑电图的波形。
3.了解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上述重要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2.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3.了解妊娠的过程(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分娩。
第二部分《助产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助产专业的内涵、助产职业暴露及防护。
2.熟悉助产相关理论。
3.了解助产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展望;助产人文关怀与伦理;助产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解剖及功能;骨盆各平面及径线;骨盆倾斜度。
2.熟悉骨盆的构成、分界及标记;骨盆轴;骨盆底。
3.了解骨盆的类型及特点;女性生殖器官的血管、淋巴及神经;生殖器官的邻近器管。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掌握卵泡发育与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退化;卵巢所分泌的性激素即雌、孕和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熟悉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下丘脑、垂体和卵巢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
3.了解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其它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章妊娠生理
1.掌握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妊娠期母体的生殖系统、乳房、循环系统的变化。
2.熟悉蜕膜的组成;胚胎的发育;胎儿各阶段的发育特点;妊娠期母体的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特点。
3.了解卵子受精、受精卵的输送与发育、着床的过程;胎儿生理特点;妊娠期母体骨骼、关节和韧带、皮肤、新陈代谢的变化特点;妊娠期母体的心理变化。
年河西学院专升本护理学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主要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外周静脉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心音的产生,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3.了解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①咳嗽反射;②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熟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胆汁的性质、成分及小肠液的作用。
3.了解咀嚼的作用及吞咽反射,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近端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及其保持。排尿反射。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肾素分泌的调节。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3.了解测定清除率的意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异常。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中耳的功能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熟悉眼的折光系统与简化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脑电图的波形。
3.了解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上述重要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2.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3.了解妊娠的过程(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分娩。
第二部分《基础护理学》50%
医院和住院环境
1.医院物理环境的具体要求;各种铺床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医院的社会环境及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医院的概念、性质、任务、医院的组织机构。
第二章入院与出院病人的护理
1.掌握入院和出院护理工作内容、分级护理的适用对象和护理要点;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和担架运送法。
2.熟悉入院的程序。
第三章舒适与安全
1.掌握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与实施方法;疼痛病人的护理措施;医院常见安全意外的防护措施。
2.熟悉舒适与不舒适的概念;不舒适的原因及护理原则;疼痛的性质;病人安全意外的一般处置原则。
3.了解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疼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病人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临床医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50%
绪论
1.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2.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4.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6.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肌学
1.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2.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3.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三章概述
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2.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第五章呼吸系统
1.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2.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章泌尿系统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2.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2.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3.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4.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5.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6.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第八章腹膜
1.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2.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3.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第三篇脉管学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2.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第十章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脾的功能。
第四篇感觉器
第十一章视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2.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3.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第十二章前庭蜗器
1.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2.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3.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第五篇神经系统
第十三章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四章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康复治疗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50%
绪论
1.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2.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4.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6.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肌学
1.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2.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3.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三章概述
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2.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第五章呼吸系统
1.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2.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章泌尿系统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2.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2.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3.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4.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5.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6.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第八章腹膜
1.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2.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3.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第三篇脉管学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2.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第十章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脾的功能。
第四篇感觉器
第十一章视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2.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3.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第十二章前庭蜗器
1.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2.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3.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第五篇神经系统
第十三章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四章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第十五章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外形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能;脑干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丘脑腹后核的纤维联系;下丘脑的组成,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端脑的分叶及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机能区的位置和功能,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2.熟悉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机能;脑各部的区分;第四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和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间脑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侧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3.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概念,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小脑三对脚的名称、位置及纤维成分;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功能;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边缘系统。
第十六章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头面、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
2.熟悉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锥体外系的组成及机能概念。
3.了解听、平衡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第十七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位置、交通情况与内容物;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2.熟悉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终池位置及临床意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脑的屏障。
第十八章内分泌系统
1.掌握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了解胰岛、胸腺、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第二部分《康复功能评定学》50%
第一章总论
掌握: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熟悉:康复评定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了解:康复评定的概念、对象、意义和作用。
1.1.康复评定概述:康复评定学是研究障碍和潜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1.2.康复评定的方法:定性评定:肉眼观察和问卷调查;半定量评定:分为若干个等级或阶段;定量评定。
1.3.康复评定的内容:康复评定是评定患者的躯体、精神、言语和社会功能,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躯体方面:上肢,下肢(包括步态),关节,肌肉(含痉挛),脊柱与脊髓,协调与平衡,感觉与知觉(含疼痛、失用症、失认症),反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性功能等;②精神方面:智力测验,性格测验,情绪测验,神经心理测验;③言语方面: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检查,言语失用检查,言语错乱检查,痴呆性失语检查;④社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质量等。
1.4.康复评定的实施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SOAP法,即:
S(subjectivedata主观资料):患者个人的主诉材料、症状;
O(objectivedata客观资料):患者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
A(assessment评定):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P(plan计划):拟订处理计划,包括有关进一步检查、会诊、诊断、康复治疗和处理等的计划。
1.5.评定的注意事项:
1)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
2)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3)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
4)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患者的疲劳。
5)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性。
6)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
7)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
8)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中止,并查找原因。
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
掌握: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熟悉:正常姿势及其评定,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了解: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2.1.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2.2.正常姿势及其评定: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2.3.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侧面观,正常颈曲和腰曲度介于3~5cm之间,1)头向前倾斜;2)胸脊柱后凸驼背;3)平背;4)鞍背;5)胸部畸形:扁平胸、圆柱胸、鸡胸、漏斗胸、不对称胸;6)骨盆后倾;7)骨盆前倾;8)膝过伸;9)膝屈曲。后面观:1)头部倾斜;2)肩下垂;3)肩内旋、外旋;4)脊柱侧弯;5)骨盆向侧方倾斜;6)骨盆旋转;7)扁平足;8)高弓足。前面观:1)下颌骨不对称;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3)髋外旋、髋内旋;4)膝外翻;5)膝内翻;6)胫骨外旋;7)胫骨内旋;8)拇外翻;9)爪形趾。异常姿势的影响:肌肉和韧带失平衡、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继发性功能障碍、诱发疼痛。
2.4.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第三章心肺功能评定
第一节心功能评定
掌握:心功能分级、心电运动试验。
1.心功能分级:
2.心电运动试验:
1)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2)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律失常、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3)心电运动试验的种类:按所用设备分类(1)活动平板试验:活动平板(Treadmill)试验又称跑台试验,其是让受检者按预先设计的运动方案,在能自动调节坡度和速度的活动平板上,随着活动平板坡度和速度(运动强度)的提高进行走-跑的运动,以逐渐增加心率和心脏负荷,最后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2)踏车试验:坐位和卧位踏车试验(BicycleErgometer)等为下肢用力的试验,用于下肢运动障碍者的手摇功率计(臂功率计)试验为上肢试验;(3)便携式运动负荷仪;(4)台阶试验;按终止试验的运动强度分类:(1)极量运动试验(maximalexercisetesting):极量运动试验可按性别和年龄推算的预计最大心率(-年龄)做为终止试验的标准。适用于运动员及健康的青年人,以测定个体最大作功能力、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2)亚(次)极量运动试验:运动至心率达到亚极量心率,即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年龄)的85%或达到参照值(-年龄)时结束试验。此试验可用于测定非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3)症状限制运动试验:运动进行至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症状、体征、心率、血压或心电图改变等)为止。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用于冠心病诊断,评定正常人和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4)低水平运动试验(lowlevelexercisetesting):运动至特定的、低水平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为止。即运动中最高心率达到~次/分,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次/分;最高血压达mmHg,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40mmHg;运动强度达3~4METs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此法目的在于检测从事轻度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耐受能力。低水平运动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或心脏术后早期康复病例,以及其它病情较重者,作为出院评价、决定运动处方、预告危险及用药的参考。
4)运动试验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2天内)、药物未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引起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心律失常、严重动脉新狭窄、未控制的症状明显的心力衰竭、急性肺动脉栓塞和肺梗死、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相对禁忌证: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和同等病变、中度瓣膜狭窄性心脏病、明显的心动过速或过缓、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流出道梗阻性病变、电解质紊乱、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传导阻滞、严重动脉压升高、精神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不能配合进行运动。
5)运动试验方案、结果及意义。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针灸推拿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35%
绪论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第一章阴阳五行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熟悉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点;
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主要功能。
2.熟悉精、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
3.了解精、气、血、津液常见的主要病理表现。
第四章经络学说
1.掌握经络的概念,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2.熟悉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第五章体质
1.掌握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分类及特征。
2.熟悉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3.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1.掌握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和各自的致病特点;
2.掌握疠气和七情内伤等病因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4.掌握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基本病机。
5.熟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的致病特点和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其他病因的致病特点。
第七章病机
1.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2.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3.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4.内生“五邪”的病机;
5.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第八章防治原则
1.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等治则的应用规律。
3.了解中医学预防为主和疾病防变的思想。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药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2.熟悉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3.了解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
3.了解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2.熟悉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大肠内消化,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3.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2.熟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了解睡眠的时相,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卵巢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2.了解男、女性激素的作用。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药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2.熟悉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3.了解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
3.了解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2.熟悉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大肠内消化,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3.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2.熟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了解睡眠的时相,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卵巢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2.了解男、女性激素的作用。
第二部分《药理学》50%
一、绪论
1.掌握药理学的定义,药物的概念,药物和毒物的关系与区别。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与内容。药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
2.熟悉研究药物的有关学科介绍,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3.了解古代药物知识的累积和流传,近代药理学的发展及变化趋势,我国药理学的研究现状。新药的概念,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1.掌握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的概念。首关消除、肝肠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肝微粒体酶,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意义。药物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概念及意义。
2.熟悉药物转运的基本规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及意义。药物的生物转化。
3.了解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1.掌握物作用与药理效应,兴奋与抑制,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的概念;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治疗的概念。副反应与毒性反应的产生条件,区别和预防。量效关系的概念。药物的效价与效能的关系。质反应与量反应的关系。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的概念。受体、配体概念。亲和力、内在活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的概念。
2.熟悉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的概念。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作用机制的种类。受体的特性。
四、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掌握不同给药途径药物产生效应的速度比较。年龄、性别、遗传异常、病理情况、心理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安慰剂的概念。致敏反应、耐受性、麻醉药品、习惯性、成瘾性、依赖性的概念。合理用药原则的基本要求。
2.熟悉极量的概念。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
3.了解缓释剂、延迟释放剂、持续释放剂、控释剂的概念。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掌握传出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其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命名、分型及功能。
3.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组成。
六、胆碱受体激动药
1.掌握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2.熟悉毒蕈碱中毒的抢救药物。
3.了解毒蕈碱和烟碱的毒理学意义。
七、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1.掌握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掌握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原则。胆碱酯酶复活药的作用特点。
2.熟悉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一般特性,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了解胆碱酯酶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吡斯的明、毒扁豆碱的作用特点。
八、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1.掌握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2.熟悉与阿托品相比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特点。
3.了解阿托品合成代用品:后马托品、尤卡托品、托吡卡胺、溴丙胺太林的特点。
九、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1.掌握以琥珀胆碱和筒箭毒碱为代表的两类肌松药,其作用特点以及中毒的解救。
2.熟悉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定义、特点。琥珀胆碱、筒箭毒碱的作用特点、主要用途、不良反应和注意点。
3.了解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十、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掌握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间羟胺、多巴胺、麻黄碱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2.熟悉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特点,多巴酚丁胺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3.了解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分类及体内过程。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招生考试小学教育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二、专业代码:
三、考试目的
全面考核普通高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有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
专业课考试包含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内容。
(一)教育学(占60%)
1、《教育学基础》(占30%):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
2、《课程与教学论》(占30%):课程与教学论概述、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课程概论、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发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概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心理学(占40%)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教育、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动机的激发、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及其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五、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水平,共30分。
(二)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能力,共40分。
(三)判断题: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考查学生对相应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共20分。
(四)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原理的分析和说明能力,共40分。
(五)论述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共40分。
(六)设计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30分。
六、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的题约占3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50%,难度较大的题约占20%。
七、参考书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3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3、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招生考试旅游管理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二、专业代码:K
三、考试目的
全面考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主干课程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考察其对旅游管理学科中《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基本知识点和理论方法的掌握情况。
四、考试范围
专业课考试包含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三门课程内容。
(一)旅游学概论(占50%)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旅游者概念与类型、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旅游资源概念与分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业(旅游产品、旅行社、饭店、交通、景区)、旅游市场细分、国内外旅游市场特征与趋势、旅游影响(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政策与法规(占20%)
旅游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者相关法律制度、旅行社法律制度、导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旅游安全法律制度、出入境及交通法律制度、食品法律制度、住宿和娱乐法律制度、旅游资源法律制度、旅游纠纷处理法律制度。
(三)导游基础知识(占30%)
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与文化常识(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建筑、园林、饮食文化、工艺美术)、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中国自然与地理常识、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
五、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区分能力,共50分。
(二)判断题:涉及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导游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共20分。
(三)名词解释题:涉及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对旅游专业词汇的理解能力,共40分。
(四)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旅游学有关原理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共40分。
(五)论述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共30分。
(六)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旅游学、旅游政策与法规的有关原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20分。
六、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七、参考书目
1.李天元.旅游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2.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专家编写组.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年版.
3.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专家编写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年版.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生物科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二、专业代码:
三、考试目的
全面考核普通高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有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
专业课考试包含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内容,分数各占50%。
五、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30分。
(二)选择题:40分。
(三)判断题:20分。
(四)简答题:40分。
(五)论述题:40分。
(六)计算题:30分。
六、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的题约占3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50%,难度较大的题约占20%。
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物化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熟悉生物化学的研究范围;
3.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了解核酸的种类和分布,核酸的一般性质,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分子杂交;
2.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
3.掌握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4.识记核酸的变性、复性、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分子杂交、Tm、回文结构等概念。
第三章蛋白质化学
1.识记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的等电点(PI)、肽键、氨基酸残基、α-螺旋、β折叠、结构域、简单蛋白质、复合蛋白质、盐析、盐溶、电泳、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等的概念;
2.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及等电点、变性与复性的原理及紫外吸收的性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理;
3.熟悉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氨基酸的分类、重要的天然寡肽、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一般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分类和蛋白制剂的应用。
第四章酶
1.识记全酶、酶的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别构效应、同工酶、可逆性抑制剂、不可逆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米氏常数、酶单位、比活力、酶的国际单位等概念;
2.掌握酶的作用机理、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提纯;
3.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了解酶的分类和命名。
第五章糖的分解代谢
1.识记糖酵解、丙酮酸脱氢酶系、三羧酸循环、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磷酸戊糖途径等概念;
2.掌握糖酵解和TCA循环的化学历程、化学计量及调控、丙酮酸的去路;
3.熟悉糖酵解、TCA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历程;
4.了解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第六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识记生物氧化、电子传递链、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磷氧比、解偶联剂等概念;
2.掌握生物氧化的过程和方式、电子传递链的功能与组成、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偶联、线粒体的穿梭系统等知识;
3.熟悉氧化磷酸化的机制、解偶联和抑制作用;
4.了解其他末端氧化酶系统。
第七章糖的生物合成
1.识记光反应、暗反应、卡尔文循环、C4循环、光合磷酸化、糖异生等概念;
2.掌握糖异生的化学历程及关键酶的调控、糖酵解和糖异生的互补调节;
3.熟悉糖原的合成过程;
4.了解光能的吸收、转变和同化力的产生、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第八章脂类代谢
1.识记脂肪动员、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β-氧化、α-氧化、ω-氧化、酮体、酰基载体蛋白、Refsum’sDisease(雷夫苏姆氏病症)、肉毒碱穿梭系统、柠檬酸转运系统、酰基载体蛋白(ACP)、脂肪酸合酶(FAS)等概念;
2.掌握偶数碳原子脂肪酸的β-氧化化学历程和能量计算;
3.熟悉脂肪酸的α-氧化和ω-氧化途径、乙醛酸循环、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过程;
4.了解动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脂肪代谢的调节、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第九章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与转化
1.识记泛素、氨基酸代谢库、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尿素循环、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苯丙酮尿症(PKU)等相关概念;
2.掌握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能说出氨的来源与氨的去路、氨的转运、α-酮酸的代谢转变;
3.了解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由氨基酸衍生的其他化合物。
第十章氨的同化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识记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s)、一碳单位的概念;
2.掌握氨甲酰磷酸的合成途径、谷氨酸的形成途径、Gln的形成途径;
3.熟悉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硝酸还原作用、草酰乙酸来源和去路;
4.了解氮素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一般途径、各族氨基酸的合成及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1.识记核酸酶、限制性内切酶、痛风、自杀抑制作用、Lesch-Nyhan综合症、乳清酸尿症等概念;
2.掌握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分解、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3.了解核酸的酶促降解。
河西学院年普通专升本招生
农学专业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了解考生在高职高专阶段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考察考生能否适应农学本科专业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考试针对专科阶段综合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学和土壤肥料等课程。主要考核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试题中《植物学》部分为分,《土壤肥料》部分为分,总分分。每一部分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较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题占50%,较难题占20%。
三、考试内容
《植物学》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1.细胞、原生质、原生质体、细胞器的概念,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组成和功能。
2.无丝分裂的概念,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期的特点,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3.组织、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概念,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4.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器官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单、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特点。
3.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4.单、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5.春材和秋材或早材、晚材、边材、心材和树皮的概念。
6.单、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7.一些常见食用植物的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
第三章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心皮和复雌蕊概念,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
2.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花粉粒的发育过程,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和发育过程。
3.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4.种子的发育过程。
5.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种子的基本结构,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
6.果实的类型和特点。
7.世代交替概念和被子植物生活史。
第四章植物类群
1.种的概念和植物分类的单位,植物学名的概念及双名法的构成。
2.世代交替的概念,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类型及特征。
第五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
1.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十字花科、豆科、芸香科、菊科、茄科、唇形科和葫芦科主要特征。
2.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的主要识别特征。
参考用书
陈忠辉主编.植物与植物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7.
《土壤肥料学》
绪论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演变
1.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成土矿物的定义、种类及其代表矿物,成土岩石的种类及其代表岩石,岩石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2.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剖面的定义和各个土壤层次。
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
1.土壤的组成,常用的土粒分级制、质地分级制有哪些,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调节途径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土壤生物的种类、对土壤及其植物的作用
3.土壤水分的划分、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计算、土水势及其划分,土壤水状况调节,土壤空气组成及其通气机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因素、特点及其调节。
第三章土壤基本性质
1.土壤胶体、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2.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的热量状况。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1.土壤形成过程与分类。
2.盐碱土、干旱土、高山土。
第五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管理
1.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3.施肥与植物产量、品质的关系。
4.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
第六章大量元素肥料
1.氮素的营养作用,氮肥的性质和施用。
2.磷素的营养作用,磷肥的性质和施用。
3.钾素的营养作用,钾肥的性质和施用。
第七章中、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
1.掌握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诊断和判断方法,
2.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应注意的问题。
3.复混肥料的含义、表示方法、类型、优缺点。
第八章有机肥料
1.有机肥料的定义、特性、作用,
2.厩肥的性质和施用,
3.堆肥、沤肥的性质、原理。
4.绿肥种植的意义、种类和利用。
参考用书
郑宝仁,赵静主编.土壤与肥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招生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升本”考试主要是测试专科或相当于专科层次的考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本科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针对专科阶段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范围涵盖《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两门课程。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专升本出题的要求,试题难易度比例分配为:较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试题中《植物学》部分为分,《植物保护学》部分为分,总分分。
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考试课程及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两门课程。
《植物学》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1.细胞、原生质、原生质体、细胞器的概念,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组成和功能。
2.无丝分裂的概念,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期的特点,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3.组织、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概念,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4.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器官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单、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特点。
3.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4.单、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5.春材和秋材或早材、晚材、边材、心材和树皮的概念。
6、单、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7.一些常见食用植物的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
第三章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心皮和复雌蕊概念,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
2.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花粉粒的发育过程,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和发育过程。
3.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4.种子的发育过程。
5.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种子的基本结构,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
6.果实的类型和特点。
7.世代交替概念和被子植物生活史。
第四章植物类群
1.种的概念和植物分类的单位,植物学名的概念及双名法的构成。
2.世代交替的概念,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类型及特征。
第五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
1.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十字花科、豆科、菊科、茄科和葫芦科主要特征。
2.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禾本科、百合科主要识别特征。
参考用书
张守润,杨福林.植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植物保护学》
第一章病害概述
1.病害、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定义
2.病害症状类型。
第二章病害的病原
掌握常见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形态特征;
第三章病害的侵染与传播
1.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2.流行规律与预测预报方法。
第四章传病机制
1.掌握抗病性概念及种类、抗病机制;
2.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第五章病害防治原理
1.掌握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方法
2.掌握小麦三大锈病、玉米瘤黑粉、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症状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第六章昆虫学概念
掌握昆虫与其他动物区别。
第七章昆虫的形态结构
1.昆虫体躯的体向、体段、体节。
2.昆虫各体段结构,头、胸、腹、体壁的结构与功能。
3.昆虫的内部器官。
第八章昆虫的生物学
1.昆虫的繁殖方式;
2.昆虫个体发育过程,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特性。
3.昆虫变态及类型。理解休眠和滞育的区别。
4.昆虫生活史、世代、化性概念。
5、昆虫习性和行为,休眠与滞育。
第九章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1.气象因子对昆虫影响;
2.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第十章昆虫的分类
1.掌握昆虫分类依据,昆虫纲分目数量。
2.重点掌握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分类主要目、科鉴别特征。
第十一章农业害虫防治技术与策略
1.害虫综合治理、植物保护方针。
2.农药剂型、农药使用方法、合理使用农药;
第十二章作物害虫综合治理
1.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2.蚜虫种种类及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3.红蜘蛛的种类及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参考用书
1.吴郁魂,刘丽云.作物病虫害防治(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毕璋友,檀根甲,李萍著.植物病害防治技术[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