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原来古代也有ldquo肥宅

前两天,“宋朝”快乐肥宅水上了微博热搜。

我们今天就拓展一下这个话题:谈谈古人们的“快乐肥宅水”,看看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

最通俗的办法应该就是喝井水了。在现在一些郊区村落中,深井之下的水不仅纯天然无污染,且即使天气再热,水温也是清凉舒爽,毫不逊色于冰水。在井水中冰镇的西瓜也格外清凉,一口水井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冰箱!

关于井水冰镇西瓜这一方法,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就提到:“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

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词。

当然,除了“浮瓜沉李”的方法,古人也有不少的夏日饮品来解暑,一起去了解一下。

1

春秋时期

“冷饮”最早的记录可能在春秋时期。

《楚辞·招魂》“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归来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这里的“挫糟冻饮”有学者认为就是“冰镇过的酒”。

2

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时期,宫廷中有一种很高档的冷饮是用“走兽泉英”:(乳汁)、水果、蜂蜜等与雪混在一起制成的“雪糕”。

脑补了一下:“走兽泉英”大概就是就是牛奶蜂蜜水果冰吧。

3

唐朝

到了唐代,因为唐朝的开放包容,各民族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因此出现了更多种类的消暑饮品。

此时,冰激凌的前身出现了:

唐代《大业杂记》里说“夏有酪饮、乌梅饮、加蜜砂糖饮”,可见羊、牛、马等的乳制品“酪饮”已经产生了,这就是“冰淇淋”的前身。

唐朝较为出名的消暑饮料还有——饮子。

“饮子”系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当时长安街头“饮子店”很多,和今街头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根据“饮子”的做法推测,可能就是果浆或者凉茶吧。

4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华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消暑饮料的品种也随之发展。

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这种凉水并不真是水,属于果汁类饮品。其中“浆”是一个大类,“渴水”是另一个大类。

浆指的是直接制成的冷饮;而渴水则是先从水果里面提炼出浓稠的精华,类似于今日的果酱。

《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还记载了宋朝的饮品:除了寻常饮品外,还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再放凉,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冰雪冷元子”是用黄豆和砂糖做的,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生淹水木瓜”比较简单,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

除了以上那些饮品,还有一些听名字猜不出是什么的饮料:沈香水、苦水、江茶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姜蜜水、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等。

“雪泡缩皮饮”,又称“缩脾饮”是一种主治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等状况的食物。具有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痢的功效。它是由干葛、乌梅、砂仁、草果、炙甘草、扁豆熬制成的水。

宋代的许叔微编写的《类证普济本事方》,记载了杏酥饮的配方——“杏仁、欵冬花、前胡、半夏、五味子、麻黄、柴胡、桑白皮、人参、桔梗,右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七分通,口服。”

以上两个听起来比较像凉茶。

而乳糖真雪则更接近现代的夏日消暑甜品:乳糖真雪是以白砂糖和牛乳、酥酪、碎冰为原料制成的,应该是比较接近冰激凌的口感的。

5

清朝

六七十年代,国内进口了一种由荷兰制造而有气的水,因为当时很多人民都不会英文,只知道这些汽水是从荷兰来的,他们就称他为荷兰水。

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

除了荷兰水,清代人过夏天还会吃“冷饮冰”。

“冷饮冰”就是现在“冰棍”的前身。

在《红楼梦》中,还记载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等饮料。

玫瑰露的做法与今日大致相同,玫瑰用糖腌渍后用水冲泡,而木樨露则是今日的桂花露,以桂花腌制冲泡而成。

看了这么多“冷知识”,是不是想吃点冰冰凉?小编忍不住,这就去安排了!

本文转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g/10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