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老说家教语言数学关乎孩子学业根基

寒假来了,孩子开始了与爸爸妈妈朝夕相处的日子,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对于爸爸妈妈来说,也应该是一段全身心陪伴孩子而感受孩子成长的幸福时光。对于3—6岁的小朋友们来说,回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亲密无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弥足珍贵,将成为小朋友们一生幸福的底色。

寒假生活,小朋友们除了精神与心理的需求能够获得满足外,其实,也是爸爸妈妈对孩子实施有效知识教育和培养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机,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实施有意识,而孩子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知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然,这需要有幽默、有趣味、有童心的爸爸妈妈,因为,3—6岁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游戏、体验、操作为主,如果遇到一个说教、古板、过于严肃的爸妈,很难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有效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靠灌输和机械的说教,效果只是一时的,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一、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敢说、愿说、想说、会说、能说。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一个孩子语言丰富,就会思维活跃,语言丰富的孩子,交际能力相对也比较强,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在同伴中容易得到拥护,成为孩子王,因为语言丰富的孩子,脑袋瓜子灵活,点子多,又善于和同伴交流,所以容易成为孩子王。这是年轻的爸爸妈妈要高度重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原因。家庭里,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有以下方法。

(一)经常和孩子做家庭语言游戏。如比赛说绕口令,比赛物品归类,比赛讲故事等,还可以比赛听故事,一方讲故事,另一方倾听,看谁听的多。比赛过程中,爸爸妈妈有时有意输一次,让孩子有信心,也要有时赢,培养孩子接受输的概念,懂得善待失败。

(二)建设家庭小舞台让孩子表演。每个家庭不妨经常在家庭里让孩子扮演老师,家长扮演学生,或让孩子扮演戏剧中某个角色,让孩子充分表达表现,为了激发孩子兴趣,角色也是可以互换的。试想,一个孩子在家庭里从来没有担当过什么主角,没有充分的表现过自己,又怎么能够在社会上勇敢地表达表现自己呢?

(三)营造民主的家庭语言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好好说话的氛围,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每个人在家庭中说话都自由、自信、自主,不被轻视与打压,这样民主的语言氛围,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境,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获得心灵的自由,语言表达的自信。同时,作为父母,还要有意识的鼓励孩子喜欢说话、愿意说话、大胆说话,在0—6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唠叨,多言多语,比黄金还珍贵(当然,这种唠叨,不是简单的重复),爸爸妈妈要经常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多说,而孩子长大以后,父母的话多了,在孩子看来就是垃圾,孩子们就不愿意听了。

(四)为孩子建设家庭阅读书角。培养孩子从小喜欢书本,喜欢阅读,特别是爱上经典,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里不仅有爸爸妈妈耳濡目染的语言熏陶,孩子能够顺畅的用生活中的语言进行交流,而又能从阅读中获得一些精练、经典的句子,在交流中运用,不仅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要,而且从小就有幽默感,情趣感,有超过一般儿童的高度,那么,这个孩子的语言自信就会越来越强。我一直主张要给孩子建设家庭阅读角,一张书桌、一个书架、一把椅子、一盏台灯、一幅激励孩子的画、一盆绿植、有一些藏书、经常有儿童喜欢的新书、有一个属于孩子书屋或书角、有一个喜欢阅读的爸爸妈妈(如果爷爷奶奶也喜欢阅读则更好)、有人陪伴着阅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在爸爸妈妈的膝盖上养成的),那么,这个阅读环境就够了。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描述的是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另外,我想加上“记和译”两个能力,忆就是记忆,要培养孩子学会和喜欢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华章佳句,经典名篇等,充实孩子的语言储备。“译”就是孩子对一些标识的解读能力,今后对古文用现代文翻译的能力,外语与中文互相翻译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在家庭里,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地加强培养。

二、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让孩子拥有数学、储备数学经验。帮助孩子学习数学,家长朋友们要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数学是上小学以后的事情,等到孩子上小学了再学不迟。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或者说在0—6岁这个阶段,家里从来没有数学意识的训练(这种训练更多的可能是无意识的),那么这个孩子未来学习数学一定是困难的,这就是许多孩子上小学后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的原因之一。如果要孩子到小学后,学习数学有兴趣,需要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幼儿数学教育。不过,这种数学教育不是如小学一样,直接进行加减乘除,而是以游戏、操作、体验等方式,也是在与父母生活中,不经意的回应、对话、交流或有意识的培养中逐步积累的。

(一)自然情境下学习数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进行的数学学习。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轻松地感知,体会,学习数学。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的作用,就是在家庭里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令孩子感兴趣的数学环境,让孩子通过摸摸、看看、尝尝、比比、听听、试试、做做等,感知数学,成人只需要回应,鼓励,表扬,肯定孩子就够了,不需要当作一件太大的事,非得要一个正确的结论,或过于强化孩子是在学习数学。

例如吃饭的时候到了,给孩子说一下,看看今天有几个人?(4岁左右的时候)去帮忙拿一下筷子,看看要几双?(5至6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可能会错,错了就错了,不要当回事,经常这样要求孩子去尝试,自然就会了,随着年龄增长,难度也要逐渐加大。

如,问孩子几岁了?孩子本来六岁了,他会说:六岁了,要求孩子用伸手指头的方式回答,孩子不一定会,假如孩子伸的是5根手指头,父母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数一数,和孩子一起发现,还差一根呢。然后,适当强化一下,1至6的点数就够了。

又如,一家人吃苹果,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让孩子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假如有三个人,引导孩子思考:怎么办呢?然后带领孩子把苹果切成三份。建立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概念,也为孩子未来学习分数做准备。

这种自然状态,特别强调孩子自发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父母的回应特别重要。例如,孩子如果主动说:爸爸,我吃了三颗花生。爸爸的回应可以是:哦,宝宝不错,你确实吃了三颗花生,并伸出三个手指头。

又如,爸爸和孩子一起玩积木,孩子说:爸爸,这里需要一个正方形。爸爸可以回应到:是的,宝宝观察的好认真,这里确实需要一个正方形,那么,你找一找,正方形在哪儿呢?

这样的案例太多,就是需要父母做一个有心人,让孩子是在无意识中学习。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不是有意设计的,也不要强求孩子一下子就正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孩子就会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让孩子非正式学数学。这种学习不同于前者,也不同于小学专门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吧。也就是说,不是专门事先为孩子设计好的数学学习,而是在孩子自发活动中,往往遇到了数学方面的问题,或根据成人的经验,在某些重要时机,成人觉得可以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强化的时候,而生成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

例如,一个3岁半的孩子,在家里拿了两个小球,一个球是红色的直径约有15厘米,一个球是蓝色的直径约有8厘米,发现孩子在那里比大小,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问,哪个球大呀?哪个球小呀?然后,去找一个更大的,如大篮球,让孩子把三个球进行比较,并和孩子一起,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又由小到大进行排列。还可以引导孩子用手势比划一下,大篮球有多大,红色的球有多大,蓝色的球有多大。帮助孩子建立大小相对性的概念,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经验等(这种转化是不需要说明的,就是抓住机会,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小、高矮、长短的变化的活动,孩子有这些方面的足够的体验就行了)。

又如,我们发现一个4岁多的孩子,已经很熟练地能够数数,能够点数到50了,或者更多了。孩子在家里很有兴趣的数积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参与进去,与孩子一起数,并适当加大难度,带领孩子数到,也可以拿5个积木,和孩子玩游戏,让孩子观察好有多少个,然后让孩子闭眼,父母拿掉两个,让孩子猜猜爸爸妈妈拿走了几个,还剩几个?也可以在5个积木中偷偷加几个,让孩子数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增加了几个,变成了几个等等。关于数的合成与分解,未来的加法与减法,就是要有更多的类似这样的体验活动。

生活中的幼儿数学太多太多,也需要父母做有心人。幼儿数学包括数的概念、量的概念、空间和形状的概念、逻辑推理的思维训练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数学领域的幼儿学习,均是用的感知一词,如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数学最重要的就是珍惜幼儿生活,在生活中创造丰富的、令孩子感兴趣的数学环境,或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孩子对数学有充分的感知、体验,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为孩子今后学习数学准备一座巨大的数学经验宝库,请注意:不是纯知识性的宝库,而是经验,是通过孩子游戏、操作、体验而建立的,并非通过小学化教学而获得的。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讷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g/5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