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年5月5日,公益慈善学园与敦和基金会共同举办第32期敦和·雅集活动,本期主题是“体验式慈善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邀请了敦和·善识计划项目专家和部分一期项目资助教师共19人以线上会议方式参与到“体验式慈善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议题的分享和交流中。本文为您来自呈现公益慈善学园志愿者邓敏讷的分享,主题是《体验式慈善项目设计和运营的挑战》。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已经分享嘉宾审阅。正文
各位老师好,我叫邓敏讷,今天是以善识计划学园的志愿者身份做分享,我之前的主要工作经历一直是在公益慈善领域,在NGO也工作过,做过非营利部门相关的研究。刚刚两位分享嘉宾其实已经从一线的实践和研究上提供了一些很详实的洞见,我的分享主要是从体验式慈善项目的运营和设计的角度来分享一些我的观察思考,然后也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今天的讨论提供一些素材。我的分享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体验式慈善这个名称带来的一些困惑,二是我看到已有实践中关于项目可持续性的一些思考。首先我想从体验式慈善的中文译名开始,experientialphilanthropy的定义在国外已经相对比较明确,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结合到他专业的学术知识和技能去了解社会问题,认识公益组织,并且进行一个资助决策。我认为体验式慈善是一种比较聚焦、系统的教育方法,而且它的体验是偏重在对于捐赠行为的体验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也收获到学术能力和公民参与能力两方面的提升,跟我们现在对于新素养教育当中提出来的社会性发展,其中沟通合作的能力、公民责任与公民参与的这些能力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现在在国内推广体验式慈善教育,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一件事情。其实我接触到体验式慈善这个词是去年年底,我当时在几大搜索引擎上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搜索,可以给大家分享两个例子,在搜索引擎当中搜索中文的“体验式慈善”会出现的排名比较靠前的一些信息。像第一张图,它是说到上海开设了一个叫体验式慈善超市,就是把超市当中的一些设施,比如说货架设置成了80厘米这样的高度,因为这个高度是残障人士日常当中最常接触到的高度,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健全人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也能够体验到残障人士的一些生命经历,以此来推动平等。右图的是一个新闻报道,是宣布中国首家体验式扶贫慈善信托的建立,他说的体验式扶贫,其实就是指把信托的委托人带到贫困地区,让他们进行参访,去体验当地的民俗民生。从这两个报道当中可以发现,他们所说的体验式慈善偏重在一种基于同理心,对于弱势群体或者受众群体的一种认知的提升。尽管说最终这样的目的和体验式慈善一样,都是推动公民对于慈善的参与,但在方式和偏重上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认为说英文的名词比中文的体验式慈善是一种更精准的表述,而是希望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当我们在使用一个在汉语的环境当中已经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意思的名称时候,它是不是会为之后的一些项目开展带来额外的释义工作。当然很大的一个可能性是随着我们项目的不断推广,原本比较模糊的“体验式慈善”这个词它会被重新定义,与我们希望能够传达的内涵——体验慈善捐赠决策课程——更为匹配。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已经有的这些语汇当中,选择一些更直观的表达,比如说体验式捐赠,或者说刚刚大家都有提到的“在捐赠中学习”。但究竟哪种更合适,需要结合这个项目的运营和推广当中的一些实际因素来考量,也希望之后跟大家做更多的讨论。第二个维度是关于这个项目的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项目机制的可持续性,另外一个是关于项目资金的可持续性。在机制上来看,我更希望能够听到老师们的建议,因为体验式慈善项目本身它涉及到的多方伙伴关系,比如说像是基金会、校方院系、公益组织和学生,在这里面教师是这些机制能够得以运行的一个核心,明确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得到怎样的支持跟激励,对于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知道这些需要的支持和激励,有哪些是能够在项目的设计跟运营中提前考虑和提供的。因为我之前为学园做了一些关于体验式慈善的案例整理,主要是在美国这边,有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的校园契约组织的介绍。校园契约组织是一个旨在推动服务式学习的美国高校联盟组织,在全国甚至各州还有一些高校都有办公室跟联络处,他们提供了一些主要的支持,包括有技术支持和平台的搭建,能够推动这些教师们的交流。另外还有一件他们做了很多年的事情,就是把服务式学习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制度化,最初他们是把服务式学习纳入到正式的课程表,因为这样做可以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这样的话参与服务式学习,就不再是一项需要额外付出时间跟精力的课后活动。另外,校园契约组织就一直努力在让院系和学校的管理层能够对服务式学习这件事情有更多的支持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