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成吉思汗的燕子
侯马
在成吉思汗庙的大门横梁上
有许多燕子的泥巢
为此我特意去了内蒙古宾馆
因为它的大堂里有一块木牌
上面介绍了成吉思汗的来源
是因为天上飞来一只彩鸟
它的鸣叫声就是成吉思
成吉思
我看到泥巢有燕子进出
但更多的泥巢住了麻雀
我喜欢与穷亲戚来往的鸟儿
说不定这就是成吉思的含义
臧棣:
诗的本事取材于日常经历,这也是现代诗一再申明的想象力视域。一个历史胜迹的游览,对一个内心敏感的生命来说,足以撬动人生的波澜壮阔的思绪;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如何精敏地取舍的问题:从大处着眼,可以延伸史诗的视野;从小处入手,意味着要格外留神那已拿在手上的叶子不能离眼睛太近。本诗中,诗人的目光聚焦于看似不起眼的平常物:燕子的泥巢。而这一取材的眼光,却包含着巧妙的深意,它刚好和成吉思汗的名字的来源有关。但假如仅仅是这种关联的搭线,还不足以成就一首诗的象征脉络。诗人还必须调动脑海里翻涌的意义的旋涡,从多重思绪里抽绎出最精微的想象力的火花,将语言的最后的击打给予已烧得彤红的文本。“麻雀”和“穷亲戚”之间的隐喻关联,可以被视为这几下击打,最为精准的也是最有力道的修辞锤炼。另一方面,光有缜密的诗思,也不行。还必须对诗歌语言的效果有清晰的判断力。本诗中,诗人采用修辞策略,风格类型上看似简洁,却隐含着富有分寸感的拿捏。朴素的词语,线性而缓和的记叙语调,反而与诗人犀利的人生感悟构成快与慢的相互映衬。诗的结尾,“说不定”这一语气词,可以说用得最富有启示性;它将人生的感悟中两种对立的向度:对奇迹的向往与对平凡的洞察,重新糅合在了生活的片段之中。听上去,像是推敲的口吻,但已包含内心最深邃的倾向。
随意美
侯马
在科尔沁城市的上空
云神感觉天空有点凌乱
她整理了一下
一道远出目力的金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红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青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黑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灰色的云
其他的
就交给这远出目力的天空
安琪:
反复读,会读出一种神异的视觉效果,一层一层的云,依次按金色、红色、青色、黑色、灰色堆叠,一层高出一层,有一双手在布置、安排它们,那就是云神的手。在内蒙古,神无处不在,这一片广袤大地,最不缺的就是神,人烟静谧的所在,没有世俗之气的干扰,最宜神居。风有风神,云有云神,风神负责把云吹乱,云神则负责整理天空的乱云。此时,太阳出来帮忙,为云们镀上五色光芒,太阳在诗中并未现身但它通过颜色告诉了我们它的存在。我曾多次在内蒙看到过壮阔瑰丽的夕阳铺满大半个天空,我无端地认为,诗人诗中的美,即为夕阳之美。寂灭之前的辉煌总有种奋不顾身的味道,一定要把最为惊艳的那一瞬留给你。于是,一道之上又加一道又加一道……一直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了才无可奈何地放弃继续堆叠,却还是不忘提醒你,“其他的/就交给这远出目力的天空”。全诗十行,六行用到“远出目力”,这是诗人自己发明的一个词,用以形容视野之不可及。你永远看不透、也看不到内蒙浩瀚无垠的天空深处,那里,是云和太阳的故乡,它们互有默契,这天地是它们的,它们也不为了被看见,就只顺着自己的感觉,一心只想把自己的世界整理得齐整一点。可是有一个诗人偏偏看见了,看见了也就看见了,他偏偏还要写将出来,并且还故意用了一个题《随意美》。这诗人也太不顾及云神的良苦用心,哪里是随意,这内蒙天空的极端之美,全然来自造化的有意,绝非偶然。必须说明的是,全诗第一行其实已经交代了具体的地点科尔沁,但我却一直在行文中用内蒙是因为,就我所到过的内蒙各地(包括科尔沁),所撞见的夕光中的云层它的瑰丽和诡异,它的震慑人心,都是一样的。
潘维:
“自然之力”直接作用于现代诗并非常态,侯马这首诗恰恰体现了这点。境界上接近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乐观版的。显然,它像史诗的片段,瞬间的视觉意识。但我感觉最微妙的是作者对神性的把握。
立冬的瓦片
陈勇
北方的清晨是被一阵冷风掰开的
瓦片上的蒿草,顶不住这凛冽的蓝天
就像没来得及收割的胡须
在一面镜子里,变成了时间的卧底
这时序的闹钟不早不晚
我是独守在你屋檐上的那只留鸟
那些不愿凋零的秋风
可以在我的羽翅里打开归宿
或者,找一块长草的屋瓦
逗留并喂养那些难以寄寓的乡愁
但我的乡愁又过于沉重
像树梢上的积雪,像你眸中的月光
清冷的月光,还在继续加深孤独的颜色
我在冷风中叼啄自己的羽毛
我还以为那里能随时翻出你的印记
好比冬天来了,瓦片上仍不肯撤离的蒿草
李建春:
陈勇的抒情,能带上特别的个人体验乃至身体的印记,这常常体现为一种修辞的偏离或溢出。“北方的清晨是被一阵冷风掰开的”,注意“掰开”的动作感。以及“收割的”胡须、时间的“卧底”,给深情可喜的语调造成的粗粝效果。“那些不愿凋零的秋风/可以在我的羽翅里打开归宿”的直观、短路感觉,是汉语思维特有的。“或者,找一块长草的屋瓦/逗留并喂养那些难以寄寓的乡愁”,精确的意象,通过精准的动作,抵达抽象的“乡愁”。“像树梢上的积雪,像你眸中的月光”,非反复提炼不可得。“我在冷风中叼啄自己的羽毛”的“叼啄”,听上去像“雕琢”,也的确是“雕啄”的缓慢、期待感觉。“瓦片上仍不肯撤离的蒿草”对依恋的隐喻,虽不奇特,但妥贴,深沉。通过对他的用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久经磨炼、深情徘徊的诗人,他的“情味”是可以逗留,期待着回应的,不是单向的自我表达。他的抒情总是在造境的过程中实现,是心物双向融炼的过程中,反复的偏离、回归,使之带上诗人的体温,带上对时间和风物的独特体认。陈勇的诗,隐约可见诗词的涵养,却又是当代人的“心、情、意”,他走的是李少君主张的“心学”的路子。
乏味如扇子扇动
冯晏
空气静谧,强光抹去房屋、街道,
一只流浪猫退出台阶。
城市退出移动,
绿色还未返回被季节抽空的树,
被风吹低的草。
昆虫翅膀在水雾里钻孔,
乏味如扇子扇动。
听力越来越密,从沙沙声退出。
音频重复着加快,
逐渐突破细胞壁、耳膜,
远与近连成一片。
江畔退出流水声,
脚步如悬空。
车辆退出发动机轰鸣,
轮毂如悬空。
心脏退出咚咚敲门声,
活着如悬空。
一条船在午后慢慢飘,
沿着冥想水域。
万物倾斜、散落,退出定位。
一直为抵御消极在屋顶修复视觉的手,
退出祷告。
刘波:
在《乏味如扇子扇动》中,日常似由一次次回放的慢镜头构成,蒙太奇瞬间的变化被诗人在观看中放缓了速度,从而延长了时间的流逝感,我们停下来,可以想象和体验事物彼此退出时的画面与声音。从观看、倾听到记忆的释放,再到文字的组合,精确描绘的生活变得相对具体,而溢出日常的那些思索带上了飞翔之感。冯晏善于将惯常的生活经验置于现代性的审视中进行变形,然后不断内化为语言的创造和理性的认知。
这首诗是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常态,整体上并非深不可测。从安静出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空间的位移:猫退出台阶,城市退出移动,由远及近,从视觉到听觉,再到感觉,所有的退出最后还是要回到内心,而退出既像解脱,也是一种能量守恒。诗人记录下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逃离”,是对自己感受力的检验,她由外向内靠近预设的定位,退出终至于尘埃落定。诗人一直在试图书写内心的寓言,而诗意如何生产?有的退出可能是不经意间发生,有的则是长久等待的结果,它们被组织到一起,构成这种罗列式的呈现,动与静的转换所产生的张力,在近于排比的语言表述中一次次强化了诗意的起伏、递进。思绪之船在冥想的水域“慢慢飘”,最后收回到身体,手“退出祷告”,意味着仪式的完成。这些自然而然的动作,如同昆虫翅膀的扇动,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旦被慢镜头回放,乏味在所难免。诗人要写出的,正是乏味重复的生活叠加出的日常气息,它们易被我们所忽略,可又不断地参与扩展和营造新的诗性空间。
冬日八行
牛梦牛
几年前,在晋城二中门口,一个有霜的清晨
一只流浪的白色泰迪犬,围着我
欢快跳跃,如尘世的浪花,并毫不客气地
把头枕到我脚上......我多么怀念它
它一定是我转世而来的亲人
它给予我热气腾腾的爱和信任
然后又转身离去,像流星划过我生命的天空
永不再回来......
吴投文:
一首诗中的细节显然有别于叙事文学,需要把诗意的真正归属处置到高度的凝练中。细节虽不是一首诗的必要构件,却可以使一首诗获得诗意之外的丰盈和深度。《冬日八行》中的细节异常简洁,寥寥数笔,却有清晰的画境。诗中的流浪狗显得乖巧可爱,对人有一种发自本能的亲切,在冬日一个有霜的清晨,它毫不客气地把头枕到诗人的脚上取暖。诗中的时间、地点、事件,均符合叙事文学的要件,却浓缩在一首诗的特定情境里,带有梦幻的色彩。诗中特别点出冬日这个时间,对突出一只流浪狗的处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铺展细节的需要。诗中的悲悯也由此流露出来,温煦中又有一种荒凉。一只流浪狗的渴求微不足道,它在流落的无助中只需要把头枕到诗人的脚上,以获得片刻的爱与温暖。或许,它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个新的归宿。对诗人来说,也恰恰是一种情感的归宿,由物及人,自然地过渡到诗人对人世亲情的感怀。诗中表达的是一种复杂细腻的情感体验,一只流浪狗的处境似乎反射出人世的某种窘迫。人世的友爱亲情既寻常又珍贵,失去即是永恒,就是伤痛在记忆中的反复发酵。此诗选择的角度特别值得一提,由细节的呈现出发,抵达内心的复杂处境,诗的境界是清澈的,却包含复杂的意味。实际上,在此诗的八行中,诗人欲言又止,克制着向内心更深的敞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