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67800.html
年1月28日初四星期二,大連陰有雪。
近日病毒肆虐,文科的我們困在家中,可以試著研習醫療史資料,以減輕恐慌,安撫家人朋友。
小編在留學英國時,曾在英國中醫藥店診所任醫生助理,前後為三個醫生工作過,一個皮膚科,一個婦科,一個綜合。工作是為病人和醫生之間對話進行翻譯以及抓藥等。英國人對於中醫的態度很有趣。一方面他們喜歡herbalmedicine,草藥這個概念;另一方面,他們似乎對於針灸和按摩並不抵觸,喜歡陰陽觀念。這段經歷除了要記誦大量的醫療及症狀英文術語外,還要背誦簡單的症狀表現及藥物介紹。或許以後有時間可以把這段經歷整理出來。
感謝台大歷史系碩士生陳華秋學友匯總了年港台醫療史論文題目和摘要及關鍵詞,值得好好學習一下。
年港臺期刊醫療史論文匯總
台大歷史系碩士生陳華秋
漢學研究
37卷2期(/06/01)
「在地化」與「本土化—顧臨、胡適及協和的醫學精英教育(-)
胡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摘要:在當下「全球在地化」的研究中,「在地化」與「本土化」是兩個頗為重要的研究面相。就二十世紀中國而言,學術機構的「全球在地化」,或者說「在地化」與「本土化」頗為成功的,當屬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旗下的中華醫學基金會,及其重點資助和主持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本文的核心問題,是期望通過梳理該會駐華代表的顧臨,與中國學者胡適之間的學術交往,探討協和醫學院這樣一個在資金、學術和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以及相當部分教職員來自美國的東亞地區頂級醫學院,在其時中國是如何「在地化」和「本土化」。本文的結論認為,如果著眼於百年來中國科學的發展,值得稱道的當是倆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於協和的醫學精英教育,使之對接當時正在萌芽的現代中國精深科學研究,以最大限度發揮其示範、輻射和帶動效用。而這也正是百年來中國學術念茲在茲的矢志以求。
關鍵詞:在地化;本土化;顧臨;胡適;北京協和醫學院
新史學
30卷2期(/06/01)
科學、技術與醫療的歷史大圖像-論匹克史東的「致知之道」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本文是對剛過世不久的醫學史學者約翰.匹克史東(JohnV.Pickstone,-)之「大圖像」歷史的史學回顧與評估,探討他在學術生涯後期綜合近年歐美學界之研究成果,以「致知之道」為架構,對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西方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所做的綜述。本文是篇史學史論文,探討三個相關的主題:一、細緻的個案研究與通史之間的張力;二、法國思想家傅柯的著作在過去四十年來對科學史與醫學史的重要性與影響;三、分析社會型態與知識構成之間關係的史學研究方法。最後,本文將討論大歷史的書寫如今是否還有可能與困難何在。
關鍵詞:史學史;傅柯;連續性;理念型;社會史
臺大學歷史學報
64期(/12/01)
宋代成都玉局觀藥市的宗教性
許凱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摘要:唐宋之間的蜀地,出現以特定商品為名、定期集散的集市,其中以蠶市與藥市的記載較為豐富。有些學者注意到部分這類集市在寺觀祠廟等宗教場所附近集散,便以宋代文獻中的廟市一詞,比附歐洲宗教節日時的集市(fair),但對這類廟市中宗教與商業如何結合少有討論,多數研究更認為這些集市是純商業性的活動。本文以這類廟市中與宗教關係最密切的成都玉局觀藥市為例,論證此藥市是一具有宗教性的廟市。首先,分析玉局觀的聖地形象,及道教在北宋蜀地與九月九日風俗的結合。其次,討論玉局觀藥市中藥材與藥物的內容,並考察這些商品與道教的關係。復次,探求玉局觀藥市如何被視為異人出現,或仙人施藥予人,以及民眾尋求遇仙、得藥而求不死的空間。透過上述討論,可說明時人追求長生、成仙等願望如何促進此藥市的發展,並擴充成都九月九日的活動內容。
關鍵詞:藥市;玉局觀;廟市;蜀;九月九日
晚明人痘法起源及其傳播的再思考
邱仲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本文討論與人痘接種法起源有關的三個問題。首先,要特別指出的是,「種痘」二字,在明代主要是指得天花、出天花或天花流行,與接種人痘並無關係。清代以後,「種痘」二字才逐漸與接種人痘產生關連,若以清代的詞意套用在明代,顯然犯了望文生義的謬誤。其次,人痘接種法出現時,被稱為「神痘」,意指「神丹種痘」或「神授種痘」。現存史料首次確切記載這種醫術,可以追溯至天啟五年()或六年的湖廣衡州府。天啟六年,神痘法東傳至江西,崇禎年間(-)傳至安徽及江南等地。清初傳播範圍更廣,大部分仍稱之為神痘法,但其於神話傳說中的起源地四川,在明末清初反而未見記載。其三,明末衡州府有所謂神痘教,崇拜的是金花聖母,正是其陪伴著許多醫生,將神痘法傳往他鄉。在其傳播過程中,金花聖母曾出現在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及陝西等地。而關於峨眉山神醫傳授神痘法的神話,最早的原型也是金花聖母。歸結來說,「種痘」並非考證上最佳的關鍵詞,而「神痘」與「金花聖母」才是探究人痘接種法起源的終極密碼。
關鍵詞:種痘;神痘;湖南;金花聖母;峨眉山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06/01)
醫療、法律與地方社會:民國時期「劉梁醫訟案」再探
姬凌輝(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副研究員)
摘要:「劉梁醫訟案」是近代著名的醫事糾紛案。年7月,劉勵清夫婦將幼子劉宣德先後送往湘雅醫學院和秋明醫院診治,不料服罷梁鴻訓醫師所開安替疋林,不出一日便氣絕身亡,由是釀成近六年之久的法律訴訟。大體上本案經歷了從民間調解到社會輿論,從刑事訴訟轉向民事訴訟,其中既有病家與醫家之間的纏訴,也有多方力量圍繞鑒定書製作權和話語權的爭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醫事糾紛本身不是一個靜態的二元對立概念,而是醫學化、司法化、社會化、在地化等諸多歷史進程相互疊加纏繞的結果。「劉梁醫訟案」凸顯了近代醫事糾紛的結構性與層次性,折射出民國時期地方醫療生態的多維性。
關鍵詞:劉勵清;梁鴻訓;醫事糾紛;鑒定書;全國醫聯會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62期(/12/01)
論朝鮮清心丸的流行與清代遼東社會
吳政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朝鮮藥品「清心丸」何以風行清代遼東社會。清心丸內分若干品級,「上品」係由朝鮮官方調製的臘藥,朝鮮的國王、將軍、百姓都曾服用,亦是朝鮮燕行使的隨身物品,廣受清朝官員、百姓的喜愛。本文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清心丸在朝鮮國內的意義、朝鮮使節團的醫療編組、以及清代遼東社會的需求。透過朝鮮人的記述,本文將重建清代遼東社會的部分實況,並從在地需求的角度理解清心丸在遼東社會的流行。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指出朝鮮王朝的官員、百姓將清心丸視為療效奇佳的藥品,並梳理了不同階層索求清心丸的景況。其次,分析負責製作清心丸的官方單位,以及調劑清心丸的素材來源,呈現其珍貴性。第二部分則聚焦於朝鮮燕行使的醫療資源,分析不同層級的醫療人員在使節團扮演的角色,並檢視他們在「唐藥」貿易中的角色。第三部分則從遼東地方社會的角度,討論清心丸對於貢道沿途居民的意義。
關鍵詞:清心丸;燕行文獻;中朝關係史;遼東社會;唐藥
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政策之試行-以海港獸類檢疫為中心(-)
末武美佐(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本文旨在以海港獸類檢疫為中心,探討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政策實施之實況,究明當時臺灣家畜疫病預防制度之特色。由「臺灣獸疫預防規則」規定可知,日治初期臺灣家畜疫病預防的基本構想,與當時日本國內相似,特別重視如何防遏外來病毒之入侵。因此,針對清國(中國大陸)進口的生豬帶來豬疫之威脅,臺灣總督府十分重視海港檢疫工作。「臺灣獸疫預防規則」實施之初,總督府雖進行各種家畜疫病預防之宣導,似乎一時並未收到顯著的成效。海港獸類(家畜)檢疫因有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的協助,而得以順利推動,有效地阻遏自清國進口生豬帶來的疫病。另一方面,針對自日本進口生豬,最初總督府僅於病毒有入侵之虞時才實施限地區及時期的特別檢疫,隨著日本的進口生豬逐漸變為經常性進口且進口數不斷增加時,也開始比照清國生豬一體實施常態性檢疫,成功地遏堵病毒侵入的威脅。要之,日治初期海港獸類檢疫對預防外來病毒入侵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海港獸類檢疫;臺灣獸疫預防規則;輸入獸類檢疫所
61期(/06/01)
中日戰爭期間中國民眾的毒氣知識與日常應對—以報刊為論述中心
皮國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摘要:日軍在中日戰爭中施用化學戰的歷史,研究已多,這得以使本文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提出新的探討視角。目前的研究,多是放在戰場上的應對或武器的歷史中來講述,也有不少是關注戰爭罪行的討論,但總體而言,比較少關注戰時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例如後方民眾對於防毒、防化知識的梳理與實踐,以及日軍使用化學武器和國軍的防毒技術在戰場上運用之相關報導,對非戰鬥人員(民眾)心理影響或宣傳層面的語言,這些知識顯然是具有歷史流動性的。戰前對於生物戰與化學戰的防毒知識傳播,都被當成一種全球化科技知識的在地理解來鋪陳,民眾可以用探討學理的方式來吸收或進行理解。但在戰爭爆發後,所謂學習防毒知識有了迫切性與實際需要,探討學理的文章減少了,取而代之的,多是在有限的資源和不完全的裝備中,如何滿足大後方民眾實際防護上的需求,報刊上相關的毒氣救護、民眾對於防空與防毒知識的具體實踐,以及戰場訊息間的互相關注等情況,皆為過去戰爭史研究較為忽略之處。本文即透過報刊來梳理當時一般後方民眾具體操作防毒的情況,並梳理相關知識的傳播和解讀,以豐富整體中日戰爭史的研究。
關鍵詞:中日戰爭;日常生活;化學戰;毒氣;軍事現代化
故宮學術季刊
第三十六卷第三期(/09/01)
《黃帝蝦蟇經》之版本比較研究──以「隨月生毀人形圖」為考察中心
鄭宛鈞(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生)、楊仕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影像部健檢影像科主治醫師)
摘要:《黃帝蝦蟇經》是一本著錄時日禁忌的醫書。書中表示在進行針灸、服藥等醫療行為時必須避開某些特定的時日,若是不小心在禁忌時日進行醫療,可能會導致各種疾病,甚至死亡。回顧過往的研究,研究者大多從《醫心方》所輯錄的條文與《黃帝蝦蟇經》進行比對,或者討論時日針灸禁忌的源流。版本方面,則多僅就衛生彙編本的內容來探討,至於《黃帝蝦蟇經》的臨摹影寫舊抄本卻罕有論及。令人欣喜的是,《黃帝蝦蟇經》臨摹影寫舊抄本的現世,使得原來單一來源的文本有了可討論的空間。不僅如此,即便是同樣衛生彙編本的《黃帝蝦蟇經》,也因為受到不同的時空流轉而有了相異的書籍生命經驗。職是之故,本文旨在透過不同版本的《黃帝蝦蟇經》來看時日禁忌的傳布與轉變,並且以「隨月生毀人形圖」為考察中心。思想載體的輾轉易手,精神的永續不滅,都是我們追尋《黃帝蝦蟇經》意義之所在。
關鍵詞:人神;鍼灸;版本;人形圖;衛生彙編
藥物與犯罪:清代刑案所見麻藥的使用及其風險
吳靜芳(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摘要:藥物是雙面刃。相同的藥物在正確的使用方法下,能發揮治療病痛的正面效果。相反地,在濫用或惡用的情況下,將產生危害人體健康乃至喪命的負面作用。麻藥也是如此,若正確地施用於外科治療上,能緩解患者的疼痛,並給予醫者更充裕的時間施術。然而,從文人筆記、小說與檔案紀錄來看,使人不感痛覺甚至喪失知覺的麻藥往往也被當作犯罪工具,幫助犯人遂行竊盜或誘拐等違法行為。究竟這些與麻藥相關的醫藥知識如何在民間傳布?又,利用麻藥遂行犯罪之人如何取得藥物?而官員對於使用麻藥犯罪案件有何因應對策?對此,本文擬以麻藥的惡用為中心,透過迷竊與迷拐案件的分析,探究清代社會藥物與犯罪的關聯,藉以反映明清以來醫藥知識普及化的情況下,藥物的不當使用對於民眾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清代;麻藥;羊躑躅(鬧羊花);迷拐;迷竊
晚清天津民間醫士的防疫與宣傳活動──以「鐵如意軒」及「敬慎醫室」為例
鄭永昌(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
關鍵詞:晚清光緒後期,天津地區曾先後經歷霍亂與鼠疫的威脅,由於地方民眾缺乏個人衛生習慣與外在環境寒暑變化不定等因素,疫病傳染快速並造成嚴重人口死亡,加上國家政府財政困難,外國勢力對地方衛生的干涉,促使天津地區在地社會士紳紛紛投入防疫與衛生宣導等活動。就目前資料所見,當地醫士徐延祚開設的「鐵如意軒」以及丁國瑞所設之「敬慎醫室」兩者留下了較為豐富的紀錄,從中可以反映晚清天津地區人民面對災疫肆虐的威脅下,地方士紳在重建社會、教育人民與保衛地方醫療主權過程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本文除前言與結論外共計三節,首先針對晚清天津地區分別於光緒二十八年
()的霍亂大流行與宣統二年()底爆發的鼠疫,探討清末天津地區瘟疫對社會的影響情形;其次透過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天津地區發行的報紙、方志文獻與文集筆記等資料,分別介紹此兩次災疫過程中,徐延祚與丁國瑞兩人的個人背景與行醫經歷;最後藉由兩位醫士投入防疫與宣導教育活動過程,了解天津地區在國家與社會,中醫與西醫、清政府與列強各種複雜關係中,地方醫士推動防疫活動的重要內容與面對的難題。
關鍵詞:晚清;天津;醫士;徐延祚;丁國瑞;鐵如意軒;敬慎醫室;防疫;霍亂;鼠疫
第三十六卷第四期(/12/01)
抄撰中的醫書──敦煌醫學文書P.所見中古醫學書籍的再生產與醫經權威的重構
陳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摘要:敦煌文書P.寫本首尾均殘,現存行文字。以往研究將其視為五本古醫書的合抄,因而將其分別校錄並擬題。但若觀察此文書的「整體趨向」,它顯然不是毫無頭緒的胡亂抄寫,也不是從不同的醫書中抄寫類似或有關聯的段落。此寫本整體應該被看成一本「書」,而不要將其看成不同的醫學經典抄寫在同一寫本上。同時,對其的觀察,也需要將抄撰視為一個進行中的過程,才能剝離其中不同的文本權威衝突和塑造的方式。
關鍵詞:醫書;敦煌文書;抄撰
中藥材牛黃的生產歷史及其本草藥圖所涉及的知識結構
陳元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摘要:牛黃的古典文本記錄史,是一個可以深究的議題。因為,就在本草文本代代相承那些有關牛黃取得的神異傳說的同時,實證性的牛黃取得事蹟也在中世以降的記錄者筆端不斷積累。然而,在博物知識的專業文本裡,「真實」仍然無法徹底代換那些傳統性的「神異」。這也就是說,儘管「殺牛取黃」的前代實證事例早已問世流布,但這藥學文本在圖繪牛黃取得方式時,描摹的卻仍是「喝迫取黃」的畫面。那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博物認知:大聲喝斥並鞭笞一隻病牛,讓這隻可憐的動物從嘴裡吐出牛黃來。
藥圖當然不是藥學的全部,但這種以寫真為理想的圖繪,終究還是涵蘊了中國
本草學術的知識格局,而本文以之為探究古代藥學知識結構之個案的邏輯基礎也在
於此。
關鍵詞:牛黃;中醫;本草;醫療史;文化史
現代中醫外、傷科的知識轉型──以醫籍和報刊為主的分析
皮國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摘要:現代中國,處於中西醫論爭的氛圍中,傳統中醫受到各方面知識轉型的挑戰。過去有關近現代中醫史之研究,較偏重書寫內科的歷史,對外科技術之發展與變化缺少著墨。本文注意到,自晚清以來,「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的既存印象,深植人心,足見中醫在外、傷科的發展上有其時代困境。若再考慮現代中國的戰爭紛擾,醫界對外傷、急救等新式知識的迫切需求,即可推論出這個時代中醫在整體外、傷科疾病的挑戰與亟待回應之處。本文主要透過《中醫古籍總目》的調查,先行整理出〈民國時期外傷科醫書出版統計表〉,並以此為基礎,來分析現代中醫外、傷科醫籍的刊行與知識內涵。此外,本文還輔以當時期刊資料,梳理當時外傷科的言論,分析外科醫者對自身處境與地位之看法,加上與中醫文獻的互為對照,整體彰顯這個時代中醫外傷科知識的轉型層面。本文最後希望回答一個大的學術關懷,這類醫籍和當時刊載於報刊上的相關知識,說明了哪些可能對現代中醫造成的影響?在這些變革之外,既有的「內科化」趨勢是否造成了什麼限制?全文在分析大的歷史發展脈絡基礎上,也聚焦於現代中醫於文獻、藥物、理論匯通等幾個內涵,以梳理中醫學術之發展,豐富現代中醫知識史的整體論述。
關鍵詞:中醫;傷科;外科;文獻;現代中國
以上內容擷取自華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