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为合作搭桥中尼续写友好佳话
△位于加德满都的布达纳特佛塔,也称大佛塔,建于6世纪,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钵式半圆形佛塔建筑。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央视记者沈忱拍摄)看到这座大佛塔,您是否会联想起中国的另两座白色佛塔?△北京妙应寺,又称白塔寺。数百年前,尼泊尔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阿尼哥在中国工作了几十年,主持修建了北京的白塔寺。白塔寺经过八年的设计施工终于建成。(资料图片)
△五台山大白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内有供奉佛陀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19座,五台山独得其一),座落在塔院寺内。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也由尼泊尔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因塔的形制为覆钵式的尼泊尔大白塔,俗称大白塔。
七百多年后,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中国和尼泊尔的工匠们又共同携手,让一项世界文化遗产重现光芒。
△杜巴广场上的九层神庙建筑群主要由四座角塔组成,始建于公元17至18世纪。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图片)
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九层神庙损毁严重。年,来自中国的文物修复团队开始对它进行修复。不久之后,人们就将重新欣赏到九层神庙的风采。
△正在修复当中的九层神庙。(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主席“点名”佛教圣地蓝毗尼
无比殊胜的蓝毗尼
蓝毗尼Lumbini,又译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梵语可爱之意。蓝毗尼位于尼泊尔西南部与印度交界的鲁潘德希县境内,距首都加德满都公里,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蓝毗尼是一座富于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不仅有著名的摩耶夫人祠与阿育王石柱,还有由15个国家修建的27座风格迥异的寺庙。其中,雄伟庄严的中华寺格外引人注目。
蓝毗尼圣园
蓝毗尼世界和平塔
尼泊尔中华寺已成为中尼宗教文化交流的标志
尼泊尔佛教圣地
尼泊尔是一个山地国家,大部分属丘陵地带,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50%,但在南部与印度接壤的地区,却是恒河平原在尼泊尔境内的延伸。平坦如棋盘的大地,树林、稻田、牛群、一张张如印度人一般的面孔……
▲迦毗罗卫国,佛陀于此处越东城门出家
在尼泊尔,这里有迦毗罗卫国王宫的遗址,这里出土的物品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至8世纪,现在清理并修复的建筑有四处:东门、西门、悉达多太子的寝宫和北门外的净饭王、摩耶夫人火化处。
▲佛陀时代装扮的泰国僧人
超越年的时空,一队托钵的泰国僧人迎面走来,仿佛看见佛陀时代的遗风,庄严肃穆、行止威仪。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佛教的智慧和精神,跨越时空、没有边界,这队出家人行佛陀时代的教典,让人们看到佛法生命的延续。
▲尼拘律园精舍(尼泊尔)
佛陀在王宫四个城门目睹了人类的老、病、死之苦,也见到修行的沙门,原本无忧无虑的太子,开始思考起人生的痛苦与生命的解脱。
如今的王宫遗址荒草萋萋、满目苍夷,唯一的道路用简易的木板铺设而成,繁华凋零、曲终人散。在佛陀越墙出宫、追寻真理的东城门。佛陀示现八相成道,从出生到涅槃,无论是着衣、落发……各种形式都是为了以此表法,度化众生。
▲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墓(尼泊尔)
东城门外紧邻的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向北而行大约十分钟,留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的塔基,这里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去世后的火葬地。佛经记载,净饭王临终前,佛陀为父王讲法7天。净饭王最终证得阿那含果;在喜悦中去世。佛母摩耶夫人,具足三十六样女德,淑良贤德。佛陀入母胎后,摩耶夫人的肚子就变成一个坛城,无量菩萨来此听闻教法;摩耶夫人不仅是佛陀的生母,更是诸佛菩萨的母亲。
▲旱莲花(尼泊尔,迦毗罗卫国王宫的遗址)
佛父、佛母的遗迹旁,开满了旱莲花,四溢妙香,在荒草丛中看来格外艳丽。花草树木皆有情,圣地总有龙天护法加被护佑。
自体放光
斯瓦扬布纳
“
尼泊尔著名的斯瓦扬布纳寺,中文名也叫文殊塔、四眼天神塔。斯瓦扬布纳,意为“自体放光”。这座寺庙,位于加德满都以西的一处山顶之上,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从山顶俯瞰,整座加德满都城犹如安卧于大地母亲的怀抱,平和而又宁静。这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因为寺内猴子众多,当地人也称之为“猴庙”。
古时的加德满都山谷原是一处大湖,古佛毗婆尸佛在这里留下一段莲藕,慢慢地莲藕上长出一朵大莲花,文殊菩萨来到此处,举起象征智慧的宝剑,劈开山谷,湖水流入恒河,露出一片丰饶的土地,加德满都从此诞生。文殊菩萨的弟子在这里代代相守,在莲花盛开之处建寺起塔,这就是文殊塔建庙的缘起。
这座覆钵式的白塔高十米,圆形的基座上,是金箔包裹的正方形宝箧,宝箧的四壁是四对般若法眼,“自体放光,智慧如海”,千百年来,这座文殊宝塔如如不动地立在这里,凝视着加德满都山谷,慈悲庇佑着来来去去的轮回众生。
行走于寺庙之中,随处可见庄严而古老的佛像、印度教神像,虔诚的信徒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中依旧眼神清澈、沉浸在与菩萨诸神的神游交汇中。岁月易老,山河亦老,而信徒的虔敬永远不老。我们要把感性的皈依升华到理性的信奉;把理性的行为升华为愿力的生命,以不退不转的愿力引导我们的生命历程。
满愿塔最新照片
加德满都东北约七公里处的满愿塔
整座塔高38米,象征着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佛塔四层的基座代表“土”,圆形的穹顶代表“水”,四双佛眼以及13层的塔尖代表“火”,塔尖之上的圆形华盖代表“风”,而最顶部的小塔尖则代表“天”,象征着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形佛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年历史的满愿塔之名出自一位尊者的授记,“这大塔为如意宝珠,令一切祈求及愿望得以实现”。
释迦族的金庙(尼泊尔)
释迦族金庙:这座释迦族的根本道场,建于公元五世纪,历经损毁,重建保存至今。金庙内,屋檐、宝顶、大门、佛像,全由纯铜镀金铸造,金光灿烂,堪称古代艺术的珍品。
释迦族世代守护金庙,守护着最古老的梵文佛教原典。据称,尼泊尔目前有释迦族人30多万,他们以金庙为根本道场,追随并实践着佛陀的教法。作为离佛陀最近的使者,他们沐浴在佛陀智慧、悲悯的慈光里,肩负着守护人类至高信仰的使命。
在佛殿内,释迦族长老们捧出九百年前手工抄写的经卷,青黑色材质的纸面上,金笔书写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和大愿,诸位长老们至诚念诵加持。
△黑公主战车(左)是其中最小的一座,里头雕刻的是女神杜尔加。它旁边是阿周那战车(右),据称该战车奉献给湿婆神。
△海岸神庙。据传在该海岸最初共有七座神庙,但因海岸变化和海水侵蚀,最终只剩下海岸神庙。年印度洋海啸时,海水倒退曾露出被淹没的其他寺庙遗踪。
印度的佛教圣地
印度,这个养育了佛陀法身慧命、长养了佛教精深教义的伟大国家,如今却与佛法渐行渐远。本土的印度教、莫卧儿王朝传入的伊斯兰教以及耆那教等其他信仰主导了如今印度人的精神生活。12.5亿人口中,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印度教。
印度人信奉的神灵有十万多位,释迦牟尼佛只是其中的一位,在这片众神眷顾的大地上,信仰比任何东西都更为珍贵,印度人重义轻利,他们欣赏“空手来、空手去”的生命洒脱;即使有了家庭,他们也把赚来的每一分钱供养父母,虔守至诚至孝的人伦纲常;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山川自然、有情生命珍重敬畏,印度全国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素食者,动物在这里跟人类一样,平等地享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恩惠。印度人信奉三个母亲:牛、母亲、大地,这三位恰是他们信仰世界的最好注脚,每天起床他们会先拜神,然后在神灵意志的庇佑下度过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唐朝玄奘大师、东晋法显大师曾经九死一生、跋山涉水、孤独求索、追寻真理。
▲佛肩胛骨舍利
在印度德里始建于年的国家博物馆,馆内藏有公元前三世纪以来,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各种珍贵历史文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个罩在玻璃柜里的金色小佛塔,塔内供奉着出土于迦毗罗卫国的释迦牟尼佛22颗肩胛骨舍利。靠近舍利就仿佛靠近了佛陀,闭目合掌,在身心的震彻与清净中感受佛迹的加持。
这是雕刻着佛陀从出生到涅槃、四十三个佛本生故事的象牙。
精美的饰品璀璨炫目,让人遥想电视连续剧《佛陀》里的盛世繁华,见者可以一起观想供养诸佛菩萨。
这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示了十三报饰进入神的状态,从有形到无形,从现象到本质,它揭示了万物枯荣的真相是能量场,一个修持有为的修行者达到精神饱满的状态是愉悦欢喜的。
瓦拉纳西古城——恒河
从生到死,从生灭到永恒
所以她的名字叫恒河
每一个波浪起伏
都寂灭在她的身体里
这座世界五大文明古城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缘起圣地,在这里佛陀也建立起最初的僧团,信仰的光芒与宇宙的真理在这座城市交相辉映。
▲恒河岸边焚烧尸体的火
印度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愿望就是朝拜恒河,他们深信恒河圣水能洗脱一生的罪孽与病痛。有些自知时日不多的人会来这里等待死亡,也有人请家人在他死后将遗体运来此处火化,把骨灰抛撒入河,让灵魂找到皈依。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这座神山被雍仲本教、印度教、佛教以及古耆那教共同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恒河水的源头据说经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湿婆神的头顶流出,经过紧邻神山的神湖玛旁雍措汇入恒河,公里,蜿蜒流淌,川流不息。坐在这条神圣的河流旁边,哪怕只是看着日升月落,就是一种生命况味。
瓦拉纳西街头展现了人类经验的全貌,气味纷杂、色彩艳丽,从满大街悠闲的动物到就地乞讨的残疾人,眼耳鼻舌身意间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佛教八苦」的真谛。
外在混乱、破败与嘈杂,然而印度人的内心却是秩序井然,从何处而来又去往何处……洗净罪恶的圣河与终结业障的黄泉在这里昼夜不舍、生与死的轮转在这里交汇变幻,带给朝圣者久久的思索。
恒河的面前,不管是十几岁的狗,几十岁的人,还是几千年上万年的印度,恒河只是缓缓地流过时空,滋润着生命,呵护着大地,优雅地把所有生命带进天堂。
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圣地
距离瓦拉纳西古城约十公里的鹿野苑,这里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清晨的鹿野苑有着恒河流域丰饶、秀美的独有风貌,孔雀低回衬托大地的宁静;霞光映照岁月的更迭;自古以来,这里就没有捕猎、杀生,是修行者的圣地。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佛陀纯粹的慈悲智慧、祥和圆满仿佛依旧和我们同在。
当年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后,向西步行五百多里来到这里,寻找当年五位同修者,向他们阐述了生死轮回、善恶因果、以及修行超脱之道,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鹿野苑由此被尊为法轮初转之地;佛法传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宝,也在这里集结完毕。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大师对鹿野苑曾有这样的描述“此地层轩重阁,连垣周堵,垣中有高二百尺之精舍,其西南有阿育王所建高七十余尺之石柱,石含玉润,鉴照映彻,僧徒千余众,为最鼎盛时代”。
公元十三世纪,由于众所周知的事件,佛教在印度遭到毁灭性的迫害,宫殿被毁、僧侣被杀,野蛮、无知和狭隘,肆意侵害着美好、善良与慈悲,这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次巨大的无奈与悲哀。
如今的鹿野苑虽然残垣断瓦,却依旧壮阔优美,它被后人用心地保护起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伴随着一个辉煌文明的兴、亡;众生福报的增、减;佛教在印度从兴盛到衰弱,“成、住、坏、空,循序不断”,鹿野苑里的示现恰是宇宙真理最好的诠释。
这是佛陀最早精舍的遗址,以檀香木为材质,总高60余米,今天残留的建筑上依旧能看到当年精美的雕饰和庄严的形制。遥想当年,物质文明的最高成就都被用来供养佛陀和僧团,泱泱大国之雄、盛世文明之范令人流连感慨。
▲阿育王柱遗址
▲考古博物馆内的柱头
现今留存下来最为珍贵的遗迹,是阿育王石柱,原来柱高10多米,底部仍被保留在原址;而柱头被安放在不远处的考古博物馆内,顶端雕有狮头像,雕刻精美、造型生动;底部是马、牛、鹿三种动物的图案;如今,狮头像作为国徽的图案,被印在了印度货币上。于佛法,狮子代表佛陀的音声,狮子音吼向四面八方弘扬佛法,造福群生。
在印度国旗的中心,有一个含24根轴条的紫蓝色法轮。它也是佛陀传法的代表,把真理之音传播在这个世界。
鹿野苑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出家人,一些人在这里皈依僧宝,对境是多么殊胜。有僧人就有佛法住世,佛弟子们在这里发愿,护持佛教、护持三宝,为众生、为子子孙孙广种福田。
▲达美克佛塔
达美克佛塔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塔高39米、直径28米,红砖黄土、遗世独立,在朝阳中显得格外苍凉。据说其中至今仍有佛陀舍利供奉,也是众多佛弟子膜拜顶礼的圣迹。
▲五比丘迎佛塔
离鹿野苑不远处,这座古塔又被称作五比丘塔,当年佛陀的五位弟子在这里打坐修行,佛陀成道后,从菩提伽耶用了40多天、走了多里路来到这里,这是佛成道后第一次见到学生,五比丘塔也代表着众生欢喜迎接佛陀成道。
如今塔顶上的八角建筑为莫卧儿王朝第二位国王于十五世纪所建,下方依然为保存完好的佛教建筑。
鹿野苑曾经宝塔林立,供奉着众多圣者的舍利,当英国商人康宁汉姆从高处看到地表远远露出的建筑时,他的惊叹和疑惑是显而易见的,如今这处人间圣迹处处留下赞叹、处处留下智慧,它向我们明白无误地揭示:追随佛陀的身影、跟随善知识的步伐,一条超脱轮回,去除染污的道路,确实存在。
菩提迦耶——佛陀成道圣地
菩提迦耶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处。
▲正觉塔细部
在祖师们的保护下,菩提迦耶是印度圣地中保存较完整的遗迹,巍然耸立的正觉塔上,依然还能看到跨越千年的古老佛像。
这座阿育王时代的佛塔,遍布圣人足迹。莲华生大士、五百阿罗汉、千二百五十阿罗汉,我们所能知道的圣者几乎都来过这里。正觉塔上方是佛的毗卢遮那身,下方是佛的化身,中间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大光明遍照佛。这些法报化的佛像,每一尊都极具加持力。
▲正觉塔上的绿度母
正觉塔下,一尊绿度母塑像金庄严。相传这尊佛像,在很多圣者来到这里时,都会开口问候他们。
▲菩提树下金刚座
佛陀成道的菩提树,如今已是第三代的菩提树,郁郁葱葱,仿佛让我们重见当日明星升起、佛陀成道的圣境。
沐伽林,成道后的第六周,佛陀在此处打坐时,魔王故意刮起了风下起了大雨,尼连禅河的河神显现蛇王形象,将蛇头化作一把伞,为佛陀遮挡住了风雨。
在这千佛成道之处,面朝正觉塔,发广大愿、发菩提心。阿底峡尊者曾来到这里,在祈求佛陀加持时听闻了劝发菩提心的殊胜。成佛靠什么?要发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因才会有成佛的果位。
自私制造轮回,而发起菩提心、利他的心会产生一切殊胜的果报,乃至成佛。我们祈求佛陀加持我们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让我们的身心得以解脱,在正确的心念指导下,行走在菩提道上。
这是尼连禅河畔,牧羊女苏雅塔的家乡。在昔日牧羊女家的旧址上,一座纪念塔立于田野之间,诉说着苏雅塔供养佛陀的那段故事。
纪念塔不远处,由一条弯曲的田埂穿过农田,便是一株高大的榕树,这就是当年佛陀接受苏雅塔供养的地方。
那时,佛陀通过苦行寻找生命的真相,六年来滴水不进,身形消瘦,筋骨可见。有一日,他听见一位乐师在拨动琴弦时说,乐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琴弦,让它不紧不松,才能正常发出声音。佛陀因此感悟,认为修行也应如此,应当安立于中道,而不是放逸享乐或极端苦行。因为这个缘故,牧羊女才有了供养的机会。
苏雅塔把白色的牛乳煮成乳糜,将它装在最宝贵的金钵之中,在这棵树下供养佛陀。因为这一殊胜的对境,使得她这一生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随后,佛陀渡过尼连禅河,于菩提树下正念端坐,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来的朝圣者们都会随喜苏雅塔第一个供养佛陀的无上功德。
王舍城灵鹫山
王舍城是佛陀初转法轮后首先行化的大城,也是佛陀游化印度各国最常出入的地方。这是佛陀在地球上常住的净土,正如四大菩萨常住的四大名山。自阿阇世王建造新城以来,这里就无人居住,一直保持着难得的清净。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这条石阶,是当年频婆娑罗王为亲近佛陀特意修建。沿途,还有诸比丘修行之处、阿难尊者修行的洞窟、提婆达多推石伤害佛陀之处等遗迹。
灵鹫山顶的说法台,红砖墙基,东西长,南北狭。在这里,佛陀领众乐居,并入于甚深光明禅定之中;在这里,佛陀转大法轮,宣说了一部又一部甚深经典;在这里,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无需语言,妙法得传;在这里,观音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之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而出。历史上,法显大师与玄奘大师都曾云游至此;无数大德圣者在这里亲见佛陀,得佛加持;天台智者大师行法华三昧,分明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竹林精舍
离灵鹫山不远处就是闻名遐迩的竹林精舍。这座精舍,由频婆娑罗王建造而成,是第一座由国王供养的精舍。
那烂陀大学遗址。这里,曾是古印度最大的佛学院,也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地。那烂陀是莲花盛开之意,昔日的那烂陀大学,绵延二十公里,宽度五公里,金顶恢宏,富丽堂皇,俨然一处佛国。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大师来此取经。虽东土大唐国力鼎盛,但当他抵达这里时,还是为眼前的壮观景象深深震撼。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那时,这所大学有教授两千人,学生两万余人,每一位入学者都经过三道严格的考试,具备深厚的佛学素养和大善根。由于受国王和大富长者供养,这里的师生不再外出托钵,并且出于对善知识的尊重,每位教授都配有四位侍者。
如今的那烂陀大学,目之所及仅是一片废墟,完成挖掘的也仅仅只有两平方公里。但这些遗址,已足以让我们辨认当年的规模和格局,遥想这所大学昔日的盛况。在石砖废墟间缓缓而行,来到舍利弗尊者纪念塔前。这里是尊者当年的家,也是其出生和圆寂所在之处。
尊者出身富贵,年方十六,就已智慧超群,追随者众。一日,他邂逅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为其气度和智慧所折服。在听闻马胜比丘的偈言后,大为感悟,随即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并带领二百五十位弟子同来皈依。后来,舍利弗尊者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一生弘扬佛法。这个故事,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佳话。《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是佛陀不请自说,舍利弗代表着所有众生,是佛陀说法的对境。这部经典不过短短两千余字,舍利弗的名字出现了三十八次,这是佛陀殷切的嘱托,是佛陀对众生的悲悯情怀。
夕阳余晖中的那烂陀,带给人们别样的凝重。在沉痛的记忆中,那场大火足足烧了六个月,将这里的建筑毁坏殆尽。
但是,佛法的典籍和传承依然顽强,每一位那烂陀人都毫不犹豫地宁舍生命,坚持信仰。千百年来,这笃定的信心和精神,震撼着每一位朝圣者的心灵。
吠舍离
▲吠舍离佛陀八分之一舍利塔遗址
吠舍离又称广严城,城中居住的是佛陀时代十六大国之一跋耆联邦中的离车族。这个联邦由离车、毗提诃等八个部族共同组成。他们没有位高权重的国王,采用民主商议的方式治理国家,因此跋耆联邦是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这个政治先进、人民富庶、文明昌隆的共和国首府,就设在吠舍离。
佛陀成道后,经常来到吠舍离游化讲学;在这里,他制定下第一条戒律;在这里,他宣讲了《药师经》和《维摩诘经》;在这里,五百释迦女在佛陀姨母波阇波提的率领下毅然出家,比丘尼僧团由此建立;在这里,佛陀举行了最后一次结夏安居,并预言自己三月后将行入灭。
这是最早供奉佛陀舍利的遗址。佛陀入灭火化后,恒河平原上的八个大国各持一份佛陀舍利,离车族人将其分得的舍利建塔供奉,虔敬供养。舍利塔原为泥土建造,吠舍离地区低势低、水灾多,舍利塔渐渐毁败,虽然几经各个王朝、历代国王包砖修缮,然后伴临天灾人祸,这座佛塔还是逐渐毁塌在荒烟漫草之间。
离佛舍利塔步行不远处就是佛陀弟子中相貌最庄严、最博闻多识的阿难尊者舍利塔。佛陀的弟子各具五种特质,或多闻、或具良好正念、或精通教法秩序、或行持坚定、或为佛陀侍者、其他弟子皆擅长一项或两项,而阿难却被宣布为五种特质皆为第一,阿难也是听闻、熟记佛陀教法最多的一位尊者。
佛陀涅槃后,七叶窟中,数千盏油灯光光相映,阿难端坐在铺有吉祥草的巨石上,背诵他跟随佛陀二十七年所记得的所有经典,“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难将佛陀的教法一一道来,这法音不仅在洞内五百比丘的心中回响,更是震彻天宇大地。
阿难岁时,得知摩伽陀国和毗舍离国即将开战,慈悲的尊者飞到这两国交界的恒河上空,入涅槃、现神通,将自己的舍利化为两半分于两位国王,目睹尊者的慈悲与大义,两位国王愧悔难当、悲伤不止,他们鸣金撤兵,各取尊者的半身舍利回国供奉。一场干戈就此止息,阿难也完成了他在人间最后的行愿。
▲阿育王石柱
舍利塔前,一座阿育王石柱静静矗立。这根石柱,是印度八大圣地的石柱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柱头的狮子面朝北方,两千多年来,恒常凝望着佛陀涅槃的方向。
石柱一侧的猴池,相传是当年林中的群猴为供养佛陀开挖而成。水池挖成后,猴子因佛陀接受自己的供养,高兴得手舞足蹈,不慎掉入水池中溺水而亡。虽然如此,因为供养佛陀的殊胜功德,这只猴子随即投胎为大富长者家的儿子,后来随着佛陀出家,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位,所以世间因果,真实不虚。
▲佛陀留给吠舍离人民的纪念——钵塔
佛陀在吠舍离授记即将入灭后,动身前往拘尸那罗。当地民众伤心难抑,一路追随不愿离去。佛陀感念大家的不舍,便将自己的钵留在这里作为纪念。后来,阿育王以此修建佛塔,这就是钵塔的由来。如今,这座佛塔已成为遗迹,但残存的佛像,宽阔的塔基,似乎还能让人遥想当年的雄伟与华丽。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雄伟身姿只是钵塔面世的一小部分,这座塔不仅只是红砖石砌,而是每一个众生的虔诚的信心。它屹立在天地间,承载着佛陀伟大的智慧和宽广的慈悲胸怀。佛塔的毁坏,是时光岁月的湮灭,更是众生业力的冲击。我们要回光返照,将自己心中的塔,从荒草垃圾中清理出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平时积累点滴资粮,让一丝一毫的善都成为砖石,砌成我们的生命之塔。
拘尸那罗——佛陀涅槃地
▲佛陀涅槃堂
拘尸那罗,位于印度北方拘尸那揭罗西亚村,二千九百多年前,就是在这里的寂静林间,圆满至善的人间导师佛陀大般涅槃。拘尸那罗是佛陀一生弘法中,教化最少、弟子最少的地方,佛陀选择在此入灭,就是冀望以涅槃为众生做最后的度化。
公元5世纪时,法显大师来此礼佛,看到“城中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圣地开始凋零。7世纪时,玄奘大师来此礼佛,留下“城郭颓毁,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阎巷荒芜”的苍凉描述。年,5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槃像重现世间,佛陀侧身卧于石榻之上,吉祥卧姿、面容安详静穆,仿佛入于甚深禅定。信众们建造涅槃堂供奉佛像瞻礼朝拜。
佛陀头向北方、面朝西方示寂,寓意着佛教将从印度传入东面的中国和西面的欧洲。
▲佛陀涅槃时安置绳床的娑罗双树
涅槃堂的四周还有零星的遗迹散落林中,白色的涅槃堂、涅槃寺与其他佛教建筑相比显然与众不同,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圣洁庄严。
在佛陀面前,我们要常常发愿不退转对三宝的信心;佛本来可以长久驻世,是众生身口意的恶业令佛涅槃,我们要升起惭愧心、忏悔心,我们每一个生命里都会闪烁释迦牟尼佛慈悲圆满的光辉。
拘尸那罗是充满伤感的圣地,同时也是充满智慧和揭示真理的圣地,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示现无常、选取灭度,用心良苦的佛陀,让后人更加珍惜佛缘;读诵经典、听闻教法、朝拜圣地、追随善知识……佛陀用不生不灭的法相与我们一路同行。
▲佛陀荼毗纪念塔
荼毗纪念塔,这里原来是一处皇家花园。佛陀涅槃后,金棺腾空而起,绕拘尸那罗城上空盘旋,供万分哀恫的城民瞻仰祭拜,之后落在铺满檀香、旃檀等奇香堆积如山的荼毗之地,佛陀起三昧真火,火烧七天七夜,留下八万四千舍利。
佛陀涅槃后,大弟子迦叶尊者从王舍城昼夜不歇、含泪泣血奔赴而来。见到迦叶到来,佛陀从金棺里伸出双足,光明晃耀、清凉灌顶,迦叶尊者及弟子们稍感安慰,佛陀不生不灭、依旧留存世间;他以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度化众生,音容宛在、悲愿长存。
▲佛陀涅槃前最后一次饮水处
▲有特色的法轮
拘尸那罗是佛陀和贤劫千佛的涅槃地;菩提迦耶则是佛陀和贤劫千佛的成道地,神妙的勾连是诸佛菩萨于人间的慈悲示现,“凡信我者,皆当得度”。
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祇树给孤独园又名祇园精舍,是佛陀的五大精舍之一。时舍卫国大富长者须达多因为对孤独贫穷之人乐善好施有“给孤独长者”之名,为祈请佛陀常居舍卫国传经布道,变卖家产,以黄金铺满太子园林以求供养佛陀。
最终他的虔诚感动了傲慢的太子祇陀,他供养了佛陀园地,祇陀太子发心供养了林树,故而此园被佛陀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又名布金寺。
有了这样一个尊贵供养的缘起,佛陀一生在此久居,弘法长达22年,结夏安居25年,故此地有缘聆听佛陀法音最多。著名的《金刚经》,《阿弥陀经》和《楞严经》都是从此流布开来,般若部的经典佛陀也在此多有宣说。
现在的祇树给孤独园遗址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园林,十几处发掘遗址依照这里的惯例用仿古的褐色砖整修出轮廓,这其中包括8个佛塔遗址,几处殿堂遗址和几处僧房遗址。
佛陀一生说法有五大精舍,分别是灵鹫山、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庵摩罗园和猕猴池。它们分别由国王,大富长者和太子,妓女以及猕猴所供养。每一处精舍园林都凝聚着信徒所有的虔诚和福报,以及他们对佛教和三宝无虞的信心。
同时,由于佛陀无分别地欢喜接受供养,频婆娑罗王即生得解脱,证得在家居士最高果位,阿那含果。妓女庵摩罗和失足溺水,又转投富贵长者家的猕猴,也都追随佛陀出家,并证得阿罗汉。坐在佛陀往昔说法台,耳熟能详的经典开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变得如此亲切和触手可及。
往昔幼时阿育王供养佛陀沙土饭也是在这里,阿育王因此供养才得生铁轮圣王,可见只要与佛沾边,福报无量无边。也因此,当须达多和舍利弗丈量精舍基址,准备开工时,舍利弗尊者便笑了。因为道场虽未开工,须达多因此投生兜率天的善果已经在尊者那里历历在目,诸天善神也欢喜随喜。
这里遍地都是佛陀走过的地方,缓缓行至园内的一棵大菩提树下。依南传经典《普贾婆利耶》(Pujavaliya)记载,当佛陀去他方游化时,舍卫国的人们思念佛陀,希望有个纪念物代表佛陀接受大家的致敬,阿难尊者从菩提迦耶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上取回一枝,在此种下。在这棵树下见树如见佛,今天我们还能有福报见到此树是非常幸运的。
园内的几处纪念塔。舍利弗,目犍连和大迦叶这三位尊者的舍利塔分布其中。罗睺罗尊者和其他出家人的住处也在园内。尊者身为佛子,也是佛陀上首弟子,密行第一。佛教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因为它是真实的。此刻,佛的经典变得愈发鲜活,佛陀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那样的"一时”,恰是佛陀慈悲,穿越时空与我们相会的永恒。
不远处有佛陀升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处。在这里佛陀曾随缘示现神通,腾于虚空,升到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宣讲了大家所熟悉的《地藏经》。在他消失的日子里,优昙王、频婆娑罗王出于思念佛陀,用栴壇沉香作佛像以慰思念,由此才开始有了造佛像的历史。
愿所有有缘见到这些圣地的人们,一路菩提愿行都能所愿皆行、所行皆善、愿行皆圆满。祈愿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海晏河清!
往期精选:
观音菩萨“嗡嘛呢呗美吽”快速修法
传喜法师谈观音菩萨修法窍门
我们在寺院做义工所做的事,就是铺向极乐世界的一条莲花路
如何超越时空、提升维度?
发愿和许愿的区别是什么?详解发愿不可思议的功德
金色在修行里的密义
受戒和持戒的殊胜性
深度揭秘神秘的心灵感应(附精彩案例)
什么是闭关?
我们是不是不用修了,等着往生时佛菩萨把我们扔到清净刹土去?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龙天护法一定会护持你!
修行人为什么要善护口业?
修行切忌中断,如何遣除修行的中断障、违缘障碍?
这么多年来,我喜欢......
传喜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合集全22集{精美版}
嫉妒来了,就用这一招!
(极为罕见!慧日禅寺双色睡莲盛开)莲花在佛教修行里的甚深寓意
当一个人说“我发心出家”,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慈风如沐无上清凉——《慈风普扇》新书发布
如何报答您,我累生累世的父亲母亲?
当一个饿鬼道的众生,来到我们面前......
传喜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于生命电视台首播!
这是我这一生送给大家最好的礼物
请记住:无论何时何地祈祷哪一尊佛,我们都会得到圆满的加持
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打破业力的隔阂!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忏悔?——当收视口碑爆棚的《与神同行》遇见佛法
修行如何训练定力?
面对病魔、怨敌、违缘,应该修什么?
你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
佛弟子和合的重要性
好好听话
学佛,到底要不要有仪式感?
汉传佛教蒙山施食殊胜的功德利益(日全食
功德九亿倍,转发功德无量)
“我太忙,没时间修行”的解决之道!
改命秘籍
人生如戏,你也是奥斯卡影帝
咒语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殊胜的咒语是忏悔之王)
爱因斯坦的选择让我们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全68集(视频文字精美版)
对年轻人的一些肺腑之言
死亡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这样供水、这样观想是积累资粮最快的一种方法!
汉传佛教早晚功课殊胜的功德利益
修行路上护法神的重要性
佛教护身符佩戴完全指南,真的很重要!(最强护身符大解密)
念珠,不离!
一个能有效帮助抑郁自杀倾向者的神奇咒语解冤结仪轨
一个人能拥有多大福报,必然要有同等高贵的品格去承载
弟子求法应具备的资格
祖师的密义——参学的资格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