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七十四首答张十一

北京荨麻疹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326.html

答张十一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拼音版

shānjìngjiāngkōngshuǐjiànshā,āiyuántíchùliǎngsānjiā。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yúndāngjìngzhǎngxiānxiānsǔn,zhízhúxiánkāiyànyànhuā。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wèibàojūnēnzhīsǐsuǒ,mòlìngyánzhàngsòngshēngyá。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yínjūnshībàkànshuāngbìn,dòujuéshuāngmáoyībànjiā。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作品介绍]

《答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的诗作,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慨。

[注释]

①功曹:官名。②两三:几个。表示少量。③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④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⑤恩波:谓帝王的恩泽。⑥死所:死的地方。⑦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⑧霜毛:白发。

[译文]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贞元八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并称“韩孟”。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昌黎先生集》。长庆四年(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赏析壹

壹/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年)春天作的。

文学赏析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名人点评《唐诗评选》:寄悲正在兴比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妙于三句中间,轻轻再放“哀猿啼处两三家”之七字。“两三家”之为言,无可与语,以预衬后之“君”字也。“哀猿啼”之为言,不可入耳,以顸付后之“诗”字也。真是异样机抒也(首四句下)。《义门读书记》:五、六既不如屈子之狷怼,结仍借答诗以见其憔悴,可谓怨而不乱矣。《野鸿诗的》:近体中得敦厚雅正之旨者,唯“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语。若《南山诗》,非赋非文,而反流传,人之易欺也如此。《韩诗臆说》: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独取此篇为能真得杜意。佚名赏析贰贰/

德宗贞元十九年(80),韩愈与张十一(名署)同为监察御史,又一起被贬,张贬为郴州临武令,韩贬为广东阳山令,张曾写《赠韩退之》诗,第二年春天,韩愈写此诗作答。

诗的前四句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春景的轮廓,用笔极其省净,而又形象鲜明。首句七字,就描写了山、江、水。山曰“净”,可见山景的清新明丽;江曰“空”,可见江面杳无船只,江水浩渺无垠;水曰“见沙”,可见其清澈见底。这本来是一幅很明净、秀丽的画面,诗人却在这幅明丽的背景上描写了哀猿的啼叫和两三户人家,使美丽的图画添了几分荒寒僻远的色调。“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yúndāng),大竹名,生水边,长数丈;踯躅(zhízhú),即“羊踯躅”,亦称“闹羊花”,生在山地,二月发花,其花火红,耀眼夺目。诗人的视线从远望山光水色而移到近处,但见纤纤竹笋竞相滋生、节节见长,鲜艳的羊踯躅花悠闲自在地开放。“竞”“闲”二字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为阳山春景注入了春意,点缀了色彩,略带荒寒寂寥的阳山春景有了春色的繁盛和热闹。

诗的后四句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未”字领带“报”与“知”。意谓没有报答皇帝的洪恩,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但愿不要在炎热的瘴气中断送了自己的一生。韩愈这首诗是答友人的,友人张署在诗中约韩愈“扁舟西下共归田”。告老还乡,解缨归田,都是封建时代仕途的末路,显然,此时的韩愈虽遭贬谪,但仍不乏建功立业之心,这两句也算是对友人邀约的婉转拒绝。最后两句包含了作者十分复杂的感情。友人的邀约与个人的抱负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友人的赠诗让诗人猛惊年华的空逝,不禁对镜瞅鬓,顿时觉得华发增多,不免生出功业未就、虚度年华的惆怅与感伤。

诗中的景是明丽的,而诗中的情是低沉的,乍读起来,似极不协调,而细察作者的衷肠,便觉得含蓄深沉。诗人描写阳山的明山秀水,绝不是就景写景,而是为回答友人的邀约所作的伏笔。意思是说,如果甘心归田隐居、无所作为,阳山虽有点荒僻,也不失为颇有景致、颇为安静的世外桃源。诗的叹逝之情似乎是友人的赠诗勾起的,其实作者写春笋“竞长”、“踯躅闲开”,又何尝不包含对植物的自得其情、各适其性的羡慕,并由此感叹自己身不由己、志不获展的愤懑。

前人评价此诗“真得杜意”(程学恂《韩诗臆说》),所谓“杜意”,其一是指诗人穷途困境不忘君国功业的用世思想;其二当是指杜诗感情沉厚和写景疏放的相互兴发、相互调和、相互融合,从而造成的怨而不怒的浑沦敦厚的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韩愈这首诗确是“真得杜意”。

佚名赏析叁叁/

韩愈(—),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附近)人,唐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早年曾在几个节度使下当属官,后曾任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80),他和张十一(张署)因旱灾上书德宗李适,议论时政,被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这首诗便是他遭贬到任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抒发了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之情。

张署被贬到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临武令任上曾有诗寄赠韩愈,此诗是韩愈的答辞。

诗的首颔二联是诗人对任所的环境描写。首联是远镜头式的景物描写:远山碧净,江面空阔,水清见底,攀猿哀啼,人烟稀少,这是一幅偏僻荒凉,令人伤怀的景象。颔联是特写镜头式的景物描写:粗大的竹头竞相生长,踯躅开着红艳艳的花,更增添了春天的无限生机。“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对仗工整,传神生动。一个“竞”字,写出了冬笋日日争上的蓬勃气势;一个“闲”字把踯躅花随处开放、悠闲得意之态描写得生动活泼。诗人通过拟人手法,把竹与花写活了。金圣叹在评点这两联诗时说:“夫山曰‘净’,江曰‘空’,水曰‘见沙’,则是天地肃清,明是秋冬时候也;而笋犹‘竞长’,花犹艳开如此,此其炎瘴为何如者?又妙于三句中间,轻轻再放‘哀猿啼处两三家’之七字。‘两三家’之为言无可与语,以预衬后之‘君’字也。‘哀猿啼’之为言不可入耳,以预衬后之‘诗’字也。真异样机杼也”(《金圣叹选批唐诗》)。

王夫之说过:“寄悲正在比兴处”(《唐诗评选》)。诗人在首颔二联中极力写景,正是为了抒发胸臆。诗人从繁华的京城贬到空旷人稀哀猿啼的阳山,一种清静、孤独、悲凉之情便油然而生,先前在京城时那种官场上的明争暗斗的政治纷扰在这里已无踪影,似有天高地迥皇帝远的那种悠闲超脱之感。然而,诗人决非将贬地当乐土,他身居荒山之远则忧其君,念念不忘的是生则报君恩,不愿虚度年华。“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便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未”这个副词是限制“报”“知”的,所以,“未报”句实是“未报恩波未知死所”。颈联透露了诗人的矛盾重重的复杂心理,其间既有无辜遭贬的怨恨和悲愁,又有振奋精神重返朝廷的愿望与追求。诗人心中含怨而不作叹息,怀抱志向而不愿言明,实在是身居闲静之地而心不闲静,辛酸苦涩之味心自知。

末联写得突兀,似有奇峰突起之感。“吟君诗”回应文题“答”,“看双鬓”是“吟君诗罢”后的细节描写。“斗觉霜毛一半加”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使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忽然发现自己的鬓发白了一大半!诗人写愁不说愁,而十分含蓄地说“斗觉霜毛一半加”,不说愁而愁之深、之大已不言而喻,确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之妙!

陆时雍说过:“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诗镜总论》),此诗用山、江、沙点缀贬地空旷,用“哀猿啼”、“两三家”渲染贬地的荒凉和人迹罕至,用竹笋竞长、踯躅花开来表现南方炎热,都是诗人“善道景”的证明。诗人有愁而不明说愁,只用“斗觉霜毛一半加”来言之,对心中之愁“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足见诗人又是一个“善言情”的高手。这些就构成了此诗以景写情、融情于景、深沉含蓄的艺术特色。

佚名赏析肆肆/

韩愈以写景起笔,第一句写得静谧,第二句写得凄凉。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静谧的另一面其实是孤寂。贞元十九年(80年),同在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和张署,因为上书言事,受到佞臣、馋臣诬陷,二人一同被贬。此后,张署作诗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赠与韩愈。韩愈读诗后心有戚戚然,写了这首诗以作应和。

山明净,水清冽,虽然景致秀美,却不免空落,后面的“猿啼”意象,更为空落的景象平添了几分静寂的哀伤。诗人说这里只有“两三家”遗落在山水间,这虚指的数字明确地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荒凉感。而这些客观的景物之所以染上哀伤的基调,全是因为诗人的眼中、心中的悲伤。

写景的笔墨继续宕开,绵延至第二联的幽林竹室、纤纤笋、艳艳花,浅淡水墨中增添了点点鲜艳、明快的色调。“竞”字赋予毛竹灵动的情态,其向上生长的态势愈发显得生机勃勃。一个“闲”字修饰花开,练字之妙在于,美丽的花在诗中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意态闲静、自然传神。

这样,两联写景诗句,一远一近,一素朴一明丽,构图层次分明,用色浓淡相宜。再加上稀落人家、幽幽猿鸣,可谓是画意悠然、诗情浓郁。但是诗人被无辜地贬至此地,定是无心赏玩景致。远离了京城的喧嚣,这里的闲静与诗人的仕途冷遇相互作用,反而成为了一种折磨:荒凉、静寂的环境中,只有诗人独自留恋,思怀往事,愁上心头。

诗人在第三联中说出了折磨的来源:“未报恩波知死所。”心中本有雄雄志向想要报效龙恩,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就被贬谪到了这个瘴气弥漫的地方。诗人不无担忧地说“莫令炎瘴送生涯”,深情中的那种无奈让人动容。尽管如此“莫令”语,似乎是诗人低声地请求和祈祷,表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潜藏着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自己终有一日能建功立业,回报浩森皇恩。

在这一联充满矛盾的情感基础上,尾联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又让全诗回应首联的凄凉氛围,在沉沉叹息中默默收尾。诗人用白描的手法还原自己读张署诗的动作:看两鬓。读罢诗后,诗人可能会起身、会叹息、会眺望,但是他却独独选这个细节动作,为的是凸显诗人的愁怨和迷茫。

虽然诗人没有一句明写这种感受,但是“斗觉”二字透露的那种时光不等人的感叹,让这种愁怨尽在不言中。此诗一半写景寓情,一半叙事寓情,但是两者又不截然分开,荒凉、静寂的环境契合诗人遭受贬谪的境遇,意境婉转,韵味浓厚。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推荐阅读《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清朝吴楚材、吴调侯编天下至文入我毂中《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春秋·鲁孔丘编所谓天籁在此一方《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东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子怀楚推荐阅读《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一编尽览《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南朝·梁萧统编一字千金五言冠冕《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当代余冠英编质朴苍凉风格各异推荐阅读《古风泊客》第七辑《唐诗鉴赏辞典》当代俞平伯等编诗家胜境气象万千《古风泊客》第八辑《宋词鉴赏辞典》当代夏承焘等编词坛盛景风华绝代敬请期待......《古风泊客》第九辑《元曲鉴赏辞典》当代蒋星煜等编宗唐承宋风味自成敬请期待......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多位诗人诗作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作者:李白、杜甫等

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编订:俞平伯等

成书时间:年/年

《古风泊客》第七辑《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

心?养性?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tp/8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