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南国文学社
审核
刘瑞敏
编辑
曾庆忠
图片
网络
◆◆◆◆
洗耳泉:山自在,水如来
作者
李本亭
◆◆◆◆
一
有些风景,深藏在山中。
如果九仙山(以九仙山为名的山不知凡几,这里指鲁东南黄海之滨的九仙山,属五莲县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洗耳泉不会是其中最华丽最抢眼的章节,它是那样超然出尘的存在。
“蒙谷曙色天半开,岚光泼翠上楼台。插旗垛顶横云峻,洗耳泉声带雨来”,这是清代辞官归隐九仙山的高士王沛恂描写洗耳泉的诗。诗中以流畅明快的格调,展现了诗人在晨光熹微时到洗耳泉寻幽揽胜的愉悦心情。
洗耳泉真山真水,清丽脱俗,明清多文人雅士在此归隐、悠游。洗耳,洗去尘世的污浊,隐逸林泉之下,将生命融入青山绿水之中,淡泊而宁静。“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李白《山人劝酒》)。真正的风景,应是如此忘我的逍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来到洗耳泉,看闲云潭影日色悠悠,听鸟叫蝉鸣松涛阵阵,脚步慢了下来,心就找到了该去的地方。
二
洗耳泉在九仙山的东南麓,胡林村以西二里许。
自五莲山和九仙山之间的兰陵路(古称槲林峪,因槲树满谷而得名)进入九仙山风景区东门,步行百余米便是洗耳泉峡谷入口。举目西望,只见二指峰、耄耋峰、石鸡峰、插旗垛、情侣峰(古称石人峰、二人石)自南向北连成一道黛色的屏障,岚光峰影,嵯峨秀丽。峡谷内绿树葱茏,各种不知名的山花点缀其间,形态各异的岩石上爬满了翠绿欲滴的爬山虎和绿毯似的苔藓、万年青,显示着勃勃生机。
沿峡谷上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登山步道。明清之时古人在此隐居,原有一条崎岖小径,由于多年人迹罕至,早已没入荆棘,只有洗耳泉处不时有寻幽探秘的访客光顾。前些年景区对峡谷进行了开发,让久藏深闺的风景重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峡谷经山水常年冲刷形成,涧深崖陡,乱石奇突,涧中清流一曲,长泻不息。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王维的《青溪》,亦是洗耳泉峡谷最妥切的写照。在这里,溪流是最好的向导,跟随它的脚步,可以惬意游走于草木丛林之中,饱览群峰竞秀、怪石嶙峋之美。倘若在夏季多雨季节,山谷里还会出现飘来飘去的云雾奇观,让人一不小心踏入仙境,做一回世外神仙。
自洗耳泉峡谷下游溯流而上,一路上会见到好几道泉水。或隐于密林,或潜于石罅,汩汩而出,汇流于山涧之中。洗耳泉之下是九仙山大隐清代诸城文士张侗吟咏过的饮牛泉(张侗《山居杂咏》),诗曰:“老树柴门永不关,饮牛泉下水潺潺。出随樵牧衣裳懒,醉卧羲皇岁月闲。”清泉汩汩流淌,山居闲适安然,俨然一派桃花源中景象。
峰回路转,眼前出现一片竹林和几块凸起的巨石,绕行过去便见两面石壁如门洞开,中间泻出一泉,如飞珠溅玉。这便是洗耳泉了,也称作吕公泉、神泉。泉侧石壁镌有“洗耳”巨书,落款“明崇祯三年十月主人吕一奏题书”。“洗耳”字高两米许,苍劲有力,历经数百年沧桑仍清晰如初,为九仙山古代摩崖石刻之最。洗耳泉即因此得名。
泉水自石壁下泻,涓涓长流汇成一潭碧水,常年不涸,泉后有洞曲折幽深。潭水清澈,水底的砾石清晰可见,许是活水的缘故,见不到一丝青苔。掬起一捧送入喉间,但觉甘冽清甜,满口生津。
水潭四周,生长着高大的枫杨、板栗、麻栗、赤松等树木,还有杜鹃、连翘、蔷薇、萱草、麦冬等花草,浓阴如盖,花木葱茏,是一方怡人的清凉世界。
坐卧于泉畔,听水声,闻鸟鸣,看蝴蝶翻飞,呼吸着清新带绿的空气,会顿觉身心俱爽,不由得追羡隐居于此的古人了。
三
洗耳的典故源出汉代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高士许由。许由超然世外,优游山林,听到尧要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后遂以“洗耳”寓指高士淡泊名利,心性旷达于物外。
吕一奏,字九初,号鸣韶,诸城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任宁晋(今河北省宁晋县)知县、户部督饷主事等官职,因厌倦官场黑暗退归林下,在洗耳泉上方结茅芥子庵隐居。
“花间鸟语连云落,天外鹤鸣带月还。百世风流如觌面,但看长水与高山。”这首诗镌刻于九仙山东南麓的丁公石祠里,虽是吕一奏为明万历年间辞官归隐九仙山下的清官丁惟宁所作,但管中窥豹,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志趣,也跃然而出了。
芥子庵是吕一奏在洗耳泉峡谷内的隐居之所,今已无存。芥子一词来源于佛教用语“须弥芥子”,“须弥”在佛教中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而“芥子”是芥菜的种子,极其微小。须弥芥子,言偌大的须弥山纳于芥子之中,暗喻佛法之精妙,无处不在。吕一奏将隐居的小小山房称作芥子庵,深得禅理之妙,可以想见其胸襟之博大、志趣之高远。不得志而逃于禅,这也是在晚明政治黑暗的时局下,中国士大夫不甘同流合污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吕一奏之后,文人逸士来此寻幽探秘,乃至买山归隐,代不乏人,最著名的是清初高士王沛恂。王沛恂,诸城相州人,字汝如,号书岩,康熙二十六年()中举,授辽宁海城县知县,廉政爱民,百姓敬之,后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因居官清正,为上司所忌,不久被罢官归里。
王沛恂拂衣归里后,因喜爱九仙山林壑之优美,遂将九仙山东部洗耳泉至靴谷(今胡林村至靴石村区域)山场土地买下,成为清代诸城王氏家族之产业。这里重峦叠嶂,悬泉飞瀑,林木蓊郁,有靴石、万寿峰、石鸡峰、洗耳泉等名胜和战国时期的孙膑书院、石仓、插旗垛、宋代古刹侔云寺等古迹,为九仙山精粹之所在,堪与庐山媲美,故王沛恂称之为小匡庐,亦称匡山,山下的村庄即因此得名匡山庄(今胡林村)。王沛恂长期隐居在这里,在洗耳泉上方建起了匡山书屋,扶杖逍遥于山水间。
隐居于匡山幽谷的王沛恂,远离尘嚣,饮酒赋诗,“爱竹培君子,看山揖丈人”(其诗《还山咏》),“漱流寻洗耳,探穴问藏书”(其诗《山居》),与山水为伴,松石为友,优游于林泉之下,歌咏于烟水之间,写下了《匡山集》六卷等诗文,留下了匡山书屋遗迹和洗甲池、漱流泉、书岩石等名胜与佳话。
“箕山避世绝尘缘,不洗心头洗耳边。一自污牛羞颍水,传留此地作名泉。”这是王沛恂《匡山十二景》诗之一《涓流洗耳》,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百多年时光衔枚疾走,芥子庵和匡山书屋的主人已无迹可寻,只有清泉脉脉,依旧日夜不倦流淌。
四
世事变迁,青山依旧。洗耳泉水汩汩流淌,孕育了九仙山“第一泉水村”——胡林。
这是个群山环抱中的小村落,数十户人家错落分布于山坡之上,石墙灰瓦,掩映于绿树丛中。据考证,胡林村于明末即有诸城吕姓居住,当为隐居于洗耳泉的吕一奏的族人,村西北之山有匡山之名后,便以匡山得名匡山庄(清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九仙山图中绘有匡山庄)。后来,因村周围多槲树林,改名槲林,又省写为今名。村中有王、杨、鲍三姓,为清代陆续迁来看山护林的人家,王姓即为诸城王氏家族的后人。
胡林村山环水抱,东依五莲山,西望九仙山,西来的洗耳泉峡谷之水和西北方来的兰陵峪之水绕村而流,滋养了这片土地,让这里变得生机盎然。几百年来,胡林村人世世代代靠饮用洗耳泉之水生活,大山慷慨的馈赠和甘冽的泉水养育了这一方人。
近年来,随着五莲山、九仙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胡林村凭借洗耳泉的知名度和得天独厚的山泉水优势,用美味的泉水鸡、泉水鱼、山珍野菜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农家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慕名专乘来取泉水饮用的人每天也是络绎不绝。春天的樱桃、夏天的蘑菇、秋天的瓜果,吃草籽、喝泉水长大的跑山鸡,因了山泉水的滋养,都格外的鲜美,成了胡林村飨客的招牌菜。
借着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胡林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浅白”“闲明居”等精品民宿也就应运而生。住在这里,可推窗见山观云,真山真水还有原生态的美食,让山居民宿顿时成为了“网红”。九仙山第一泉水村,成了众多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东岩风送西岩雨,仙莲原本是一山”(张侗《山居杂咏》)。如今,五莲山、九仙山(含匡山)已统称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洗耳泉峡谷也成了喜爱寻幽探秘的人们的打卡地。观光索道越过槲林峪和洗耳泉峡谷飞架于情侣峰(石人峰)之上,将隔壑并峙的五莲山与九仙山连为一体。石人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百世风流如觌面,但看长水与高山。愿五莲九仙青山常在,洗耳泉绿水长流,护佑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富足而安然,也让来到这里的游人领略锦绣五莲之美,尽享山水间的大自在。
作者简介李本亭,山东省五莲县人,日照市作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五莲县残疾人联合会。
南国文学社最新通告
关于《青年文学家》杂志简介以及加入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会相关情况通告
《青年文学家》杂志作为国内外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青年文学家》杂志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文学期刊,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23-/1
邮发代号14-26
近年来,创建了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作为杂志社团结和联系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理事加入只须订阅杂志,不收其他任何费用。杂志社严把质量关,为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打造文学净土。
杂志宗旨是繁荣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
《青年文学家》顾问:王蒙、王佐泓、叶延滨、冯骥才、孙莉、李曙光、李琦、张抗抗、阿成、常新港、梁晓声、韩英、颜楠。
南国文学社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两个微刊平台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