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著作《水浒传》中经常见到一种迷药的使用——蒙汗药,蒙汗药,看上去很神秘。貌似是“黑店”老板必备。没有蒙汗药还开什么黑店啊,不知道孙二娘蒙倒了多少江湖儿女。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什么东西能蒙倒这么多好汉。今天来了解一下蒙汗药与麻沸散。
一、蒙汗药
我翻阅文献的时候发现还真有蒙汗药,可惜的是只有药物记载,没有写明药物用量。这个出自明末梅得春《药性会元》,在这本书中记载了羊踯躅一个药物说:“羊踯躅,味辛温,有大毒。其花似萱草花,甚不可服,误则令人颤抖昏倒一昼。如用,可拌烧酒蒸三次,即无虞矣。同它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看看这个蒙汗药是真有。当然这个它罗花就是曼陀罗花了。从这看蒙汗药的组成就是羊踯躅、曼陀罗花、川乌、草乌四个药。
《药性会元》流传海外了。
这个就是羊踯躅
羊踯躅服用了之后会昏倒一昼,那差不多就是十几个小时了。这个药物记载的历史很早《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此物大毒,属于下品“味辛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生川谷。”这个羊踯躅也叫闹羊花。书中说的“皮肤中淫淫痛”这个“淫”《说文》解释为“侵淫隨理也”浸淫者,以漸而入也。就是逐渐加重。字面意思理解这个羊踯躅能治疗皮肤的疼痛。所以用来麻醉也是正常了。
曼陀罗花作为药物记载年代比较晚了,可能汉代还不用这个。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曼陀罗花条:“广西曼陀罗花,偏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偏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南人或用为小儿食药,去积甚峻。”①直到《本草纲目》才有正式的记载“诸风及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②这也讲了曼陀罗花作为麻药使用。其实这个蒙汗药就是一种麻醉剂。但是蒙汗药的名字总给人江湖的感觉,治疗的时候给病人说先喝了这碗蒙汗药,估计病人会认为肯定是进了黑店了。
曼陀罗花
二、麻沸散
《后汉书》记载了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和麻醉剂应用后的主要表现。“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结积就是肿块,包块。给予针刺和药物口服,治疗效果欠佳,就要动刀了,动刀疼就给麻沸散喝。喝了麻沸散就如喝醉了一样,没有知觉,手术就可以了。
在《华佗神医秘传》③中记载了“华佗麻沸散神方”:“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并且说“服此能令人麻醉,忽忽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痒”。此书中有很多关于麻醉方剂的记载,不止这一个。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是清末时期有医家自己整理但是托名华佗而作。书中的行文风格和药物计量单位以及疾病病名很多都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如果非说是华佗所著,我只能说是“伪书”,托名而作。具体考证不在此详述。
麻醉先驱,创麻沸散
从《本草经》成书年代看,华佗的麻沸散可能主要药物就是羊踯躅。加上川乌草乌这些药物。至于为什么是川乌草乌,一是乌头类药物在《伤寒》、《金匮》里面有有记载,年代上是汉代,用乌头汤治疗关节的疼痛红肿等。这个说明乌头类可以止疼,麻木的感觉这个可以实验,买上二两生附子熬一下,用筷子蘸一下汤尝一下,舌头是麻的。以华佗的生活年代和当时的用药谱看,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有可能是羊踯躅和乌头类药物组成的复方。
小结
我国六七十年代,掀起了一阵中药麻醉风,各种的中药麻醉层出不穷。研究单位也很多,研究人员不断的从古代文献中寻找一种能与西药相媲美的麻醉制剂。也做过临床试验,比如曼陀罗花,也就是洋金花的复方制剂用于临床麻醉,但是到今天中药麻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也很好理解。一是中药复方麻醉的药物用量不好控制;二是麻醉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三是药物中毒。曼陀罗花、羊踯躅、川乌、草乌这类药物都有很大毒性,根据现代药物化学研究认为,中药麻醉药物的主要成分都是生物碱,用量控制不好极易引起中毒。比如在洋金花的应用中就有大量洋金花中毒的文献报道。有的人使用0.8g即出现中毒现象,有的使用至g才会中毒。④同样在用多大剂量能起到麻醉效果也就很难确定。也极有可能超过《药典》所规定的0.3g~0.6g。诸多原因也就导致中药麻醉逐渐没落了。
参考文献
①方晓阳,陶晓葵.“蒙汗药”一词新释[J].中华医史杂志,,31(4):-.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③华佗元化.华佗神医秘传[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52.
④蒋一帆,高建超,田春华.例洋金花中毒不良事件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13(4):-.
⑤《药性会元》参考自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影印本。
致谢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图片拍摄者。
欢迎批评指正!
二两黄芪赞与不赞,字数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