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过一篇关于农村孩子玩手机的文章《心痛+担忧:农村孩子玩手机严重到你不敢想像!怎么办?》,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阅读量已近人了,好多网友表示,不仅农村有部分孩子玩手机无限度、无节制,沉迷其间,不能自拔,城市也有少数孩子是这样。
本人没有对城市孩子进行过观察与研究,生活在农村,多与农民打交道,对农村孩子的情况要熟悉一些。今天,还想聊一聊农村留守孩子玩手机的现象。
我们也不知道手机怎么玩的,孙子们玩了些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说他们也不听!
这是许多农村留守老人对孙子们玩手机的无奈与无助。这部分老人多在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部分老人对手机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够了解和熟悉,他们对孙们辈过度玩手机的行为,知道有危害,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也不是十分清楚,对于怎样去引导、教育孙子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产品的原著民,天生对电子产品敏感,对游戏什么的,似乎一碰就会玩,老人们看着孙子们痴迷的玩那些东西,往往是一脸茫然,好奇、困顿、无助交织在一起!对于这些孩子的管理,理想的办法就是他们的父母与其多相处,找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现在的孩子,根本说不听,他们的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一年到头才回来过一个春节,回来后,还抱怨我们没有把孙子带好,难啊!
有一部分爷爷奶奶,还是尽力在教育孙子们的,可是,这些老人,白天要在地里劳作,晚上才能与孙子们接触,老人们还有家务事,管理孙子的时间有限,哪怕是陪读,相处也是有限的,所以,爷爷奶奶管理孙子们存在着客观上的问题,更何况,现在的孩子们作业又多,让孙子们完成作业,就让老人们够累的。
许多外出务工的爸爸妈妈,对于老人带孙子,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仅对老人没有一句“谢谢”的话,没有丝毫感恩的情感,一年半截,回到家后,看到孩子发展的不好,坏习惯多,还一味责怪老人,让老人们欲哭无泪。常言道:一辈管一辈。希望外出务工的朋友们,一定要清楚,培养孩子是自己的事,不是爷爷奶奶的义务与责任。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责怪老人,又有什么用呢?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反思,想办法弥补。
没有办法,孙子们要玩嘛,何况,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玩的,就随着他们去玩吧!长大了就好了。
我在农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画面,一是爷爷奶奶图清静,给孙子们一个手机,孙子们着迷的玩手机,老人可以安静的做事,用手机换安静,当然,有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做的;二是顺着孙子,如果爷爷奶奶不让孙子玩手机,孙子们往往会大哭大闹,爷爷奶奶就妥协了;三是孙子们怎么要求,老人怎么顺从。有一次,在理发店里,某小孩子躺着洗发、坐着理发,奶奶就像一个支架,给孙子乖乖的拿着手机,让孙子边洗头理发,边看手机。
这些行为无疑是溺爱的典型表现,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可能毁了孩子们的一生,而且这三种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也是我在农村看到最多的现象。由于要尊重父老乡亲和孩子们,没有照相,好多次欲照又止,感到非常痛心。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个孩子在小时候的习惯养坏了,心性也可能随之变坏,恶习缠身的孩子,基本就给毁掉了。
没有办法,虽然自己对孙子的学习不懂,但也得陪孙子把作业做完,好在孙子特别懂事,每天回来主动做作业,成绩也蛮好的。
这种温馨的画面,是我在农村极少看到的,这样欣慰的语言,虽然难免有些伤感与无奈,还是特别的幸福,不过,这样的语言也是农村的稀缺资源了。
往往有这样温馨画面的家庭,或能听到如此幸福语言的家庭,哪怕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一般会具有以下一些要素:一是家庭成员都比较勤劳,孩子浸润在勤劳的家庭里,养成了勤劳的好品质,所以在学习上也能吃苦;二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比较自律,玩手机有节制,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能够有示范;三是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在沟通方面比较顺畅;四是大道理不多,都能够用朴素的行为、和谐的关系、简单的语言来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一种幸运!
总之,农村留守孩子玩手机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大杀手,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是一种社会之殇,一点也不为过!这个问题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依靠那些同样是社会之殇的留守老人来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靠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似乎也不现实,可能只是某些家庭有这个觉悟和能力解决,他们认识到了孩子的事才是最大的事,他们愿意在取舍间作出选择,把孩子放在首位。可是,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年轻父母是难以做到这点的。因此,要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启动,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但愿更多的乡村能够“产业振兴”,这样,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会返乡了,孩子们就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了,情况是否好一些呢?我们期待着吧!
请父母放下手机吧!
讷老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