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ivk_sa=1024320u
本期作家:王宇飞
WANGYUFEI
作者简介:
王宇飞,生于年2月,兰陵作家,临沂诗词学会会员,临沂作协诗词创作委员会会员。
虞美人·看花
01
少年看花马背上
尘埃随鞭扬
壮年看花路途中
柳青桃红
奔波失风景
而今看花屋檐下
白首晃陋庭
闲看白云听风声
半碗残茶
印得月朦明
十二月十八日夜读有感
02
是日为阴历十一月十二日。
读小文而触静雅神逸,歌以记之。
窗外风狂窗内静,
心里祥和心外宁。
一抹芳华扫荒芜,
七碗淡茶养怡情。
喜读诗篇还沁香,
任由思绪掠京城。
神游收定依栏望,
方觉今宵月最明。
老家小院三题
03
一
老家小院吟
小园芳菲肆意开,
洁香未去牡丹来。
杜鹃才催海棠去
蔷薇又被玫瑰盖。
二
家园初春
我家牡丹正怒发,
洁香清气散满家。
樱桃红韵初染树,
迎春黄花满枝桠。
三
五一节老家感怀
门旧蔷薇盛,
院小芳菲多,
青春好时光,
读书与耕作。
星空照夜谈,
慈影伴灯火。
故园阳光灿,
假日开心过。
藏名诗·陈道明
04
题记:藏头诗人丰沛雪发给我一篇关陈道明的文章,
读之十分感慨,学其诗曰:
酒是陈的香,
人因有道明。
四月满天絮,
随风成空行。
秋意
05
秋暮菊开淡,
霜重林漫变。
清夜闻桂香,
皎月观流泉。
举杯同一醉,
吟诗共品鉴。
人生几如此?
七弦久不弹。
重阳夜忆父亲
06
重阳半月亮晃晃,
小院长风爽凉凉。
恍惚慈影明镜里,
与我呤诗诵华章。
天阙李杜可常见?
我书诗句亦成行。
慎饮美酒多游乐,
悬壶莫劳方安康。
兰陵观高柴坟有感
07
刘堡访贫知先贤,
不拜不祭心不安。
远望银杏立高坟,
近观残洞映满眼。
听闻老人述往盛,
详察孤碑摧心肝。
唐宋文湮草暂荒,
小林风冷天正蓝。
七十二贤古来崇,
尚存多少寂在田?
冬去春来青又葱,
芳菲盛时蝶影乱。
我愿复祠传祖德,
焚香心中无金钱。
陌上花开
08
陌上春来翠森森,
花开时节最迷人。
丹桂花开秋渐深,
清风陌上播香醇。
梅
09
高楼橉栉映霓虹,
街道汽车奔匆匆。
凛冽风中忽闻香,
寻到一角梅一丛。
春景
10
满城棉絮尽飘零,
斜柳依依枝摇风。
翠深时有花眉叫,
水浅亦有青蛙生。
马髻山上还魂草
11
到过莒南县天马湖开过两次会,只有后一次有幸登上马髻山,就是去年五月。想到可以借机一览马髻山的风光,我与同事相约早去。
五月的天马湖下午,山似五岳秀,水比西湖美。一碧万顷,湖光粼粼。蛟龙号乘风破浪,将我们载到马髻山西山脚下。然后乘电瓶车到了山门。一座汉式牌坊,青瓦白柱,上书“山水仁智”。向上望去郁郁葱葱,山岚叠层。一溪流水自高山而下时隐时现,这就是名家所题的“山疑画里看,水作琴中听”的江南诗韵了。顺阶而上,到那漂流的停靠处,稍作休息等候,再登山,两边就有些人工搭建的棚。也见到山水时急时缓的流湍着。不久就见一个牌坊,上书“红云叠翠”。自此仰望去,山上红石叠叠,被山上的翠绿遮遮掩掩,而翠荫又遮盖不住,有隐有现。
边赏边走,到了缆车站,排队上车。我和同事小徐一个缆车。缆车一边缓慢上升,一边下降,犹如马龙川流不息。仰观山势巍峨,下观仲春中的山里红芽红叶,夹杂茂盛,有山丹丹绽放娇美,正簇簇似火,此谓马髻山四怪之一“陕北山丹丹红艳艳”。欣赏中小徐问我岩石上有那些团团的像花一样是什么?我说那是山丹丹,或者山上的杜鹃花。她说不是花,贴着岩石,一簇簇,有些泛白又像如花蕾一样紧抱的那个。那是还魂草,一时没想起。我解释可能是一种草或者蕨类的植物。等到下雨时候,使劲地吸收水分,叶子就完全放开了,等到天晴日晒干旱,就慢慢卷抱起来。因它形状如花,有些人会挖了放在盆中养着好看。
缆车停后,再登山就是高峰和更美之处了。先看到的是复建的千年古寺——甘露寺。汉代初建,与镇江甘露寺齐名,有南北甘露寺之称。与很多名寺古刹相同,这甘露寺也走过了兴盛——毁坏——重建之路。寺前有水塘,六米高“圣水观音”神态安详地端坐在莲花座中。音乐喷泉是音形兼备,游人争相礼拜,拍照。站在水塘前,看大殿甚是雄伟巍峨,比水塘高了六七米,寺前宽阔。这几年拜佛很流行,这里的香客也如外地一样渐多。
再往上走,到了天池,水清泛绿。导游介绍说:“这里有马髻山四奇之一的银鱼万条游天池。另三奇是:芦苇长上马口石,天蟾绿背红肚皮,山顶黑土不见底。马髻山上有四奇、四怪、四险、四秀。再往上就能看到四奇之一芦苇长上马口石和四怪之一马鬐四方像天台。四怪者:马鬐四方像天台,山顶倒比山帮矮,十万巨石天外来,陕北山丹丹遍山开。四险者:七十二道鹰愁涧,钻天鹞鹰飞三天;八十一座擎天峰,峰峰高耸入云端;千丈悬崖如刀削,猴子见了也胆战;万仞绝壁倒卷帘,神仙看了也心寒。四秀者:三面碧水四面山,流泉飞瀑挂山川,云海蒸腾托红日,古松老藤伴月眠。”听导游的话,就去观看水中游鱼,找寻一会,才发现银鱼,随银鱼的游动,磷光闪闪,的确神奇。
一边听,一边走,一边欣赏风光,心情倒也爽朗。听着马口石传说,感念杨妙真和李全起义军抗金等故事,更感叹岳飞风波亭的灾难和国难相联,英雄壮志难酬,想想现实中有志有识之士和百姓心愿难成的无奈,难免或以故事,或以传说,或以神话寄托他们的哀思和敬仰,一来褒扬忠臣良将,二来贬低声讨妄佞之贼,三来警示教育后来者以免重蹈覆辙。这是附会大自然造化的真谛所在吧?
上得山顶,见一仿古的长城样的城墙,横亘在山脊上。最高处有一石头,上面标识是:马髻山海拔.6米,是鲁东南群山之冠,此处距泰山、崂山均为公里。三山构成了等腰三角形。这又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神奇。不由人不心生对大自然的惊奇和敬畏。
走在城墙上,看群山叠嶂,山气蒸腾。俯瞰山路蜿蜒于田野之中。看近处奇石巨大突兀,悬崖绝壁危危,涧深幽暗。看蓝天中白云悠悠,不由放下诸多感慨,神怡心旷。
下山时候,仍坐缆车而下。坐缆车缓慢而悠哉,向下俯瞰,遍山松柏苍劲,杂树丛生,初春的山花竟艳,高山水流时坠时没,山径出入葱郁之中。眼球环转,身躯碾转,浏览山色,唯恐遗漏美景。
小徐突然说:“山也没什么特别的景色,不像宣传的那么好。”我说:“山各有不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有以山险石奇为胜,有以水美为胜,看你如何看待了。游山玩水也看你以什么心态来观赏,从美景中感悟留存下你觉得好的,就是好的。看过之后,没有什么留恋也就没什么了。你看山石上的还魂草,只有在雨水中才能生长一次,绽放自己,大多的时候,都在阳光暴晒下,风吹霜打中寂苦的等待机会,一旦有了机会,它就抓住不放,这就是美。是生命力之大美。”
下得山来,好几日仍对还魂草耿耿于怀,念念不忘。亦对游山玩水也有五思:人爱游玩,是为何?或纵情山水,放飞情思,将工作生活之累之疲倦,放弃于风中,山间,沟渠,思飘忽云雾风中。或赏美,看自然风光之秀美,叹天地之造化之功。或猎奇,感受天地之奇妙。或于山水间,寻人类之过往,感慨人类之功德和功绩,传承人类之文明大道,承人类之优良,谱写继往开来之篇章。或凭遗吊古,撅出成功之道,亦或撅出经验教训,警示后人。人游玩放松中,从其中任何一面,得其一二,用以借鉴于人生做事或生活,以绽放人生之美,不就是游山玩水的大得吗?
山有不同,人亦不同。同一山,游人不同,眼光眼界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看到的映像自然就不同。然究其山水,不外乎由水、土石、树木花草之组成。在马髻山,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还魂草。查看还魂草,解释说:在生时,枝叶舒展翠绿可人,尽量吸收难得的水分。一旦失去水分供应,就将枝叶拳曲抱团,并失去绿色,像枯死了一样。随着环境中水的有无,复活草的生与“死”也交替进行,因此在民间人们又称它为还阳草、还魂草、长生草、万年青。它也是一种中药材,有美容护肤的神奇功效。科学家则称这种小草为“复苏植物”,仿佛在干旱时它睡着了,遇到水又重新醒来似的。我想还魂草的神奇是自然的神奇,更是大自然不灭的精神所在。想想山上的历史遗迹和传说,难道不像还魂草吗?岁月的风蚀雨刷,雷击雪埋,还有不同时代人为的破坏和重建,都掩盖不了它含有的精神和文明的光芒,一旦有机会就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滋润着后来人。
游玩放松是愉悦自个的方式,若能于游玩中感受自然或人文的精神力量,与中有所启发感悟,从而激发自己,进而感染别人,才是赏玩风景最大的收获,亦是旅游经济兴盛之前,千年文人骚客乐此不疲的旅游之大道所在,对乎?
又到小麦覆陇黄
12
“布谷”——,上周末深夜,忽然间,似乎听到一声布谷鸟叫,也不知是梦里,还是真的听到……过好一会,真的清醒了,夜深阔远,静心而听。好久,一声“布谷”——感觉声音从辽远的地方传来,又一声“布谷——”就在身旁,再一声“布谷——”,渐渐远去高阔的天空……
小满过了,又到小麦覆陇黄了……
三年了,每年夏收小麦期间,或回家,或出发,每当走到田野,看到麦子黄了,或者是收割了,都会有这句话涌在心头脑海。很想写下以这为题目的小文,纪念我天国的父亲和那八十年代我年轻而又短暂的农忙岁月,更为当今的乡亲……
周六回家,老娘问我:“小麦黄了?”我回答:“小麦有点黄头了。”
开车回来的路上,看着渐渐发黄的小麦,每当风吹而过,层层麦浪跌宕开来,头脑里就涌出“小麦覆陇黄”的诗句;也看到无边无垠的麦田荡漾着金浪,起起伏伏,心也随着麦浪悠悠荡荡地远去……
每年夏天,看到小麦黄了。农民正在收割之际,都会在心里念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里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诗句,尽管现在的我,已经背不下来整个诗篇。
也就在年年岁岁的此时,会记起八十年代收麦子的岁月里,病休在家的父亲也去帮农忙。他提着篮子,还带着一本《诗词欣赏》。每当闲暇下来,就教小妹妹天姿背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里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句真的很优美,写得又真真切切。也许我十六岁十七岁,连续割了两年麦子的感受深刻之故,我一下子爱上了这首诗。在今天青少年人读来,肯定就不这么现实了。——因为我国自远古农耕时代的操作方式,在二十世纪末已经结束,从而变为现代农业了。现在割麦绝大多数是用收割机来收,人工的刀镰收割、“三夏大忙、抢收抢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也许再也不会有“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场景了。但是在农民心里,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期盼仍然是存在的,还会长期地存在着。当父亲给我解读这句诗时,他也是感情深沉的:农民的劲使没了,也不觉得热了,还希望夏天更长一些。父亲说只要夏天长,收获就会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挥镰割麦,挥汗如雨,累得腰酸背疼,也顾不得休息,为与老天争时间,不得不抢收麦子,赶在夏雨来临之前把麦子收割完,那才是战天斗地的场景。晚上在麦场里看麦子,倒头睡在麦袋子上,一夜天亮。是不会觉得热的;看看麦子,收获的喜悦洋溢在农民脸上。还有谁,不希望夏天长一些哪?!
父亲解释到抱着孩子的贫妇女,左胳膊挂着个破筐子,右手拾地里丢失的麦穗时,感情有点激动,所以声音低沉高昂。尽管在当时的我,心里是认为:那是父亲借机告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摆脱贫困,走出农村。也知道父亲在教我写文章,突出诗人(那时候还不知白居易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官)怜农的人道思想和品格的主题。但那“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诗句,已是深深植根在脑海里。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总是牢记自个农民的出身,总是对农民抱有深深的感情,每当有涉及百姓的事宜,总先考虑百姓利益,深怕老百姓吃亏。这是父亲给予我的思想,也是父亲给予我的诗情诗意。也算是一种家族文化和道德的一种基因传承吧。我也一如父亲那样热爱上了古诗词,也与他一样爱听那个年代的中央广播电台每天八点播出的古诗词欣赏。
夏天很快结束了,我带上一周的饭食,回学校去,也带上了父亲的寄托和思想,自那年夏天起,我才算走向求学,进而求道的道路。小小的一首诗,父亲不仅让我爱上诗词,也给予我了一生的道义和守候,至今不渝不悔。
每年麦子黄了,回想起来,念起小麦覆陇黄来,不仅是美丽的场景,更是一生不忘的记忆,也是念念不忘的父子情怀,还有浓浓的乡情。
在八九十年代,小麦覆陇黄后,农民收割的是麦子,更是够养家糊口的基本收入来源。至少农民种麦子还是不会赔本的。现在农民用上了收割机,的确不再像八十年代那么辛苦疲惫。过上来了现代生活,然而却平添了许多乡愁,却失去了那时收获的喜悦和幸福。仅仅是我忙完这活了,可以去干别的挣钱了。因为要不是种麦子国家给予补贴,收益是很小很小的。老百姓还在种小麦,只是为了不让地闲着,为了自个吃方便,不用花钱去买。每每想到这样,看着小麦,不知该是恨它,还是喜它?
每逢此时,常常想,如果再去挥镰割麦,我会怎么样?如果再去做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想逃离的农稼,我想我会安心乐于农稼,至少会比当初更快乐,干得会像母亲那样投入和用心。绝对不会抱怨耕种的辛劳了。回忆当初,邻里乡亲教我怎么干农活,当时是不服气的,自认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呗。而如今,我更领会了他们的好意和口传心授的深刻道理。
如果再去种地割麦。我想我会认认真真地抢收,而心里不会有苦有怨,只会乐于收割,享受收获的过程和收获后的幸福快乐。那时候,感到苦和累,甚至怨恨,是因为父辈们穷怕了,急着想着挣脱贫困,脱离农村是唯一幸福的路途;而农家孩子,脱离农村唯一的出路,又是读书进城。我想现在我会像母亲那样安心于播种之后,快乐于收获之后,也会期望于庄稼的成长过程并精心照料它们。
我能理解很多农民不愿离乡进城的内心感受,也懂得那些背井离乡的城里人的乡愁。也懂得陶渊明情在田园的深意。
又到小麦覆陇黄,布谷鸟依然按时回归,叫声依然如旧。乡亲们依然按时收割,按时播种。不同的只是收割麦子和播种的工具先进了,变成了机械。曾经令人神往的农业现代化,好像并没有把农民全部解放成为工人,却带给他们新的乡愁。他们更忙于生计,原本冬季的休闲,已变得更加忙碌——因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更多、致富的路子更宽了,不仅仅可以种大棚菜,还可以去经商,到邻里或城里打工赚钱去。
想到此,不由得小打油:
小麦覆陇黄,农民更繁忙。
何时能闲暇,荫下去乘凉。
心中好戚戚,那敢再多想?
恨己无大才,未能报故乡。
责任编辑:卜珊珊刘浩
兰陵作家协会期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