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蜜源植物花期过后或者气候干旱导致植物蜜露分泌下降,蜜蜂会采集有毒蜜源植物花蜜或蜜露生成含有植物源毒素的蜂蜜。含有植物源毒性成分的蜂蜜对蜜蜂和人的毒害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有的仅对蜜蜂或人产生毒性,有的对蜜蜂和人都有毒性。国内外对食用蜂蜜中毒事件都有报道,在土耳其东部黑海地区因蜜蜂采集杜鹃花属植物花蜜产生的含有梫木毒素蜂蜜导致“狂蜜病”。
新西兰马桑属植物叶子上澳洲广翅蜡蝉分泌的含有羟基马桑毒素(Tutin)的蜜露被蜜蜂采集产出有毒蜂蜜。在日本食用含有乌头碱(Aconi-tine)的有毒蜂蜜致使食物中毒。我国早在唐代孙思邈所著《要方·食治·鸟兽第五》中就有记载“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明确地提出食用生蜂蜜有中毒的潜在风险。
我国食用蜂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但中毒原因不明,少数案例对事发地区进行资源调查发现当地分布有有毒蜜源植物,通过花粉显微观察、色谱定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受害人食用的蜂蜜中含有有毒植物花粉或毒性成分,据此推测中毒事件可能与有毒蜜源植物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食用蜂蜜中毒事件具有地域性,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广西等南方省份,这些区域植物资源丰富、覆盖率高,因当地居民喜食野蜂蜂蜜,通常具有较高的发生几率。迄今,仅少数文献对我国有毒蜜源植物资源、花及花粉性状等进行归纳,有毒蜜源植物资源及其毒性有待更全面的梳理。
本文通过更广泛的文献检索,对我国分布的有毒蜜源植物种类、分布、花期及毒性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蜜蜂放养场地选择及采取适宜预防措施提供指导,为蜂蜜食用安全及中毒原因追溯提供科学参考。
1我国分布的有毒蜜源植物
1.1毛茛科(Ranunculaceae)
1.1.1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
为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北达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达广西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花期为6~7月。
乌头全株有大毒(含花粉),对蜜蜂和人均有毒。所含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二萜类生物碱,具有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
1.1.2毛茛(RanunculusjaponicusThunb.)
为毛茛属多年生草本,分布我国南北各地,花期为4~8月。植物全株有毒,对人、牲畜和蜜蜂都有毒。内酯类成分是该植物的代表性成分,其中原白头翁素是主要的毒性成分,易引发强烈的胃肠炎及中毒症状。
1.1.3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
为白头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的平原或低山山坡草地,林缘或干旱多石的坡地,花期为4~5月。白头翁全株有毒,以根部毒性较大,对蜜蜂和人均有毒害作用。该植物所含毒性成分为原白头翁素。
1.1.4驴蹄草(CalthapalustrisL.)
为驴蹄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我国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山谷溪边、草甸或林下,花期在东北为5月。全草有毒,该植物对蜜蜂无毒,对牲畜和人有毒,其毒性成分为原白头翁素和生物碱类成分。
1.1.5飞燕草。
为飞燕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现在国内各地均有栽培,花期在5~7月。全草有毒,并且种子的毒性最大,对蜜蜂、牲畜和人都有毒。主要毒性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其结构类型为牛扁碱型、光翠雀碱型和阿替生碱型。
1.1.6石龙芮(RanunculussceleratusL.)
为毛莨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分布在全国各地,生于平原湿地或河沟边,花期在5~8月。该植物全草有毒,花毒性较大,对蜜蜂及人都有毒。主要毒性成分为原白头翁素等。
1.1.7铁线莲(ClematisfloridaThunb.)
为铁线莲属草质藤本,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生于低山区的丘陵灌丛中,花期5~6月。该植物含有毒性成分原白头翁素。该科植物苦楝、水蓼等也是有毒蜜源植物。
1.2罂粟科(Papavereraceae)
博落回为博落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诸省区,生丘陵或低山草地或林边,花期6~8月。该植物作为有毒中药,全草均含有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和别隐品碱等异喹啉类生物碱,对蜜蜂和人均有小毒。该科植物血水草、人血草、白屈菜等被列为有毒蜜源植物。
1.3卫矛科(Celastraceae)
1.3.1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lookF)
为雷公藤属攀缘藤本,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至西南,生山地林下阴湿处,花期5~6月。该植物是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药之一,其毒副作用发生率为58.1%,其根、茎、叶、花粉均有毒。毒性作用以二萜类和生物碱类最大。该植物对人有毒,但对蜜蜂拒食作用有限。1.3.2昆明山海棠。该植物与雷公藤茎叶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花所含化学成分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1.3.3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Maxim)为南蛇藤属落叶攀缘灌木,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等省区,生于山地丛林或山坡上,花期5~6月。该植物对蜜蜂和人均有毒性。
1.4山茶科(Theaceae)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为茶属小乔木,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地广泛栽培,花期在10~12月。该植物的花和花粉有毒,主要毒性成分为油茶皂素,对蜜蜂和人都有毒性,但毒性较小。
1.5瑞香科(Thymelaeaceae)
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为狼毒属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区及西南地区。生于海拔~m的干燥而向阳的高山草坡、草坪或河滩台地,花期在4~6月。植物全株和花粉有大毒,主要毒性成分为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其蜜粉对人和蜂都有毒害作用。
1.6大戟科(Euphorbiaceae)
1.6.1月腺大戟(EuphorbiaebracteolataHayata)
为大戟属多年生草本,产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花期在4~6月。植物全株有毒,其花蜜和花粉也有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1.6.2狼毒大戟(EuphorbiafischerianaSteud.)
为大戟属多年生草本,产于华北和东北,生于林缘、石质山坡阳坡,花期5~7月。植物全株有毒,其花蜜和花粉也有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月腺大戟和狼毒大戟统称为白狼毒,所含毒性成分与上述瑞香科狼毒存在差异。
1.7蓝果树科(Nyssaceae)
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为喜树属落叶乔木,又名旱莲木、千丈树等,产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生于海拔m以下的林边或溪边,花期在5~7月。植物全株和花及花粉都有毒,对蜜蜂、牲畜和人均有毒害作用。该植物中的毒性成分为喜树碱等生物碱类化合物。
1.8八角枫科(Alangiaceae)
八角枫为八角枫属落叶乔木或灌木,产于长江及珠江流域各省区,生于海拔m以下的山地或疏林中,花期在5~7月和9~10月。该植物为有毒药材,所含毒性成分为毒藜碱(又为八角枫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对蜜蜂和人均有毒害作用。
1.9杜鹃花科(Ericaceae)
1.9.1羊踯躅
为杜鹃花属落叶灌木,又名六轴子、闹羊花、黄花杜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福建、广东等省区的海拔约m的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带的灌丛或山脊杂木林下,花期在3~5月。植物全株含有二萜类的木藜芦毒烷类有
毒物质,如木藜芦毒素Ⅲ、闹羊花毒素Ⅲ、八厘麻毒素等,以花和果实的毒性最大。该植物对蜜蜂等昆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对牲畜和人都有毒害作用。
1.9.2马醉木,
为马醉木属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省海拔~m的灌丛中,花期4~5月。植物全株及花粉和花蜜都有毒,所含毒性物质为GTXs二萜毒素类化合物,如马醉木毒素,对人和蜂都有毒害作用。
1.9.3珍珠花。
珍珠花又称为南烛,但与杜鹃花科南烛(Vac-ciniumbracteatumThunb.)为不同植物,后者又称乌饭树,其果实无毒且可食用。
1.9.4金叶子。
该科植物中的木藜芦属(Leucothoe)、南烛属(Lyonia)、山月桂属(Kalmia)等有毒蜜源植物均含有GTXs二萜毒素类化合物。
1.10马钱科(Loganiaceae)
1.10.1醉鱼草(BuddlejaLindicyanaFort)
为醉鱼草属灌木,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m山地路旁、河边灌木丛中或林缘。植物全株和花粉有小毒,对人和蜂都有毒害作用。该植物花和叶中含皂苷类成分,如醉鱼草苷和黄酮类成分,如醉鱼草黄酮醇糖苷、柳穿鱼苷、刺槐素等多种黄酮类。
1.10.2钩吻。
为胡蔓藤属常绿木质藤本,又名断肠草、钩吻、胡蔓藤、大茶药。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0m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花期在5-11月。植物全株和花粉有毒,所含生物碱类毒性成分对人和蜜蜂都有毒害作用,但其叶对猪、羊等畜禽动物有促生长作用。其根、茎、叶、花粉含有钩吻子素和胡蔓藤碱乙等多种吲哚类生物碱。
1.11茄科(Solanaceae)
1.11.1曼陀罗(DaturastramoniumL.)
为曼陀罗属草本植物,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花期6~10月。植物全株和花粉有毒,有毒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等生物碱类化合物,对蜜蜂、牲畜和人均有毒害作用。
1.11.2龙葵(SolanumnigrumL.)
为茄属一年生直立草本。全国均有分布,生于田边、荒地,花期长,适宜温度在15~20℃。全草含有龙葵碱等糖苷生物碱类化合物,对牲畜和人都有毒害作用。
1.12百合科(Liliaceae)
藜芦(VeratrumnigncmL.)为藜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甘肃、新疆、四川和江西等省区,生于海拔1~m的山谷或山坡上,花果期在7~9月。该植物全株有毒,花粉量多且有毒。植株含有的西藜芦生物碱类成分,如原藜芦碱A具有极高毒性,对蜜蜂和人都有毒性。
1.13马桑科(Coriariaceae)
马桑(CoriarianepalensisWall.)为马桑属灌木,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3m的灌丛中,花期在3~4月。植物全株含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等双环倍半萜内酯类毒性成分,该化合物对人有毒性作用,对昆虫有一定拒食作用。
1.14石蒜科(Amaryllidaceae)
文殊兰(CrinumasiaticumL.var.sinicumBak.)为文殊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区,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花期在6~8月。植物全株有毒,所含毒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如石蒜碱(Lycorine)对人和动物有毒,对蝴蝶昆虫(Eurema-HecabeMandarina)有较强的拒食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在我国有63种,不同种千里光的花期有所差异,但它们多含有PAs,具有相似的毒性。
通过梳理共总结了15科29种在我国分布的有毒蜜源植物,它们含有不同的植物毒素,比如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钩吻所含的吲哚类生物碱、藜芦含有的西藜芦生物碱和雷公藤中的二萜类等毒素,但多数是生物碱类或萜类。这些有毒蜜源植物对蜜蜂、人和牲畜毒性存在差异,提示在蜜蜂放养场地周围植物需要加以识别和做好防范措施。
2有毒蜜源植物毒性
为了充分了解上述15科29种有毒蜜源植物提取物或大类成分的毒性情况,本文对文献报道的上述植物急性毒性试验进行检索,获取它们的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经系统整理,发现现有文献仅对上述有毒蜜源植物中的12科12种植物进行了报道,相关数据汇总在表1。
表1不同有毒蜜源植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数据汇总
对表中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相同植物提取物或大类成分的毒性研究结果因植物来源、提取方式、给药方式和动物品系等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多数用于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的样品来自于有毒蜜源植物的根、茎、叶、果或植物全株,目前几乎没有对有毒蜜源植物花毒性研究的报道。
这些毒性数据也不是以蜂蜜为基质进行的毒性评价,蜂蜜基质对植物毒性是否存在影响也并不知晓。这给基于有毒蜜源植物花、花粉及有毒成分来判定蜂蜜毒性,确立中毒事件与有毒蜜源植物的直接关联性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3结语
蜂蜜由蜜蜂采食植物花或蜜腺的花蜜或蜜露后存于蜜囊中,经收集、转化与适当的物质混合后被储存于蜂巢内逐渐变成熟蜜。蜜蜂采食有毒蜜源植物的花蜜或蜜露是引入植物源毒性成分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分布通常具有组织特异性,根、茎、叶、花和果实所含的毒性成分类别、数量或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钩吻花中的吲哚类生物碱与其他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就存在一定差异,根、茎和叶中所含钩吻子素是花(0.07mg/g)中的15~36倍,所含钩吻素甲约2倍于花(0.7mg/g)。
有毒蜜源植物毒性评价研究多采用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等部位,研究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该植物花、花蜜或蜜露的毒性,不能作为有毒蜂蜜中植物源毒性成分溯源的直接证据。因此进一步开展有毒蜜源植物花中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直接阐明蜂蜜中植物源性毒性成分的毒性,为食用蜂蜜中毒溯源以及快速查对提供科学依据,为蜂蜜质量标准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
我国分布有毒蜜源植物多达数十种,它们所含的毒性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雷公藤属植物的二萜类、杜鹃花属的木藜芦毒烷类、马桑属的双环倍半萜内酯类、百合科甾体类生物碱、胡蔓藤属吲哚类生物碱和毛茛科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等。因此在充分进行有毒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基础上,有关管理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蜂农和相关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和熟悉当地有毒蜜源植物,为蜜蜂科学饲养及蜂蜜安全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来源:作者郑亚杰刘秀斌+4位作者曾建国《蜜蜂杂志》年第2期1-8,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