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秘诀四季
中华民族发明的顺时养生的中医理论,不仅健康和强盛了自己,也传遍世界惠及着人类。
中华民族从二十四节气中,总结出了顺应天地四时的中医养生理论。《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逆寒暑”。二十四节气食俗中的生命节律和养生的理论表明了个人身体经验和宇宙自然节律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衣食住行、生命健康与四季变换和万物有机结合,形成高度的生命境界,中华医药是中华民族又一伟大贡献。“中医认为,‘四时’变化,也就是春夏秋冬的鲜明温度变化,是大自然影响人体健康中最重要的变化,也是人体致病的主要外因。所以‘顺四时(季)而适寒暑’成为我国气候条件下防病、养生的一个总原则。”治病和养生不仅需要区分四季,还要跟着节气走。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饮食调养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咳嗽患者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小满大满江河满”的民谚,反映了小满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小满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等。
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等,相对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鸡、鸭、鸽子等家禽都是大暑进补的上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秋润燥为主,慎贴秋膘。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
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寒露饮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老年人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时应多吃梨,苹果,白果,洋葱,芥菜(雪里蕻)。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在大雪前中后三天的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食用大雪养生汤。具体方法为:将冬虫夏草3克、狗肉克、上肉桂3克,用水煎煮(可放调味品),将狗肉和汤一块服下。祛寒育肾。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可食用下列食品:枸杞肉丝、木耳冬瓜三鲜汤。小寒节气年轻人注意不要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长出痤疮。这个季节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但都是菜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广州传统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多种。随着医药学和农业的发展,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栽培植物。北魏贾思著《齐民要术》中,已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菜等20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医署下设“主药”、“药园师”等职务,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新中国成立后,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在成分的测定、分离和提取以及药理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使药用植物的使用和推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是传统医药大国,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药用植物在我国的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对于中国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世界植物分类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药用植物”邮票,将这些神奇植物的特点充分展现,让人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还学到了丰富的植物和药物知识,屏息欣赏,不得不慨叹大自然之神奇!年9月15日,为了宣传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介绍中草药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药用植物》特种邮票,全套5枚。这套邮票图案选取的五种药用植物,既内含重要的药用功能,又具有花型、色彩等外在美的欣赏价值,巧妙地将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了。
(5-1)图案描绘了药用植物人参的花、茎、叶形象。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花小,淡黄绿色,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果实扁球形,红色。产于中国东北,为“关东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一说人参、貂皮、鹿茸)之一。野生的称“野山参,栽培的称“园参”。中医学上以加工后的干燥根部入药,生者性微寒,制后性微温、味甘微苦,功能补元气、生津液,主治虚脱、虚喘、崩漏失血、惊悸,以及一切元气虚弱、气虚津少等症。
人参为名贵中药,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能。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5-2)图案描绘了药用植物曼陀罗花、茎、叶的形象。曼陀罗也称“风茄儿”,属一年生有毒草本植物。茎直立,常二歧状分枝。叶互生,卵圆形,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分裂。夏秋开花,花冠漏斗状,白色,单生于叶腋或枝杈间。蒴果卵圆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原产热带和亚热带,中国西南至东南部都有分布,野生或栽培。中医学上以曼陀罗的叶、花和种子入药,花名“洋金花”,性温、味辛,功能麻醉止痛、平喘,主治咳逆气喘、胃疼等症,并为中药全身麻醉的主药。
曼陀罗。别名洋金花、闹羊花。中医学上以叶、花和种子入药,花名“洋金花”,性温、味辛,功能麻醉止痛、平喘,主治咳逆气喘、胃痛等症;并为中药全身麻醉的主药。种子名“风茄子”,外用治风湿痹痛等症。
(5-3)图案描绘了药用植物射干的花、茎、叶形象。射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根茎和多数须根,都是鲜黄色。叶片剑形,排列成两行。夏季开花,成杈状分枝的花序;花被橘红色,上面有深红色斑点。蒴果三角状倒卵形。原产中国,各地普遍生长。中医学上以根茎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主治咽喉肿痛、咳嗽痰多气喘等症。
射干为常用中药,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5-4)图案描绘了药用植物桔梗的花、茎、叶形象。桔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圆锥形。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通常每节轮生3枚~4枚。秋季在枝端开花,花蓝紫色,钟状。桔梗多野生于山坡,也有栽培供观赏。桔梗原产于东亚,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中医学上以桔梗的根入药,性平、味辛苦,功能宣肺、祛痰、排脓,主治咳痰不爽、咽喉肿痛、肺痈等症。
桔梗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其祛痰、利咽、排脓的效果更好。中医常用它治疗咳嗽痰多,胸膈痞满,咽痛失音等症。由于桔梗作用部位主要在肺经,所以既能开泄肺气,又善于祛痰,可促使肺中痰浊脓血排出体外。
(5-5)图案描绘了药用植物满山红的花、茎、叶形象。满山红也称“兴安杜鹃”,半常绿灌木,高1米~2米,小枝有鳞片和柔毛。叶互生,近革质,多集生于枝顶,长椭圆形,两端钝,背面密被腺鳞。夏季先叶开花,花冠阔漏斗形,紫红色,1朵~4朵生于枝顶。蒴果长圆形,有鳞片。产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生于干燥山脊、山坡及林下酸性土壤上。中医学上以满山红的叶子入药,性寒、味苦,功能上咳祛痰,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满山红。学名兴安杜鹃,又名满山红、达子香。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肠炎、急性菌痢。东北很常见,山上很多,我们都叫它达子香。
年5月20日邮电部发行“药用植物”第二组特种邮票,编号T72,全套6枚,小型张一枚。分别介绍了七种药用植物。萱草,学名HemerocallisfulvaL,别名黄花菜,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植物,以根茎入药。具清热利尿之功效。分布在全国各地淡黄色花的萱草,俗称黄花菜,又叫金针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干果蔬菜珍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蛋白质、脂肪、天门冬素和秋水仙素等;还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等人体所需物质。在它含苞待放时将花蕾采下,蒸熟晒干保存,吃时在水中泡开即可。
贝母,学名FritillariaroyleiHook,川贝母,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鳞茎入药。具清热散结之功效。分布浙江、江苏、湖北、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甘肃等省。贝母,有清肺化痰、止咳功能。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草甸或河谷。
乌头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草乌为乌头的干燥母根。生于山地、丘陵地、林缘。分布于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等。乌头含有乌头碱,有剧毒,但经加工炮制后,毒性减低,中医学上用作温经散热、止痛药,性大热、味辛,主要治风寒湿痹、寒疝腹痛等症。
百合,学名LiliumbrowniiF.E.Brown,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鳞茎。具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之功能。分布在河北、甘肃、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百合的营养成分大部分是淀粉、蛋白质及脂肪,另外还有生物碱。历来被认为是滋补佳品。根据药理研究,百合有良好的止咳作用,并可以增加肺脏内血液的灌流量,改善肺部功能。百合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天南星,学名ArisaemahelerophyllumBlume,别名半夏精、虎掌等。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有毒。具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之功效。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南、广西均有种植。天南星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芍药又名野牡丹,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初夏6月下旬开花,与牡丹相似,大型、美丽,花多为白色,也有红色、浅红色。芍药的块茎可入药,称赤芍,性微寒,味苦,功能有凉血、散瘀作用,主治瘀滞、经闭、肋痛、赤痢、痛肿等症。芍药,又叫做离草。古人评花:牡丹第一,芍药第二,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芍药的根仍称为“芍药”,是著名的中药材。芍药以其养血敛阴,补而不腻,柔肝缓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妇产科方面。可以说,芍药是妇女一生的常用药,不愧为女科之花,妇女之良友。
小型张表现的植物为《鸢尾》。鸢尾属鸢尾科,花呈蝶形,亦称“蓝蝴蝶”,是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多节,节间短。原产中国中部和日本,各地都有栽培,花大美丽,有紫色、黄色及淡红色,药用范围广,亦属名贵观赏花种。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植物邮票中有多枚,将近种药用植物。这些邮品和邮品,成为传播中华医药的良好载体。
欢迎搜索“CRPRS月季集邮研究会”,或者“yjjy16”,或者扫描下面的北京中科医院曝光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