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一下岳麓书社/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国学日课
元曲三百首
导读
张可久(—约),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曾任绍兴路吏、桐庐典史等小官。张可久与卢挚、贯云石、刘时中等人俱有唱和。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现存小令首,套数9篇,为元曲作家存曲之冠。《太和正音谱》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
张可久仕途失意,只好寄情于山水,因此其作品中经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惆怅。今选其小令32首,按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隐居避世:张可久向往隐居生活,通过《满庭芳·金华道中》《寨儿令·次韵》等小令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的渴望。他厌恶营营苟苟、纷纷扰扰的红尘,想学范蠡泛舟湖上,想像牧羊儿皇初平那样避世而居,想与世外仙人赤松子相伴而游。在他眼中,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归隐是清雅,像梅子那样成为调味品,即混迹官场,是庸俗。《人月圆·山中书事》《清江引·山居春枕》《朝天子·山中杂书》等小令描写的都是山居生活的闲适,虽然吃的粗陋(鹤骨清癯),住的简单(蜗壳蘧庐),却可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从中可以看出张可久暂时找到了精神寄托。但山水田园并没有令张可久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平静。通过《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他明确表达出读书就是为了富贵显达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才华堪比诸葛亮、司马相如,可惜缺乏慧眼识珠的明主,无法施展抱负,只能退而求其次,纵情诗酒,隐居山林。《殿前欢·次酸斋韵》是张可久和贯云石而作,与贯云石之作相互呼应,反映的都是渴望出世的心情,不同的是贯云石之作洒脱,而张可久之作沉重,这与两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贯云石出身于官宦贵族,承袭父爵,出任过两淮万户达鲁花赤,做过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称疾辞官之举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故而豪放。张可久一生时官时隐,只在地方做过下级官吏,仕途屡屡失意,他的归隐实际上是被动的,无论用再多洒脱的词句,都难以掩饰其怀才不遇的失落。张可久在这首小令中自嘲“欠伊周济世才”,可见其心中郁郁难平。最后他与酸斋相视而笑,酸斋的笑或许是畅快的,而张可久的笑却难免带着几分酸楚。《山坡羊·酒友》写与朋友饮酒的情形,虽然用梅花、小桥、青旗、疏篱勾勒出一幅闲适的田园小景,但一句“沿村沽酒寻常债”完全道出了作者的窘迫,一个四处赊欠酒债的人,饮酒时真的能痛痛快快吗?在酒友面前,作者想做个豪爽之人,对照李白的《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酷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张可久的“窄,不够酾。哎,我再买”实在是除了酸楚,看不见一丝豪迈之气,侧面反映出落魄文人的真实处境,说明即便是归隐生活,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怀古伤今:在《折桂令·读史有感》中,作者想象自己是月下弹剑作歌的冯谖,是新丰旅店豪饮的马周,却遇不到慧眼识珠的孟尝君、举荐贤良的常何,因此只能感叹知音自古不多。在《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中,作者将英雄和小人进行对比,英雄文武双全,能“江中斩蛟,云间射雕”,也能“席上挥毫”,并且不以穷通为标准看待他人。而小人一旦得势便盛气凌人,等受挫时反倒成为笑柄。此曲辛辣地讽刺了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在《梧叶儿·早行》中,作者描写一个女子在寒气逼人的五更天骑马往荒凉的边塞前行的场景,暗用昭君出塞之典,用紫、白、黑、黄、翠几种冷色调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自古别离难,作者却认为“行路比别离更难”,可见前路有多么凶险可怕。在《卖花声·客况》《卖花声·怀古》中,作者感怀王粲、谢安、冯谖、李广等人的遭遇,感叹历史兴衰,抒发无人赏识的苦闷以及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在《醉太平·无题》中,作者采用面糊盆、盛钱囤、睡馄饨、胡芦提等一系列俗语,辛辣地讽刺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直斥那些在金钱面前抛弃操守和良知的读书人。可是面对黑白颠倒,把“清廉贬入睡馄饨”的社会现状,作者无力改变,也只能装傻,糊里糊涂求个安稳。在《塞鸿秋·道情》中,作者感慨仕途艰难,发出“老来莫起功名念”的呼声。在《普天乐·秋怀》中,作者内心羡慕严子陵、张翰的洒脱,但岁月蹉跎、功名难就,自己却只能四处飘零。《凭阑人·江夜》描写月夜听筝,作者不知弹筝者是谁,但却被筝声勾起心事,叹息流泪。《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描写寒冬时节的天台山瀑布,用雪剑、冰帘、云尖来衬托险峻的山势,用倚树哀猿、啼血杜鹃、阴洞飞廉来形容阴森恐怖的环境,最后以一句“比人心山未险”收尾,从写景过渡到议论,道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慨叹。
离愁别绪:《折桂令·酸斋学士席上》描写了夕阳下江边一场送别友的宴席。先用倚徙、留连、断送三个词塑造出一个手执离樽的“我”,接着描写了行酒令、吟诗、唱歌、跳舞的热闹场面,在一片喧闹中更凸显出作者浓浓的离愁别绪。《梧叶儿·春日郊行》描写作者怀着离愁去郊游的情形。尽管春光明媚,风景怡人,还是拂不去他心头淡淡的忧愁,对着满眼春光,他牵挂的却是离去的游子,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折桂令·西陵送别》描写了作者对离人的牵挂,“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情感十分真挚。
伤春悲秋:从《人月圆·春日湖上》可以读出,同样在西湖寻春,满头白发的“我”和正值大好青春的少男少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是“金鞭俊影,罗帕香尘”,一边是“蹇驴破帽”,青年男女看到的或许是莺歌燕舞佳人笑,而作者看到的却是“荒池废苑,流水闲云”,感受截然不同。开篇一个“强”字,已经奠定了白发寻春的淡淡忧伤。《清江引·春思》写春光无限,思妇触景生情,哀叹韶华易逝,又因游子未归,只能独自借酒消愁的情景。《满庭芳·春思》刻画了一个害着相思病流着相思泪憔悴不堪的女子形象,“人似雨中花”,全曲充满伤感。《朝天子·春思》描写春已深,人未归,思妇一边埋怨“怎忘了当初话”,一边猜测“何处垂杨下”的场面,又爱又恨的心情跃然纸上。在《红绣鞋·秋望》中,闺中人看见南飞的白雁,想起情郎,然而山高水远,“别君容易寄书难”,只能翘首企盼,望眼欲穿。《四块玉·客中九日》写重阳佳节,游子独在异乡,“愁又愁,楼上楼”,思乡之情绵长无尽。
诗情画意:《人月圆·松江遇雪》写作者因遇雪而弥补了一冬没有见到梅花的遗憾,用雪花比喻梅花,在天寒地冻中生出几分春意。在《寨儿令·鉴湖上寻梅》中,作者以曾经长居鉴湖边的贺知章、陆游自比,栽梅、寻梅、赏梅、篱边沽酒、驴背载诗,撩拨幽怀的皆是清雅之事,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又在《殿前欢·爱山亭上》中描写他忙里偷闲,欣赏山间美景,心情愉悦,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另外,作者在《殿前欢·春晩》中将风雨拟人化,说它们因为妒忌打残了花草,却把西湖和吴山装点得更加美丽。作者带着酒去和朋友们相聚,对着美景和佳人,欢聚一场后“载得诗归”。《迎仙客·括山道中》则描写括山道中的景色,简单几笔,勾画出一个世外桃源。
“四块玉·客中九日1
落帽风2,登高酒3。人远天涯碧云4秋,雨荒篱下黄花瘦5。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注
释
1客中:谓旅居他乡。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
2落帽风:《晋书·孟嘉传》记载:某年重阳,征西大将军桓温设宴龙山招待参军孟嘉及一班幕僚。席间,一阵怪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但孟嘉当时没有察觉。桓温见状,想看看孟嘉有什么反应,便不让别人告诉他,还命人写文章嘲讽孟嘉。孟嘉看了文章后,当场称赞“其文甚美”,于是众人都叹服孟嘉的气度和胸襟。“落帽”后来成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3登高酒:菊花酒。晋周处《风土记》:“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4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5雨荒篱下黄花瘦:唐杜甫《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荒,荒疏。黄花,菊花。
译
文
吹落官帽的是秋风,登高时喝的是菊花酒。人在天涯飘泊,天边碧云朵朵。秋雨连绵,篱下黄菊荒芜一片,分外细瘦。忧愁连着忧愁,登上一层层高楼,正值重阳佳节九月九。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元曲三百首》
原文+导读+注释+译文+链接
精装尽享版,阅读无障碍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每天三分钟,轻松懂国学。
今天是你坚持学习的第几天?
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在文末留言
来打个卡吧!
?
如何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