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员俸禄与服饰
记得老父亲常念叨解放初挣得不是工资而是小米,不过这不代表发给你的是小米,只是用小米的市场价格来给你订工资而已。感觉这有点古代俸禄的影子。
“俸”和“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俸”指月俸,按月发放;“禄”指岁禄,按年发放。战国之前,俸禄制度还没有出现。因为当时是贵族社会,士大夫阶层都是采取世袭制,没有后世意义上的官员。周朝时期施行分封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囿于当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都非常落后,周天子无力进行全国统一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规划,只能采取分封制。正是因为分封制的存在,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私人领地,被称为“食邑”。他们在自己的领土上具有一定的政治统治力,并且代代世袭,领土内的一切资源除进贡之外都由他们自由支配。所以,这些个诸侯或者卿大夫不存在什么俸禄。这种体制,也可以被称为“世卿世禄制”。至春秋战国始形成以粮食为俸禄的制度(包括封君守税),各国计算单位不同,如卫国用"盆",齐、魏用"钟",秦、燕、楚用"石"、"斗"、"担"等。秦统一后,废封地,确立以以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
最典型的就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改革家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爵位和俸禄这种物质诱惑和赏赐,才能使百姓为你拼命。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百石之官。”这表明爵位与俸禄是和砍杀敌人脑袋的数量相关联的,我们常常听说的“首级”二字,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古代的“秩禄”制度,等级森严,不允僭越。秩是官秩,表示官位的高低;禄是俸禄,是朝廷发给官吏的薪饷。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一说21级),采取的是给谷制。西汉时中、下级官吏的俸禄不高,宣帝时张敞上书认为这种情况使官吏“虽欲洁身为廉,其势不能”,于是宣帝将官吏俸禄提高50%。东汉光武帝增加小吏俸禄,减少高官俸禄,以钱谷各半形式发放。《通典》记载汉代在立春之日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吾、诸校尉各30匹。自此布帛也开始作为俸禄的一种方式。
曹魏时发放粟米为俸禄。至西晋实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别授予职田和谷帛,《晋书》中记载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北齐按官品给俸禄,计量单位改为布帛的匹。
唐时俸禄分土地、实物和货币三种。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官员还有一笔化妆费用,《嘉话录》中记载,唐湖南观察使和柳州刺史每月俸禄中就有“夫人脂粉钱”这一项收入。
宋代的俸禄则五花八门,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祐年间正式制定"禄令",如规定宰相、枢密使月俸料贯,春、冬衣服各赐绫20匹、绢30匹、冬棉两,每月禄粟各石,谦人衣粮各70人,每月薪(柴草)束,每年炭秤,盐7石等。
优厚的待遇,使得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致仕(退休)的,很多官员年逾七十仍不想让位。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或虚报年龄。可是宋代俸禄制度的弊端和汉代有些相像,就是中高级官员的收入确实较高,而低级官员的收入却非常低。
金朝俸禄包括钱粟、口粮及绢棉三类,正一品:三师,钱粟三百贯石,曲米麦各五十称石,春衣罗五十匹,秋衣绫五十匹,春秋绢各二百匹,绵千两。从九品:朝官,钱粟一十贯石,麦二石,衣绢各五匹,绵三十两。
元初无俸禄之制,世祖时定出官俸,最多的月俸有银五、六锭,最少有35两。
俸禄相对最低的大概是明代,以至后人在修《明史》时竟得出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清代的俸禄制度是另外一种典型——整体薄俸制。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低级官员,工资都少得可怜。而且清代的官员开支很大,甚至官服都是自己掏腰包。但各级各类补贴非常多,所以要在明朝的待遇之上。
历代的赏赐对于官员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多以金银布帛为主。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公出国是要发放一笔“制装费”的,这说明工资待遇虽然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可是对于高档服用还是需要补贴的。近来有学者 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斛,一年石;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谷斛,一年0石;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斛,一年石; 5、比二千石:光禄大夫等,月谷斛,一年石; 6、千石:丞相长史等,月谷90斛,一年石; 7、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石; 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谏大夫,俸禄不详,后除; 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石; 11、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石; 12、五百石:县长,汉成帝时除。 13、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月谷50斛,一年石; 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石; 15、三百石:次县长,月谷40,一年石; 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石; 17、二百石:县丞、县尉等,月谷30斛,一年石; 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石; 19、百石:御史属等,月谷16斛,一年石; 20、比百石:不详,后除; 21、斗食:月谷11斛,一说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说佐史也并入斗食中。《通典》记载在立春之日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吾、诸校尉各30匹。 三、《晋书》中记载禄秩有: 1、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2、特进品秩第二,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赐春服绢五十匹,秋绢百五十匹,绵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3、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食奉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给春赐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 4、尚书令,秩千石,食奉月五十斛。太康二年,始给赐绢,春三十匹,秋七十匹。绵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四、北齐按官品给俸禄,计量单位改为布帛的匹,一品岁秩匹,从一品匹,以下以百匹等差,至从三品匹;四品匹,以下以40匹等差,至从五品匹;六品匹,以下以20匹等差,至从七品40匹,再往下以4匹等差,到从九品24匹为止。五、隋制以粟为禄,京官:正一品石,以下以石为差,至正四品石;以下按50石为差,至正六品石;以下以10石为差,至从八品50石,于春秋二季发放。食封者及不管事者、九品官皆不给俸禄。六、唐时俸禄分土地、实物和货币三种。一品月俸料0,食料0,杂用费,防閤,总共每月钱30; 二品月俸料0,食料0,杂用费0,防閤,总共每月钱20; 三品月俸料,食料1,杂用费,防閤00,总共每月钱; 四品月俸料0,食料,杂用费,防閤,总共每月钱; 五品月俸料0,食料,杂用费,防閤,总共每月钱; 六品月俸料,食料,杂用费,庶仆,总共每月钱5; 七品月俸料,食料,杂用费,庶仆,总共每月钱; 八品月俸料1,食料,杂用费,庶仆,总共每月钱; 九品月俸料,食料,杂用费,庶仆,总共每月钱1。七、宋代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大多均以钱支付。 俸禄自宰臣而下至岳渎庙令,凡四十一等。 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绵百两。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带节度使,或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绫十匹,春绢十匹,冬二十匹,绵五十两。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罗一匹。检校太保签书者,春、冬绢二十匹,绵五十两。观文殿大学士,料钱、衣赐随本官。资政殿大学士,料钱、衣赐随本官。 翰林学士承旨、学士,龙图、天章阁直学士,知制诰,龙图、天章阁学士,绫各五匹,绢十七匹,自承旨而下加罗一匹,绵五十两。已上奉随本官,衣赐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三师,三公,百二十千绢三十匹。东宫三师,仆射,九十千。绫各五匹,绢二十匹。东宫三少,御史大夫,尚书,六十千。门下、中书侍郎,太常、宗正卿,左、右丞,诸行侍郎,御史中丞,五十五千。春、冬各绫五匹,绢十七匹,惟中丞绫七匹,绢二十匹。权御史中丞者给本官奉。太子宾客,四十五千。绫、绢同中丞。左、右散骑常侍,六十千。给事中,中书舍人,大卿、监,国子祭酒,太子詹事,四十五千。谏议。四十千。春、冬绫各三匹,绢十五匹。旧志:太常宗正卿、左右丞、侍郎充翰林承旨及侍读、侍讲,各绫七匹,绢二十匹;中书舍人若充翰林学士,绫五匹,绢十七匹;他官充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并淮此。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同谏议之数。权三司使,并权发遣使公事,料钱、衣赐并同本官。副使,五十千。春绫二匹,冬绫五匹,春、冬绢各十五匹。自三师以下,春各加罗一匹,冬绵五十两,权者同。判官并权及发遣,以至子司主判,河渠勾当公事,同管勾河渠公事,料钱、衣赐并同本官数。少詹事,二十九千。春、冬绢各十三匹,惟赤县令衣赐随本官。……太常博士以上春、冬绢各十匹,谕德以下春加罗一匹,冬绵三十两,馀各绢七匹。太常博士、著作、洗马旧各有增减。 司天五官正,十三千。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秘书郎,著作佐郎,十七千。春冬绢各六匹,冬绵各二十两。五官正以下春罗各一匹。秘书郎旧无奉,兼三馆职事者给八十千;至道二年,令同著作佐郎给之。 大理夺丞,十四千,诸寺、监丞,十二千,春、冬绢各五匹。大理评事,十千。春、冬各绢三匹。自大理寺丞以下冬绵各加十五两。诸寺、监丞,大理评事,旧有增损不同。太祝,奉礼,八千,司天监丞,五千,春、冬绢各五匹。 主簿,五千,春、冬绢各三匹,丞,簿各绵十五两。灵台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绢各三匹,惟灵台郎冬随衣钱三千。 节度使,……如皇子充节度使兼侍中、带诸王,皇族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散节度使及带王爵,奉同节度使。惟春、冬加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罗各十匹,绵各五百两。节度观察留后,官制行,改承宣使。三百千。管军同。两省都知押班、诸司使遥领者准此。如皇族充留后及带郡王同,惟春加绢二十匹,冬三十匹,大小绫各十匹,春罗一匹,冬绵百两。 观察使,……两省都知押班、诸司使并横行遥领者,奉准此。春、冬加绢各十匹,绵五十两。如皇族充观察者,即三百千,仍春、冬加绢各十五匹,绫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防御使,三百千。管军、皇族同。其皇族及两省都知押班、诸司使并横行、诸卫大将军将军遥领者,百五十千,皇族春、冬加绢各十五匹,绫十匹,春罗一匹,绵五十两。两省都知押班并横行,诸卫大将军领者,春、冬绢各十匹,绵五十两。团练使,百五十千。管军及皇族并军班除充者同。其皇族及两省都知押班、诸司使并横行、诸卫大将军遥领者,百千。皇族春、冬加绢各十五匹,绫十匹,春罗一匹,绵五十两。两省都知押班并横行、诸卫大将军将军领者,春、冬绢各十匹,冬绵五十两。 六军统军,百千,诸卫上将军,六十千。春、冬绫各五匹,绢十匹,绵五十两,如皇子充诸卫上将军,二百千,春、冬绫各十匹,春绢十匹,罗一匹,冬绢二十匹,绵五十两。左、右金吾卫大将军,三十五千。诸卫大将军,二十五千。春、冬绫各三匹,绢七匹,冬绵三十两。将军,二十千。春、冬绫各二匹,绢五匹,绵二十两。率府率、副,中郎将,十三千。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自诸卫上将军以下,春衣罗一匹。 内客省使,六十千。客省使,三十七千。延福宫、景福殿、宣庆、引进、四方馆、宣政、昭宣、閤门使,二十七千。皇城以下诸司使,二十五千。春绢各十匹,冬十匹,绵三十两,惟客省使春、冬绢各一十匹。 客省及皇城以下诸司副使,二十千。内殿承制,十七千,崇班,十四千。春绢各五匹,冬十匹,绵三十两。带閤门祗候并同。供奉官,十千。閤带閤门祗候者,十二千。春绢四匹,冬五匹,绵二十两,侍禁,七千。 带閤门祗候者,一十千。殿直,五千。带閤门祗候者,九千。并春、冬绢各四匹,冬绵十五两。三班奉职、借职,四千。春、冬绢各三匹,钱二千。下茶酒班殿侍,一千。春、冬绢七匹,冬绵十五两。下班殿侍,七百。春、冬绢各五匹,二项并蕃官并土人补充者。 皇亲任诸卫大将军领刺史,八千;将军刺史,六十千。春、冬绫十匹,春绢十二匹,冬十三匹,绵五十两,旧志:春、冬绫十匹,绢十五匹,各加罗一匹。将军,三十千。春、冬绫三匹,绢五匹,罗一匹,冬绵四十两。 率府率,二十千;副率,十五千。春、冬绫各二匹,绢五匹,罗一匹,绵四十两。 旧志:诸卫将军有五十千、四十千、三十千三等。一等春、冬各绫五匹,绢十匹;一等绫二匹,绢五匹。春并加罗一匹,冬并绵二十两。诸司使有四十千、三十千二等。副使以下与异姓同,并给实钱。自诸司使至殿直,春、冬各罗一匹,绫一匹,绢各五匹,冬绵各四十两。 入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押班,不带遥郡诸司使充者,二十五千。春绢七匹,冬十匹,绵三十两。副使充者,二十千。春绢五匹,冬七匹,绵二十两。 入内内侍省供奉官,十二千。春绢五匹,冬七匹,绵三十两。 殿头,七千。高品、高班,五千。春绢各五匹,冬六匹,绵二十两。黄门,三千。春、冬绢各五匹,绵十五两。祗候殿头,祗候高品,祗候高班内品,祗候内品,祗侯小内品,贴祗候内品,入内内品,后苑内品,后苑散内品,七百。春、冬绢各五匹,绵十五两。云韶部内品,七百。春、冬绢各四匹,绵十五两。 入内内品管勾,二千。奉替祗应,一千五百。打牧祗应,一千。春、冬绢各五匹,绵各十五两。 内侍省内常侍,供奉官,十千,春、冬绢各五匹,内常侍春加罗一匹,冬绵十五两。供奉官冬止加绵二十两。殿头,五千。高品、高班,三千,春、冬绢各四匹,冬绵各二十两。黄门,二千。春、冬绢各四匹,冬绵十五两。殿头内侍,入内高品,二千。春、冬绢各三匹,钱二千。高班内品,一千五百,衣粮带旧。黄门内品在京人事,一千。春、冬各碧罗、碧绫半匹,黄绢、生白绢各一匹,绵八两。寄班小底,二千。 春、冬绢各十匹。入内小黄门,前殿祗候内品,北班内品,外处拣来并城北班、后苑、把门内品,扫洒院子及西京内品依北班内品,依旧在西京收管,七百。西京内品,五百。春、冬绢各五匹,绵各十五两,惟入内小黄门、前殿祗候内品,春、冬绢各四匹。郢、唐、复州内品,三百。春、冬绢各二匹。布半匹,钱一千。旧志载内官不详,奉料皆减少。 枢密都承旨,副都承旨,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逐房副承旨,中书堂后官提点五房公事,都承旨以下春、冬绢各十五匹,春罗一匹,逐房副承旨绢各十三匹。都承旨、承旨春加绫三匹,冬五匹,绵五十两。副都承旨以下,绵各三十两。中书堂后官,二十千;特支五千。已上如带京朝官同。中书、枢密主事,二十千。录事、令史,二千。春、冬绢各十匹,春罗一匹,主事已上,冬绵五十两,录事、令史三十两。主书,七千。守当官,书令史,五千。春、冬绢各二匹。主书书令史春钱三千,冬绵十二两、钱一千,守当官春钱一千。 三司检法官,十千。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愿请前任请受者听,若转京朝官,随本官料钱、衣赐。权知开封府并判官、推官,料钱、衣赐并随本官。旧志云:判官三十千,推官二十千,并给见钱。司录,二十千。如差员外郎已上充。随本官料钱、衣赐。功曹,法曹,十二千。仓、户、士、兵四曹,十千。差京朝官充,随本官料钱、衣赐。刑部检法官、法直官,大理寺法直官、副法直官,十千。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如转京朝官。随本官料钱、衣赐。西京军巡判官,十五千。内开封府转至京官,支本官衣奉。 西京、南京、北京留守判官,河南、应天、大名府判官,三十千。春、冬绢各十二匹,冬绵二十两。节度、观察判官,二十五千。春、冬绢各六匹,冬绵十二两半。节度副使,三十千。行军司马,二十五千。如签书本州公事,衣奉依节、察判官。若监当即给一半折支,衣赐、厨料不给。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二十千。绵、绢如推官。留守推官,府推官,节度、观察推官,十五千。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两。防御、团练副使。二十千。如监当即给一半折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四百千。春服罗三匹,小绫三十匹,绢四十匹,冬服小绫三十匹,绢四十匹,绵二百两。旧制,奉钱百二十千,春服小绫十匹,绢三十匹,罗一匹,冬服小绫十匹,绢三十匹,绵五十两。大观间增改。 开府仪同三司,百二十千。春、冬各小绫十匹,绢三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大观二年,以无特任者,遂删去。特进,九十千。春、冬各小绫十匹,绢二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六十千。春、冬各小绫七匹,绢二十匹,春罗一匹,绵五十两。宣奉、正奉、正议、通奉大夫,五十五千。春、冬各小绫五匹,绢十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通议、太中大夫,五十千。 《无丰令》,太中大夫以上丁忧解官,给旧官料钱。中大夫,中奉、中散大夫,四十五千。春、冬各小绫三匹,绢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朝议、奉直、朝请、朝散、朝奉大夫,三十五千。 春、冬绢各十三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 朝请、朝散、朝奉郎,三十千。春、冬服同正郎。承议、奉议、通直郎,二十千。承议春、冬绢各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奉议、通直,春、冬各绢七匹。宣教郎,十七千。春、冬绢各六匹,春罗一匹,冬绵二十两。《无丰格》:有出身十七千,无出身十四千。六年,敕不以资考有无出身,并十五千,衣无罗。 宣义郎,十二千。春、冬各绢五匹,冬绵十五两。承事郎,十千。春、冬绢各三匹,冬绵十五两。承奉郎,八千。承务郎,七千。元丰以来,厘务止支驿料。大观二年,定支。 承直郎,二十五千。春、冬绢各六匹,绵十二两半。元丰,留守判官、府判官,奉钱三十千,春、冬绢各十二匹,绵二十两;节度、观察判官,奉钱二十五千,春、冬绢各六匹,绵十二两半,凡二等,崇宁二年,改从一等。 儒林郎,二十千。春、冬绢各五匹,绵十两。元丰,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奉钱衣赐如上;防、团军事判官考任合入令录者,奉钱十五千,凡二等。崇宁改从一等。文林郎,十五千。春、冬服同儒林。从事、从政、修职郎,十五千。 太尉,一百千。春、冬各小绫十匹,春罗一匹,绢十匹,冬绢二十匹,绵五十两。带节度使依本格。 节度使,四百千。曾任执政以上除,及移镇、初除,及管军,并同旧制。通侍大夫,三十七千。正侍、宣正、协忠、中侍、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拱卫、左武、右武大夫,二十七千。武功、武德、武显、武节、武略、武经、武义、武翼大夫,二十五千。春、冬绢各十匹,绵二十两。惟通侍大夫十二匹。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拱卫、左武、右武、武功、武德、武显、武节、武略、武经、武义、武翼郎,二十千。敦武郎,十七千。修武郎,十四千。春绢五匹,冬七匹,绵二十两。带合门祗候并同。从义、秉义郎,十千。带閤门祗候十二千。成忠、保义郎,五千。带閤门祗候者九千,并春、冬绢各四匹,冬绵十五两。承节、承信郎,四千。春、冬绢各三匹,钱二千。 职钱 御史大夫,六曹尚书,行,六十千。守,五十五千;试,五十千。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五十千。衣赐,本官例。官小,春、冬服小绫各三匹,绢各十五匹,绵五十两。凡职事官职钱,不言"行"、"守"、"试"者,准"行"给,衣随寄录官例支。及无立定例者,并随寄禄官给料钱,米麦计实数给,应两给者,谓职钱、米麦。 其外,月给粟:自殿前班都头、虞候十五石,至广健副都头、吐浑十将二石五斗,凡六等。殿前指挥使五石,鞭箭、清朔二石,凡五等。殿前班都虞候已下至军士,岁给春、冬服三十匹至油绢六匹,而加绵布钱有差。员僚直、龙神卫而下,皆月给粟,自都虞候五石,至顺化、忠勇军士二石,凡五等。自都虞候以下至军士,皆岁给春冬服,自绢三十匹至油绢五匹,又加绵布钱有差。复有给傔粮,自十人至一人。其员僚直、龙神卫、云骑、骁捷、横塞、及神卫上将、虎翼、清卫、振武、忠猛军士,皆给傔一人至半分,他军不给焉。宣徽院、军头司,自员僚至军士,咸月给钱粟及春冬服有差。 诸道州府厢军,自马步军都指挥使至牢城副都头,凡五等,月给奉钱凡十五千至五百,凡十有二等。自河南府等五十州、府,邓州等三十四州,莱州等一百四十四州、军,广济军等三十九军、监,所给之数,差而减焉,咸著有司之籍。外有给司马刍秣,岁给春、冬服加䌷、绵、钱、布,亦各有差。 元随傔人衣粮任宰相执政者有随身,任使相至正任刺史已上者有随身,余止傔人。 宰相,并文臣充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枢密使,七十人。宰相旧五十人衣粮,二十人日食,后加。傔人餐钱中书、枢密、宣微、三司及正刺史已上,皆有衣粮,馀止给餐钱。元丰定制,以官寄禄。南渡重加修定、开府仪同三司,料钱一百贯。特进,九十贯。春、冬衣绢各二十五匹,小绫一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料钱各六十贯,春、冬绢各二十匹,小绫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料钱各五十贯,春、冬绢各十七匹,小绫五匹,春罗一区。冬绵五十两。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料钱各四十五贯,春、‘冬绢各二直五匹,小绫三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料钱各三十五贯,春、冬绢各一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料钱各三十贯,春、冬绢各一十三匹春罗一匹,绵三十两议郎。料钱二十贯,春、冬绢各一十匹,冬绵三十两。奉议郎。料钱二十贯,春、冬绢各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通直郎。料钱十八贯,春、冬绢各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宣教郎。料钱十五贯,春、冬绢五匹,冬绵十五两。宣议郎。料钱十二贯,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承事郎。料钱十贯,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承奉郎。料钱八贯。 承直郎。……春、冬绢六匹,绵一十二两。儒林郎。……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两,文林郎……春、冬绢各五匹,绵十两。从事郎,从政郎,修职郎。武臣请奉:太尉。料钱一百贯,春服罗一匹,小绫及绢各十匹,冬服小绫十匹,绢二十匹,绵五十两。殿前三衙四厢、捧日、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遥郡团练使。料钱一百贯文。春、冬服绢各十匹。在通奉大夫之下。以上料钱各六十贯,春、冬绫各五匹,绢各一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三十五贯,春、冬绫三匹,绢七匹,春罗一匹,绵三十两。诸卫大将军。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二十五贯,春、冬绫三匹,绢各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二十两。诸卫将军。在朝奉郎之下,料钱二十五贯,春、冬绫各二匹,绢各七匹,春罗一匹,冬绵十五两。 率府率,在奉议郎之下。率府副率。在通直郎之下。料钱十三贯,春、冬绢各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一十五两。 通侍大夫。在中散大夫之下。……。春绢七匹,冬绢十匹,绵三十两。傔二十人,马三匹。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以上在中散大夫之下。……春绢七匹,冬绢十匹,绵三十两,傔二十人,马三匹。中亮大夫。在中散大夫之下。……春绢七匹,冬绢十匹,绵三十两,傔二十人,马三匹。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在中散大夫之下,防御使之上。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并在奉直大夫之下,诸司正使之上。以上料钱并二十七贯,春绢七匹,冬绢十匹,绵三十两。 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并在朝奉大夫之下。以上……春绢七匹,冬绢十匹,绵三十两。 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以上并在朝奉郎之下。……,春绢五匹,冬绢七匹,绵三十两。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翼郎,武义郎。并在承议郎之下。……,春绢五匹,冬绢七匹,绵三十两。训武郎。料钱一十七贯,春绢五匹,冬绢七匹,绵二十两。 修武郎。料钱一十七贯,春绢五匹,冬绢七匹,绵二十两。从义郎,秉义郎。并料钱十贯,带职钱十二贯,春绢四匹,冬绢五匹,绵一十两。忠训郎,忠翊郎。并料钱七贯,带职钱十贯,春、冬绢各四匹,冬绵十五两。成忠郎,保义郎。并料钱五贯,带职钱七贯,春、冬绢各四匹,绵一十五两。承节郎,承信郎。并料钱四贯,春、冬绢各三匹,钱二贯文。 进武校尉。料钱三贯,春、冬绢各三匹。进义校尉。料钱二贯,春、冬绢各三匹。下班祗应。各随差使理年不等。自三年至十二月,料钱七百文,粮二石五斗,春、冬绢各五匹。进武副尉。料钱三贯。进义副尉。料钱一贯。 绍兴仍政和之旧:宰相,枢密使,料钱月三百贯。政和左辅、右弼为宰相,绍兴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旧制,春、冬服小绫各二十匹,绢各三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一百两。初,建炎元年指挥,宰执请受并权支三分之二,支赐支一半。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料钱二百贯,春、冬服小绫各十匹,绢各二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料钱三百贯,春服罗三匹,权支一匹;小绫三十匹,支二十匹;绢四十匹,支三十匹,冬服绫、绢同。绵二百两,支一百两。 以下职事官并支职钱:开封牧,钱一百贯。春服罗一匹,小绫、绢各十匹,冬服小绫十匹,绢二十匹。绵五十两。太子太师,太傅,太保,职钱二百贯。春服罗一匹,小绫十匹,绢二十五匹,冬服绫、绢同,绵五十两。 少师,少傅,少保,百五十贯。春、冬服小绫各七匹,绢各二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行,六十贯;守,五十五贯;试,五十贯。春服罗一匹,小绫五匹,绢十七匹,冬服绫、绢同,绵五十两。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五十贯。春服同上。左、右散骑常侍。行,五十五贯;守,五十贯;试,四十五贯。春服小绫三匹,绢十五匹,罗一匹,冬绫、绢同,绵五十两。权六曹尚书,御史中丞,六曹侍郎并同常侍,太子宾客。行,五十贯;守,四十七贯;试,四十五贯。春服小绫七匹,绢二十匹,罗一匹,冬绫、绢同,绵三十两。 太子詹事。钱、衣同宾客,小绫各止三匹。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五十贯;守,四十五贯;试,四十贯。服同詹事。左、右谏议大夫。行,四十五贯;守,四十贯;试,三十七贯。馀同舍人。权六曹侍郎。职钱四十贯,绢同上。太常、宗正卿。行,三十八贯;守,三十五贯;试,三十二贯。春、冬衣随官序。 枢密院官属:都承旨,承旨。料钱四十贯,职钱三十贯,承旨二十五贯。春服罗一匹,小绫三匹,绢十五匹,冬服小绫五匹,绢十五匹,绵五十两。旧制,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资政、保和殿学士,……春、冬小绫各五匹,绢各十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直学士,……春、冬小绫各三匹,绢各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待制同。 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资政、保和殿学士;……春、冬绫五匹,绢一十七匹,绵五十两。罗一匹,端明殿学士;……春、冬绫五匹,绢一十七匹。罗一匹,冬绵五十两。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正三品,……春、冬绫五匹,绢一十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龙图、天章、宝文、徽奠、敷文阁直学士,保和殿待制;……春、冬绫各三匹,绢一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待制;……春、冬绫各三匹,绢一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绍兴折色:……随身、元随、傔人粮,每斗折钱三十文,衣䌷绢每匹一贯。布每匹三百五十文,绵每两四十文。 八、金朝俸禄包括钱粟、口粮及绢棉三类,据《金史。百官志》所载各品级俸禄为: 正一品:……春衣罗五十匹,秋衣绫五十匹,春秋绢各二百匹,绵千两。三公,……春衣罗四十匹,秋衣绫四十匹,春秋绢各一百五十匹,绵七百两。亲王、尚书令,……春衣罗三十五匹,秋衣绫三十五匹,春秋绢各一百二十匹,绵六百两。至大定二十六年,从一品:左右丞相、都元帅、枢密使、郡王、开府仪同……,春秋衣罗绫各三十匹,绢各一百匹,绵五百两。平章政事,……,春罗秋绫各二十五匹,绢各九十五匹,绵四百五十两。大宗正,……罗绫同上,绢各九十匹,绵四百两。 正二品:东宫三师、副元帅、左右丞,……,春罗秋绫各二十二匹,绢各八十匹,绵三百五十两。从二品:……,春罗秋绫各二十匹,绢各七十五匹,绵三百两。同判大宗正,……,春罗秋绫各十八匹,绢各七十匹,绵二百五十两。 正三品:……,春罗秋绫各十二匹,绢各五十五匹,绵二百两。外官,……,绢各四十匹,绵二百两。统军使、招讨使、副使,……,绢各三十五匹,绵百六十两。都运、府尹,……,绢各三十匹,绵百四十两。从三品:……,春秋衣罗绫各十匹,绢各五十匹,绵百八十两。外官,……,绢各二十五匹,绵一百二十两。皇统元年二月,诏诸官、职俱至三品而致仕者,俸禄、傔人,各给其半。 正四品:……,春秋衣罗绫各八匹,绢各四十匹,绵一百五十两。外官,……,绢各二十二匹,绵八十两。余同下:……,绢各二十匹,绵七十两。从四品:……,春秋罗绫各六匹,绢各三十匹,绵一百三十两。外官,……,绢各十八匹,绵六十两。 正五品:……,春秋衣罗绫各五匹,绢各二十五匹,绵一百两。外官,刺史、知军、盐使、……,绢各十七匹,绵五十五两。余官,……,绢各十六匹,绵五十两。从五品:……,春秋罗绫各五匹,绢各二十匹,绵八十两。外官……,绢各十匹,绵四十两。 正六品:钱粟二十五贯石,麦五石,绢各十七匹,绵七十两。外官与从六品,皆钱粟二十贯石,曲米麦三称石,绢各八匹,绵三十两,公田六顷。从六品:钱粟二十二贯石,麦五石,春秋绢各十五匹,绵六十两。乌鲁古副使,同,无职田。 正七品:……,衣绢各一十二匹,绵五十五两。外官,诸同知州军、都转运判、诸府推官、诸节度判、诸观察判、诸京县令、诸剧县令、提举南京京城、规措渠河官、诸都巡检、诸酒曲盐税副、诸正将、……,春秋衣绢各七匹,绵二十五两。诸司属令、诸府军都指挥,俸同上,无职田。潼关使,……,衣绢各六匹,绵三十两,无职田。从七品:……,衣绢各一十匹,绵五十两。外官、统军司知事,……,衣绢各一十匹,绵五十两。诸镇军都指挥使,……,衣绢各七匹,绵二十五两。诸招讨司勘事官、诸县令、诸警巡副、京兆府竹监管勾、五品盐使司判、诸部秃里、同提举上京皇城司、同提举南京京城所、黄河都巡河官、诸酒税榷场使,……,衣绢各七匹,绵二十五两。会安关使,诸知镇城堡寨,……,衣绢各六匹,绵二十两,职田四顷。 正八品:朝官,……,衣绢各八匹,绵四十五两。外官,市令、诸录事、诸防御判、赤县丞、诸剧县丞、崇福埽都巡河官、诸酒税使、醋使、榷场副、诸都巡检,……,衣绢各六匹,绵二十两,。乌鲁古判官,俸同上,无职田。按察司知事、大兴府知事、招讨司知事、诸副都巡检使,……,衣绢各六匹,绵二十两,。……诸节镇以上司狱、诸副将,……,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南京京城所管勾、京府诸司使管勾、河桥诸关渡讥察官、同乐园管勾、南京皇城使、通州仓使,……,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节镇诸司使、中运司柴炭场使,……,衣绢各二匹,绵八两。从八品:朝官,……,衣绢各七匹,绵四十两。外官,南京交钞库使、诸统军按察司知法,……,衣绢各七匹,绵四十两。诸州军判官、诸京县丞、诸次剧县丞、诸三品盐司判官、漕运司管勾,永丰广备库副使、左右别贮院木场使,……,衣绢各六匹,绵二十两,。诸麽忽、诸移里堇,……,衣绢各五匹,绵一十五两。 正九品:朝官,……,衣绢各六匹,绵三十五两。外官,南京交钞库副,……,衣绢六匹,绵三十五两。诸警巡判官,……,衣绢六匹,绵一十两。诸县丞、诸酒税副使,……,衣绢各五匹,绵一十七两。市丞、诸司候、诸主簿、诸录判、诸县尉、散巡河官、黄河埽物料场官,……,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管勾泗州排岸兼巡检、副都巡检、诸巡检,俸例同上,并无麦及职田。诸盐场管勾、左右别贮院木场副、永丰广备库判,……,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诸部将、队将,……,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店宅务管勾,……,绵绢同上。京府诸司副、南京皇城副、通州仓副、同管勾河桥、诸副讥察,……,衣绢各二匹,绵八两。诸州军司狱,……,衣绢各二匹,绵八两。节镇诸司副、中运司柴炭场副,……,衣绢各二匹,绵八两。从九品:朝官,……,衣绢各五匹,绵三十两。外官,诸教授,……,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三品以上官司知法,……,衣绢各三匹,绵一十两。司候判官,……,衣绢各二匹,绵八两。诸防次军辖,俸同上,无职田。诸榷场同管勾、左右别贮院木场判,……,衣绢各三匹,绵六两。诸京作院都监、通州仓判、五品以上官司知法,……,衣绢各二匹,绵六两。诸府作院都监、诸埽物料场都监,……,衣绢各一匹,绵六两。诸节镇作院都监、诸司都监,……,衣绢各二匹。诸司同监,……,绢同上。陕西东路德顺州世袭蕃巡检,分例月支……,衣绢各二匹,绵一十两。陕西西路原州世袭蕃巡检,……,绢三匹。河东北路葭州等处世袭蕃巡检,……,绢二匹,绵一十两。九、明代俸禄较低。明初百官给米为主,间以钱钞。至成祖定制: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七、八,其余给钞,惟九品杂职全给米。后钞价日贱,又折米为布;布价以后也跌。明中叶后,官俸有两种:一称"本色",包括月米(不论官大小均一石)、折绢米(一匹当银六钱)、折银米(六钱五分当米一石);一为"折色",包括本色钞、绢布折钞(绢每匹折米20石,布一匹折米10石)。不久米、布、钞均贱,银独贵,百官俸给不足养自身。国家经费,莫大於禄饷。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公主未受封者,纻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纻丝五十匹,纱、罗减纻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於所在亲王国造给。宣德八年,礼部尚书胡濙掌户部,议每石减十贯,而以十分为准,七分折绢,绢一匹抵钞二百贯。成化七年从户部尚书杨鼎请,以甲字库所积之布估给,布一匹当钞二百贯。是时钞法不行,一贯仅直钱二三文,米一石折钞十贯,仅直二三十钱,而布直仅二三百钱,布一匹折米二十石,则米一石仅直十四五钱。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十六年又令以三梭布折米,每匹抵三十石。其后粗阔棉布亦抵三十石,梭布极细者犹直银二两,粗布仅直三四钱而已。久之,定布一匹折银三钱。于是官员俸给凡二:曰本色,曰折色。其本色有三:曰月米,曰折绢米,曰折银米。月米,不问官大小,皆一石。折绢,绢一匹当银六钱。折银,六钱五分当米一石。其折色有二:曰本色钞,曰绢布折钞。本色钞十贯折米一石,后增至二十贯。绢布折钞,绢每匹折米二十石,布一匹折米十石。十、清代发俸银与禄米两种,按不同身份和职司可分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公主、格格和额驸 固伦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下嫁外藩则俸银0两,俸锻30匹;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下嫁外藩则俸银两,俸锻15匹;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下嫁外藩则俸银两,俸锻12匹;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下嫁外藩则俸银两,俸锻10匹;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外藩则俸银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外藩则俸银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两,禄米斛;外藩则俸银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两,缎40匹;亲王两,缎20匹;世子0两,缎20匹;郡王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两,缎13匹;贝子两,缎10匹;镇国公两,缎9匹;辅国公两,缎7匹;札萨可一等台吉两,缎4匹。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者岁支银20两,锻4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