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乡音文昌民间习俗雅事ldquo

作者:小戈林筱凤

朗读:薛秀娇

公仔饼是旧时专为孩提制作的一种雅致中秋饼。

旧时,文昌各地生产的中秋月饼多为用红纸包装的四头一筒、六头一筒、八头一筒,市场没有散装月饼卖,这样,穷人很难买得起成筒的月饼吃,穷人的孩子看到富家人的孩子吃月饼,也闹着父母要吃月饼,有这样一首传统歌谣:“八月十五中秋期,子欲吃饼父无钱,子闹遭父打,子啼父也啼。”可见旧社会穷苦人家的生活惨状,哪里有钱买月饼给孩子吃。当时,生产月饼的商家,看到社会上的这种情况,便设计制作一种仅两指大小的便宜小饼,叫“公仔饼”。公仔饼的饼皮、馅料跟月饼一样,模具主要有鲤鱼形、文状元形、财神爷形,鲤鱼形寓意鲤跳龙门,希冀孩子不断上进,步步晋升;科举中的文状元形,祈望孩子读书成才,前程无限;财神爷形,财神爷天官模样,慈眉善目手捧如意或金银财宝,意为盼望孩子长大后追求向往美好富裕的生活。公仔饼的制作方法简单,将饼皮、馅心填实模具倒出来放在烘盘中烤熟便成。烤熟的公仔饼图形清晰、形象逼真,酥脆甘香,适合儿童口胃。贫家人的孩子拿到父母买的公仔饼,觉得新鲜好奇,都不舍得马上吃,玩了好几天玩腻了才吃,当年有俗谚说:“三钱公仔饼也吃也‘弄雅’(玩)”。这样,富家人的孩子看到贫人的孩子玩公仔饼非常有趣,也闹着要父母买公仔饼,公仔饼便成为中秋期间的畅销小饼。

解放后的农业合作化时期,每逢中秋佳节市场上还有公仔饼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公社化时搞大集中,吃大锅饭,公仔饼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从此再也看不到当年的中秋公仔饼了。

作者简介

陈海川,笔名小戈,主任编辑。男,汉族,年2月出生,海南省文昌市人,中共党员,学历中师。从年开始,先后担任小学教师、文昌文化馆文学戏剧创作辅导干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编播组副组长、农村组副组长、社教部副主任、主任(正处)、海南省广播电视学会专职副秘书长、《琼州乡音》杂志编委等职务、系海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海南诗社会员。年以来,共创作发表了《水落石出》、《月夜追踪》、《将心比心》等40多个琼剧作品、80多个曲艺作品、多首小诗民歌、多篇民间故事和散文,有20多篇广播新闻作品(节目)和广播学术论文和8个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有10多篇新闻通讯、学术论文收入丛书出版,曾多次受聘担任中国广播奖评委,多次受聘在全省广播采编业务培训班上讲课,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学会工作者。本人传记被《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海南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名录》、《海南戏剧家》、《中华陈氏名人通鉴》等多部辞书记载入典。

作者简介

林筱凤,女,年出生,本科双学位,新闻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学位,通讯工程专业毕业,工学学士学位。文昌市文教镇下田村人,现任职三沙综合频道(三沙卫视)。

朗读者简介

薛秀娇,文昌市龙楼镇航天小学教师。兴趣广泛,且行且歌,对乡音情有独钟。现系文昌市中华诗文学会会员、文昌市民协会员、《海南乡音》海南话播音员。有多篇作品发表于杂志及网络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oyanghuaa.com/nhjg/8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